嘉黑们的观点:郭嘉不带兵打仗,所以不懂军事
这种说法可以说是一些嘉迷观点的反面极端,“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是曹操给荀彧书信中的评价,可谓定性之语。表明郭嘉对于当时时事、军事都是有过人的洞察力和理解力的,郭嘉跟随曹操十一年,东征西讨,【行同骑乘,坐共幄席】(曹操请封邑表),又岂能不懂军事呢?
至于说以郭嘉不带兵作为郭嘉不懂军事的说法也是非常片面的
《傅子》: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持不可伐蜀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从驾行天渊池,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谦谢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过听,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军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尽言。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
这个反例本人曾经提到过,现在要重新强调一次。杨暨作为中领军,掌管曹魏禁军,他所领之兵绝对是强于一般所谓的州郡军士的。而曹叡直接斥责杨暨是个不懂军事的书生,而杨暨也谦卑的道歉说我就是一个书生,多亏了陛下于群臣之中提拔我为六军之上。所谓六军泛指天下诸军,而禁军保卫皇帝所以言此。
本人再举一个书生差点领兵的例子:
《三国志严畯传》:及横江将军鲁肃卒,权以畯代肃,督兵万人,镇据陆口。众人咸为畯喜,畯前后固辞:“朴素书生,不闲军事,非才而据,咎悔必至。”发言慷慨,至於流涕,权乃听焉。
严畯为人“耽学,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性质直纯厚,其於人物,忠告善道,志存补益”,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学术性为主的人物,孙权竟然希望让他去替代鲁肃,督率万人规模的大军。虽然最终以严畯极力推辞而告终,但是显然孙权不是瞎子,孙权本人也非常尚武,他岂能不知严畯根本不懂军事?只不过因为某些其他原因他希望让严畯替代鲁肃罢了,这也说明即便严畯真上任鲁肃的位置,也绝不会让他直接率兵作战,更轮不到他指挥,试问万人规模的大军怎么可能没有能够前线指挥的将军?所以说严畯根本无需亲临前线才是真的,他只要负责将全军当做财产一样代管在自己手里就好了。
所以本人想说的是带兵这根本不算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至于有些人莫名其妙的过分吹捧带兵实际上都是为了达到自己某种言论正确的目的而狡辩罢了。
这种说法可以说是一些嘉迷观点的反面极端,“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是曹操给荀彧书信中的评价,可谓定性之语。表明郭嘉对于当时时事、军事都是有过人的洞察力和理解力的,郭嘉跟随曹操十一年,东征西讨,【行同骑乘,坐共幄席】(曹操请封邑表),又岂能不懂军事呢?
至于说以郭嘉不带兵作为郭嘉不懂军事的说法也是非常片面的
《傅子》: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持不可伐蜀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从驾行天渊池,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谦谢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过听,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军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尽言。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
这个反例本人曾经提到过,现在要重新强调一次。杨暨作为中领军,掌管曹魏禁军,他所领之兵绝对是强于一般所谓的州郡军士的。而曹叡直接斥责杨暨是个不懂军事的书生,而杨暨也谦卑的道歉说我就是一个书生,多亏了陛下于群臣之中提拔我为六军之上。所谓六军泛指天下诸军,而禁军保卫皇帝所以言此。
本人再举一个书生差点领兵的例子:
《三国志严畯传》:及横江将军鲁肃卒,权以畯代肃,督兵万人,镇据陆口。众人咸为畯喜,畯前后固辞:“朴素书生,不闲军事,非才而据,咎悔必至。”发言慷慨,至於流涕,权乃听焉。
严畯为人“耽学,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性质直纯厚,其於人物,忠告善道,志存补益”,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学术性为主的人物,孙权竟然希望让他去替代鲁肃,督率万人规模的大军。虽然最终以严畯极力推辞而告终,但是显然孙权不是瞎子,孙权本人也非常尚武,他岂能不知严畯根本不懂军事?只不过因为某些其他原因他希望让严畯替代鲁肃罢了,这也说明即便严畯真上任鲁肃的位置,也绝不会让他直接率兵作战,更轮不到他指挥,试问万人规模的大军怎么可能没有能够前线指挥的将军?所以说严畯根本无需亲临前线才是真的,他只要负责将全军当做财产一样代管在自己手里就好了。
所以本人想说的是带兵这根本不算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至于有些人莫名其妙的过分吹捧带兵实际上都是为了达到自己某种言论正确的目的而狡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