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吧 关注:30,917贴子:554,542
  • 4回复贴,共1

【纸上谈兵】浅谈如何正确认识郭嘉的军事能力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2-06 11:47回复
    嘉黑们的观点:郭嘉不带兵打仗,所以不懂军事
    这种说法可以说是一些嘉迷观点的反面极端,“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是曹操给荀彧书信中的评价,可谓定性之语。表明郭嘉对于当时时事、军事都是有过人的洞察力和理解力的,郭嘉跟随曹操十一年,东征西讨,【行同骑乘,坐共幄席】(曹操请封邑表),又岂能不懂军事呢?
    至于说以郭嘉不带兵作为郭嘉不懂军事的说法也是非常片面的
    《傅子》: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持不可伐蜀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从驾行天渊池,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谦谢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过听,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军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尽言。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
    这个反例本人曾经提到过,现在要重新强调一次。杨暨作为中领军,掌管曹魏禁军,他所领之兵绝对是强于一般所谓的州郡军士的。而曹叡直接斥责杨暨是个不懂军事的书生,而杨暨也谦卑的道歉说我就是一个书生,多亏了陛下于群臣之中提拔我为六军之上。所谓六军泛指天下诸军,而禁军保卫皇帝所以言此。
    本人再举一个书生差点领兵的例子:
    《三国志严畯传》:及横江将军鲁肃卒,权以畯代肃,督兵万人,镇据陆口。众人咸为畯喜,畯前后固辞:“朴素书生,不闲军事,非才而据,咎悔必至。”发言慷慨,至於流涕,权乃听焉。
    严畯为人“耽学,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性质直纯厚,其於人物,忠告善道,志存补益”,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学术性为主的人物,孙权竟然希望让他去替代鲁肃,督率万人规模的大军。虽然最终以严畯极力推辞而告终,但是显然孙权不是瞎子,孙权本人也非常尚武,他岂能不知严畯根本不懂军事?只不过因为某些其他原因他希望让严畯替代鲁肃罢了,这也说明即便严畯真上任鲁肃的位置,也绝不会让他直接率兵作战,更轮不到他指挥,试问万人规模的大军怎么可能没有能够前线指挥的将军?所以说严畯根本无需亲临前线才是真的,他只要负责将全军当做财产一样代管在自己手里就好了。
    所以本人想说的是带兵这根本不算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至于有些人莫名其妙的过分吹捧带兵实际上都是为了达到自己某种言论正确的目的而狡辩罢了。


    IP属地:北京3楼2019-12-06 14:00
    回复
      接着肯定会有嘉黑想:我们还说必须要打仗呢,你所谓的杨暨、严畯领兵了,会打仗吗?
      按照我的意见,如果是嘉黑眼里领兵都不算军事能力,只有打仗才算军事能力的话。那我觉得还可以再进一步说,必须得打胜仗才有军事能力,毕竟你打了仗也可以打输啊。然后我觉得又可以进一步说,打胜仗的人多了,必须得打决定性胜仗、有含金量胜仗的人才有军事能力,毕竟这才能考验你的指挥水平,或者说你派个部将去平点一般豪强、贼寇也配叫军事能力吗?。。。。最后,你必须要统一全天下才叫有良好的军事能力。
      我相信说到最后一定是进入到不断“攀比”的自定义标准恶性循环,这个逻辑的谬误在于自我定义标准,自己选择一个最能驳倒对手的“量身定做”式的要求,别人当然无法精准的去衡量你的标杆而给出反驳意见。当然这或许可以达到一个自恰,但是绝非具备普适性。
      所谓只有亲自打仗才叫有军事能力这是非常狭隘甚至于偏激到无知的言论,完成一项军事任务,包括前线指挥各套系统,各大小将军、监军等人物。还有中军总指挥,各大小参与制订作战的人员,比如参军等等,要考虑是不是其他后继部队以及其他联络消息人员,甚至于是否有散步一些消息到敌人各地的奸细等等,甚至于军事补给后勤也算是军事的一部分,虽然不涉及具体军事指挥。所以军事本身就是很宽泛的,如果我们仅仅把所有领兵者作为有军事能力或者军事好的人,那么所有派遣部将的主帅都是没有军事能力的。
      换句话说,曹操想让郭嘉拥有“军事能力”很简单,随便给他一支部队,然后随便平点贼寇,不就可以了?显然这个逻辑就是谬论,再者有人说马谡“好论军计、才气过人”,结果到了街亭一战而败到底算不算有军事能力?我只想说这简直就是废话,马谡好论军计当然是表现出了相当足够的军事能力,不然某三字岂能让他领兵去街亭,而宁愿不用魏延等老将?
      然而前线指挥考验得绝不是一般对于军事的看法和谋划,更多还要有对于军事指挥系统本身的熟悉程度,还有手下各类大小将帅对你的认可、信赖程度,换句话说“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岂能打胜仗?再者马谡之前没有单独领兵作战经验,突然领兵面对强敌张郃溃败下阵也并非不能理解,而经验不是一时间说有就有的。除此之外还必须考量地形、敌我强弱、如何排兵布阵、随机应变的因素。总而言之马谡兵败确实是一个比较经典的反面教材,证明了善于居中谋划的军事人员不一定就能上战场,而同样能上战场的将军也不是个个都能居中为主帅谋划军机要事的。
      上面本人献丑纸上谈兵了一堆,想说明的就是一个问题,军事水平好与坏对于我们现代键盘侠来说都是一个相当无解的专业问题,特别是古代战争。所以类似于什么带兵打仗叫军事能力的笑话还是少说一点为好。


      IP属地:北京4楼2019-12-06 14:34
      回复
        最后评一般人的看法,郭嘉是个不错的参谋,长于形势而非战术。
        虽然这种观点趋向于温和,也比较符合《三国志郭嘉传》中一些直接文字描述。但是我认为还是偏向于目光狭窄,因为这种观点倾向于把军事全部归纳于战场,虽然军事在战场上是决于胜负,是最关键的一环。然而在战场之外的种种机制建设、军计计谋、调度运输等等全部都是最终体现于战场、运用于战场的,若没有这些因素,并不是招募一帮野人,扛着烧火棍就能打胜仗的。
        所以曹操对于制度的建设是最看重的,从他都许后施行屯田、开设霸府属官都能看做是军事整体的建设增强,荀攸、郭嘉担任了军师、军祭酒说明荀攸、郭嘉是曹操府内军事建设的重要奠基人。从这个角度来看,郭嘉对于曹操的军事贡献当然不仅仅是事迹,更主要来源于府内的军事中枢机制,郭嘉之所以是“司空军祭酒”正是因为和军事有最直接的关系,毕竟祭酒还有文学祭酒、乡曲祭酒等等类型。按《晋书》记载军师、祭酒就是“参掌戎律”,这远非是一般军事计谋的贡献可比拟。
        所以目光还是要开阔一点,军事能力有很多类型,居前多是指挥应变,居中多是运筹帷幄,居后多是谨慎严密,而这一切的背后都要有一个成熟的机制在运转,以曹操方来说霸府就是一个机制,荀攸、郭嘉作为协助运作庞大体系的人士,探讨郭嘉没有军事能力完全就是无稽之谈,至于军事能力到底有多好这个不需要特别纠结,最主要的还是要看清其中本质。


        IP属地:北京5楼2019-12-06 14:54
        回复
          补充:
          《三国志吕蒙传》: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於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根据孙权评价周瑜、鲁肃、吕蒙三代都督来看,对于周瑜的评价最高,也近乎于完美。对于吕蒙、鲁肃则各有微词,孙权认为吕蒙在图取关羽方面胜于鲁肃,但是也没有否认鲁肃同样【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表明孙权眼里鲁肃未有开疆扩土、平定祸乱的战功,但是在军事能力还是有所体现的。这也就证明了军事能力虽有高低之分,但是能稳定军心、部署军营、军纪严明也算其中一种,因此军事能力是很多方面的体现,一个贤明的君主是会以较为公正且全面的眼光看待的。


          IP属地:北京6楼2019-12-06 16: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