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燮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时以兰竹面笔出之,自成面目。书体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因此他则戏称为“六分半书”。而整体上看,其字体多呈左低右高的扁方形状。由于这种结字特点,他的书法在章法上则是纵有行而横无列,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形成一种疏密错落、揖让相谐的“乱石铺街”之状。
释文:酒罄君莫沽,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我虽不善书,知书莫如我。苟能得其意,窃谓不学可。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燮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时以兰竹面笔出之,自成面目。书体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因此他则戏称为“六分半书”。而整体上看,其字体多呈左低右高的扁方形状。由于这种结字特点,他的书法在章法上则是纵有行而横无列,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形成一种疏密错落、揖让相谐的“乱石铺街”之状。
释文:酒罄君莫沽,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我虽不善书,知书莫如我。苟能得其意,窃谓不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