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吧 关注:199,179贴子:2,274,711
  • 1回复贴,共1

中医论痛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医学中亦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有所论述。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同时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
痛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最受累的部位是足第一跖趾关节,特点是突然发病且无前兆,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镇风贴作为疗痛风的经典黑膏药,针对痛风产生的病机,精细配伍,选用上乘名贵药材,纯手工独法熬制,保证药物有效成分不流失,保障膏药的疗效。相对于西医而言,思华堂更讲究从病灶入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达到标本兼治痛风的目的。
  痛风早期中医诊断:
  1、湿热阻痹
  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瘀热内郁
  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晴,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3、痰湿阻滞
  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瘰\"硬结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闷,舌胖质黯,苔白腻,脉缓或弦滑。
4、肝肾阴虚
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5、风寒湿痹型
  肢体、关节疼痛,或呈游走性痛,或呈关节剧痛,痛处不移,或肢体关节重着肿痛,肌肤麻木。于阴雨天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紧或濡缓。
  证候分析:风寒湿三气杂至,侵袭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肢体、关节疼痛。风邪偏胜者则关节呈游走性痛;寒偏胜者则见关节剧痛,痛有定处;湿邪偏胜者则以关节重着肿痛,肌肤麻木为主,寒湿之邪均为阴邪,故见阴雨天加重。中药镇风贴治疗痛风,较之西药的最大的优点在于,从病理上进行根治。缺点在于,起效较慢或效果显著但流于秘方不为人所知。中药的市场化在国内一直较为落后,有很多疗效显著、标本兼治的中药往往因为缺少市场推广的原因不为人所知,直到2000年前后才有以中国医科大研制的华佗脉通为代表的疗效较为显著的中药出现并向市场推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1-21 20:45回复
    痛风病历代医家论述不多,内经“”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应该是最早对痛风的病机的论述,由于中国古代人民多粗茶淡饭而劳作不止,根本与痛风无缘,能得痛风者多是大富大贵之人,故有帝王将相病之说,历代医家把痛风归类为风湿,历节,热痹,块瘰,所列之病机与治法效果皆不如人意,这与古代痛风病例太少有直接关系,可以说至今还没有对痛风有一套完整的认知和治疗的中医体系,这个任务就留给我们后人来研究了,惜现代中医人思维多数被西医洗脑,所列治疗之法,皆停留在头痛医头的表面,徒隔靴瘙痒耳。


    2楼2023-02-16 23: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