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吧 关注:10,960贴子:321,276

刘邦打败项羽“不是偶然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帖慎重谈谈刘邦打败项羽“不是偶然的”。


IP属地:重庆1楼2019-11-17 17:27回复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赞叹项羽说:“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译】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
    司马迁也指出刘邦胜利而项羽失败的一些原因。


    IP属地:重庆2楼2019-11-17 17:29
    回复
      1.子羽暴虐,汉行功德。
      《太史公自序》说:“项羽残酷暴虐,汉王建功施德。”
      司马迁在《秦楚之际月表》也说项羽虐戾,即“残酷暴戾”。而“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IP属地:重庆3楼2019-11-17 17:29
      回复
        2.诛婴背怀,天下非之。
        《太史公自序》说:项羽“诛杀子婴,背弃楚怀王,天下都责难他。”
        《秦始皇本纪》记载,项羽“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
        《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贷宝妇女而东。”
        《项羽本纪》记载:“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


        IP属地:重庆4楼2019-11-17 17:30
        回复
          3.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
          司马迁说:“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本纪》记载,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本纪》又记载,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君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秦楚之际月表》记载,汉二月十月,“项羽灭义帝”。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曰:“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


          IP属地:重庆5楼2019-11-17 17:32
          回复
            4.怨王侯叛己,难矣。
            司马迁说,项羽“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
            《秦楚之际月表》记载,汉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兵,皆之国。五月,“田荣击都,都降楚。”六月,“田荣击杀市。”七月,“田荣击杀安。”“项羽诛成。”八月,“臧荼击广无终,灭之。”
            《张耳陈余列传》记载,张耳之国,陈余愈益怒,曰:“张耳与余功等也,今张耳王,余独侯,此项羽不平。”及齐王田荣畔楚,陈余乃使夏说说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王恶地,今赵王乃居代!愿王假臣兵,请以南皮为捍蔽。”田荣欲树党於赵以反楚,乃遣兵从陈馀。陈馀因悉三县兵袭常山王张耳。
            《魏豹彭越列传》记载:“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楚命萧公角将兵击越,越大破楚军。”
            《项羽本纪》记载,田荣闻项羽徙齐王市胶东,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乃大怒,不肯遣齐王之胶东,因以齐反,迎击田都。田都走楚。齐王市畏项王,乃亡之胶东就国。田荣怒,追击杀之即墨。荣因自立为齐王,而西杀击济北王田安,并王三齐。荣与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陈馀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赵王乃北居代,馀以为不可。闻大王起兵,且不听不义,愿大王资馀兵,请以击常山,以复赵王,请以国为扞蔽。”齐王许之,因遣兵之赵。陈馀悉发三县兵,与齐并力击常山,大破之。张耳走归汉。陈馀迎故赵王歇于代,反之赵。赵王因立陈馀为代王。是时,汉还定三秦。


            IP属地:重庆6楼2019-11-17 17:33
            回复
              5.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司马迁说:“项羽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
              《项羽本纪》记载,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译】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并对他们说:“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立诸侯的后代为王,为的是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甲,手持利兵,带头起事,暴露山野,三年在外,灭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各位将相和我项籍的力量啊。义帝虽说没有什么战功,但分给他土地让他做王,本来也是应该的。”诸将都说:“好。”于是就分封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朱元璋:“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IP属地:重庆7楼2019-11-17 17:34
              回复
                6.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司马迁说:“项羽认为霸王的功业,要以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
                《项羽本纪》记载,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译】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陆贾对刘邦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使刘邦改变了态度,实行了安民、顺权、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宣帝总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IP属地:重庆8楼2019-11-17 17:35
                回复
                  7.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司马迁说:“项羽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
                  润之先生认为项羽不爱听别人的批评意见,不愿意自我批评,更不能博采众议,表现出极强的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刘邦善于沟通,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和建议,更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他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苏轼在《留侯论》一文中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用在那时候的刘邦身上也是很合适的。


                  IP属地:重庆9楼2019-11-17 17:37
                  回复
                    8.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说:“而项羽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杨雄《法言·重黎》记载,或问:“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杨雄反对把战争的失败归结于天命。在《法言·重黎》中,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汉王刘邦善于采纳众人的计策,众人的计策又增强了大家的力量;而项羽不同,他不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只依靠自己的勇猛鲁莽行事。善于采纳众人的计策就会胜利,而只凭借个人的勇猛就会失败。这其实与天命没有任何关系,项羽的感叹其实是错误的。”


                    IP属地:重庆10楼2019-11-17 17:40
                    回复
                      有学者认为,刘邦打败项羽后,与群臣一起总结胜利的原因。他们没有把原因归于天,而是归于人。所不同的是群臣的认识概括起来是刘邦“与天下同利”,即得了“人心”。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这“其二”的“二”是指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吾能用人杰”,即得了“人杰”。“一”和“二”加起来是“得人”。刘邦既得人心又得人杰,所以有天下。项羽所以失天下,总起来看原因在“失人”。


                      IP属地:重庆11楼2019-11-17 17:41
                      回复
                        史记中的彭城之战和荥阳之战写得让人热血沸腾但是回到地图上终归无法回避三个问题:
                        第一,刘邦发动彭城之战开始主动拉开和项羽决战的序幕,占绝了荥阳一带的西楚国地区,之后无论项羽的故事如何的高潮迭起,项羽终归未能收复失地。
                        第二,在项羽必须本人亲自坐镇荥阳—成皋前线和刘邦进行决战,时候汉军还同时在进行灭齐,灭魏,灭赵等战争,而楚军只能不停的收缩防线,甚至项羽只能亲自离开荥阳—成皋前线支援后方。
                        第三,在和天仙局没啥分别的鸿沟议和后项羽并没有回归彭城反而是开始了向南方进军。
                        上述三点说明楚汉决战阶段,楚军的战争潜力远远不如汉军,在局部战场上的胜利终究无法扭转战略上的劣势,用二战史来形容就是珍珠港事件中岛国确实取得了空前的胜利(美国海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损)问题是两只的实力终归不是一个数量级,于是岛国最终战败。楚是弱国,汉是强国,一个强国战胜弱国有啥偶然啊?


                        IP属地:广东12楼2019-11-19 15:29
                        回复
                          就项藉这种畜‘’生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的垃圾 打败他再正常不过


                          13楼2019-12-02 19:31
                          回复
                            顶好贴!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12-06 17:08
                            回复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12-08 2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