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面
当前,子女教育、自身健康、父母养老是人们关心的三大问题。其中教育是改变阶层现状,唯一可靠的上升通道。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已不是口号,是子女教育的行动指南。教育的魅力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和启发。
在我看来,教育是培育人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树立一个坚忍不拔的志向。人真正需要的,是这样一个志向,就是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满足于完成别人分配的角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政府在投入,民众也在投入。
呆在城区的许多农村年轻人,主要任务就是供孩子。在沙河,幼儿园有很多所,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从城东分布到城西,满足县城不同区域孩子的上学需求。
其中公办幼儿园收费大体都一致费用也较低,但是民办幼儿园就分出等次了。近几年,大城市的品牌幼儿园进驻沙河,收费不低,人均每年一两万,但这是有钱人孩子的地方。上幼儿园并没有挑动起人们的神经,因为很多人看来那就是哄孩子的地方,在哪上都一样。
在沙河,上小学是每年秋季开学县城人们街头巷尾热门议论的话题。
小学大体都是公办的,但是分出了区别。师资力量、教学氛围、生源质量的各不同,硬在沙河逼出来一个择校难、大班热的问题。管理者为此想了很多办法,分片区、分户籍、分住所各种分,但是管住了大多数,却管不住有关系的少数。开学一周以后,每个班的学生都比原计划超出了不少。
上小学,原来是孩子自己在读书,现在是家长在读书。车接车送,陪读陪睡,事事要操心。孩子一开学,上班的干部们也加入了接送的大军,如果把迟到早退作为违纪行为来处理干部的话,不知道能处理多少人,谁家没个孩子。
九年义务免费教育的实施,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而且是初中对小学毕业生的全盘接收。找一个好的学校,找一个好的代课老师,又是沙河家长们发动自己关系的关键时期。孩子学的好,家长不拖关系少操心;孩子学的差,家长找起关系还担心。
有些家长的溺爱教育我现在都搞不明白,上中学的孩子又不是小学生,城区又不大,为什么上学放学还要车接车送?对于孩子,不经受风雨的考验,怎么练就承担风雨的肩膀?走向社会怎么办?
在沙河,初中毕业就是一道小的人生分水岭。有的孩子上了高中,有的孩子进入了职业学校,有的孩子走向了社会。
一个人在心智不成熟时期的一个选择,彻底铸就了一个不同的人生。所以读书改变命运,在这个 「读书」还能改变命运的时代。人活着就要有理想、有目的,就要不顾一切去奋斗。至于奋斗的结果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快乐?不要放在心上。
师资资源、学生资源的不同,造就了沙河几所学校的高下立判,马太效应非常明显。上高中的目标就是高考,不要谈素质,不要谈能力,高考就是看谁考试分数高。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粗暴。
每年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基本没有,最好的也就是人大、复旦这个类别了。在沙河,不光清北,985等品牌学校也越来越难了,这是优势资源向大城市集中的结果。
生源流失很明显。过去大部分中学的尖子生会在沙河上学,而现在大部分尖子生都去了地级市或石家庄、衡水,留下来的「尖子生」其实大多是以前的「中等生」。这就叫做大城市对小城市的「掐尖」。
家境殷实的人早已在大城市买了房子。有的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成了大城市人了,有的孩子从上初中起,有的孩子是从上高中起。不问结果,只问过程。过程完美,家长也就问心无愧了。
诸多培训机构遍地开花,诸如美术班、舞蹈班、口才班、书法班、钢琴班…良莠不齐,但是还是吸引着大量焦虑的家长,因为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在沙河,能教育出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有很多影响因素。
首先是家庭因素。如果家庭矛盾多,父母吵吵闹闹,对孩子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其次是学校因素。学校硬件、整体学习氛围固然重要,但是适合孩子也很重要。如果孩子进入一个学校或者班级长期压抑自卑不快乐,那么就不是最优选择。再者就是补习因素。补习有两种,一种是特长和兴趣培养,比如跳舞、钢琴。一种是智商能力培养。补习肯定有好处,但现在乱象丛生和良莠不齐,选择很重要。
最后是社会活动部分。社会活动,现在大多数孩子整天埋在书本和手机里,缺少西方注重的社会实践经验。我觉得,让孩子多些「红杆绿叶是荞麦」的「乡土」实践教育,未必是一件坏事。值得教育者的思考。
无论教育质量的好坏,市区是大多数孩子通往成功捷径的地方,无法选择。引用卢森堡的一句话:
「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这是人生。我们要依样的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