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吧 关注:10,959贴子:321,279
  • 24回复贴,共1

刘邦“比较熟悉社会生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贴主要谈谈刘邦“比较熟悉社会生活”。


IP属地:重庆1楼2019-10-31 16:42回复
    刘邦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其家境还可以。
    刘邦的父亲是个很会处事的人,与乡亲们的关系融洽和睦。
    刘太公和卢绾的父亲是同乡近邻,关系非常要好。
    刘邦和卢绾是同年同月同日而生,乡亲们抬着羊和酒去两家祝贺。
    等到刘邦、卢绾长大了,在一块读书,又非常要好,乡亲们见这两家父辈非常要好,儿子同日出生,长大后又很要好,再次抬着羊和酒前去祝贺。
    这说明刘邦虽然出生于平民家庭,生活在宁静乡里,但家人温馨,邻居和谐,刘邦的童年是幸福的,这对刘邦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对刘邦熟悉社会生活是有帮助的。
    在这样环境长大的孩子,身心健康,处事阳光,与人交往没有障碍。比如,卢绾就被刘邦吸引,总是随同左右,东奔西走,心甘情愿与刘邦成为患难兄弟。


    IP属地:重庆2楼2019-10-31 16:43
    收起回复
      晚唐·章碣《焚书坑》:“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不少人被该诗最后一句蒙蔽,认为刘邦没有上学读书,是个文盲大老粗。
      其实,刘邦家乡的父老乡亲可以证实,刘邦是上过学读过书的,卢绾就是他同学。只不过刘邦读书不如弟弟刘交,刘交成绩好,少时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经》于荀子的弟子浮丘伯。刘交为楚王后,缀集诗传,号《元王诗》。
      刘邦悟性高,但读书不喜欢死记硬背,属于那种比较调皮的学生。刘邦后来向太子坦白,他上了“读书无用论”的当,深刻反思过去的行为实在是荒唐,以此来鼓励太子读书。
      刘邦语重心长的说:“孩子啊,老爹我文化水平就不高,想不到,你比我还差。抓紧时间学习吧,每天写写书法、作作文章,千万不要让下人代替。”
      太子的老师是叔孙通和张良,可以想像其文化水平并不低,但刘邦认为还赶不上他,这也说明刘邦的文化水平是比较高的。刘邦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点学问的谈诗歌说文章,必然要提到刘邦的作品。
      刘邦的兴趣爱好是比较广泛的,除写诗、作文章以外,还会弹琴、唱歌、跳舞、谱曲、剑术,当然也包括洗脚、好酒及色。


      IP属地:重庆3楼2019-10-31 16:44
      收起回复
        每个人在青少年时代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刘邦当时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游侠,崇拜的偶像就是信陵君。
        刘邦喜欢信陵君尊重人才的精神风范和礼贤下士的领袖魅力,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机会与信陵君见面。
        魏国大梁人张耳,在年轻的时候,曾赶上作魏公子无忌的门客。张耳在外黄时,与一富豪人家的美丽女儿结婚。女家给张耳供给丰厚,使张耳交游广泛,因此招致千里以外的宾客。当张耳在外黄做了县令后,其名声更大起来了。
        刘邦仰慕张耳,曾多次追随张耳交往,在张耳家一住就是几个月。张耳也非常器重刘邦,自己结交天下豪杰的言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刘邦。
        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刘邦多次由家乡到张耳家交往,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这也磨炼了刘邦的意志,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进一步熟悉了社会生活。
        刘邦与张耳志同道合,这是因为他们都是信陵君的忠实粉丝。后来张耳落难投靠刘邦,刘邦也善待他,并封他为赵王。
        刘邦每过大梁,必祠信陵君。汉十二年十二月,刘邦临死前还下令给予魏公子无忌守墓人五户,让其世世代代每年按四季奉祀魏公子无忌。


        IP属地:重庆4楼2019-10-31 16:44
        收起回复
          刘邦没有见过信陵君,却有机会见到秦始皇。秦代男子法定服役年限段是15至60岁,,刘邦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那阵仗使刘邦震惊,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随着形势的变化,刘邦意识到当游侠这条路走不通了。于是壮年时考官吏及格,当了泗水亭的亭长。
          说来也怪,一般情况,到一个新单位容易被欺生,但面对刘邦读过书当过游侠的人,资格老一点的这批人,既说不赢他也打不赢他,反而是这些官吏没有不被他欺侮的。
          刘邦容貌很出众,当亭长后常把鬓角和胡须弄得整齐美观,他还标新立异,戴着特订制竹皮编制的帽子到处显摆,大家为其起名叫“刘氏冠”。刘邦为帝后下令只有达到一定地位的官员才能戴“刘氏冠”。
          刘邦好酒,常邀约人到王媳妇与武大妈酒肆赊酒喝。刘邦每次留在酒肆里喝酒,买酒的人就会增加,售出去的酒达到平常的几倍。到了年终,这两家为了感谢刘邦引来生意,就把记帐的竹简折断,不讨帐。


          IP属地:重庆5楼2019-10-31 16:45
          收起回复
            刘邦的人脉广,人们乐意与他交往。刘邦结交的人主要有三类人,分别是平民、豪杰和官吏。
            樊哙、周勃和灌婴都出身下层。樊哙是一个杀狗的屠夫,周勃靠编蚕箔维生,有时在人家办丧事时吹箫奏挽歌,灌婴是一个卖布匹的小贩。他们与刘邦是贫贱之交,后来都忠心耿耿地追随刘邦南北转战。
            王陵是县豪,雍齿是豪绅。刘邦为平民时,敬重王陵耿直、行侠仗义,他像对待兄长那样侍奉王陵。王陵跟雍齿关系不错。刘邦开始也很信任雍齿,起兵后让雍齿守丰,但雍齿背叛刘邦,让刘邦吃了不少苦头。虽然后来雍齿又投靠刘邦并功劳多,刘邦心中仍有宿怨。刘邦称帝后,经张良劝说,才封雍齿为什方侯。王陵在刘邦起兵时也不服气,自己聚集党羽几千人,驻在南阳,王陵母以死明志,才促使王陵跟从刘邦平定天下。
            萧何、曹参、任敖和夏侯婴等,都是公务员。《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曹参做沛县的狱椽,他与萧何一起极力推荐刘邦为沛公,然后追随刘邦作战。任敖为一名狱吏,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曾保护过吕后。夏侯婴是原沛县官府中的马车夫,与刘邦的关系更为密切一些,他最喜欢找刘邦聊天。夏侯婴曾受刘邦的牵连被关押了一年多,挨了几百板子,但终归使刘邦免于刑罚。夏侯婴是名符其实的老司机,分别为刘邦、惠帝、吕后和文帝担任太仆。


            IP属地:重庆6楼2019-10-31 16:46
            收起回复
              刘邦有传奇般的婚姻。
              单父人吕公与沛县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沛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
              萧何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坐到堂下。”刘邦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
              名帖递进,吕公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萧何急忙阻拦,但吕公见到刘邦的外貌、气质和风度,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
              刘邦一点也不畏惧和谦让,干脆就坐到上座去,趁机戏弄那些宾客,言谈举止已演变成为整个宴会的主角,那气场把见多识广的吕公也镇住了,由喜欢刘邦变为佩服刘邦。
              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刘邦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刘邦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等待吕公发落。
              吕公对刘邦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
              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吕公说:“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终于把女儿嫁给刘邦了。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刘邦原来有个外妇姓曹,生有一个儿子叫刘肥。刘肥后来由吕后养大,刘邦称帝后被封为齐王。


              IP属地:重庆7楼2019-10-31 16:46
              收起回复
                不少人看到《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就认定刘邦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之人。
                其实,司马迁写的是,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翻译为“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想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
                不想干是不是没有干或者干不成呢?肯定不是。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翻译为“高祖做亭长时,常告假回田中帮忙。”这说明刘邦是可以做农业生产劳作的。
                只不过刘邦有远大抱负,不想一辈子干一般人所从事的职业。就如农民子弟干着农业生产,也梦想参军成为将军、读书成为科学家、学手艺开工厂成为大老板。


                IP属地:重庆8楼2019-10-31 16:47
                收起回复
                  司马迁还记载了“田园相卜”之事。吕后带着儿女俩在田边除草,有位老伯来讨水。吕后赠水给老伯又赠饭食,老伯说吕后面相显贵。
                  吕后又请老伯看两个孩子的面相,老伯看过刘盈说:“夫人的显贵是借助您的公子。”又相卜刘元,说都是贵人相。老伯说完走了。
                  刚好刘邦从邻家田间绕过来,吕后告诉他有客经过,说我们母子全是大贵之相。刘邦问客人去向,吕后回答:“刚走不远。”
                  刘邦追上去,问老伯自己面相如何?老伯告诉他:“务农的夫人与孩子的贵人相,都与您相似,您的面相贵到不能用语言描述!”刘邦说:“若真被老爹言中了,将来发达,决不敢忘了您老。”
                  又有人对“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理解为刘邦为帝后不讲诚信,忘了对老伯报恩。我认为这句话应翻译为“汉高祖显贵后,曾寻找老伯,遗憾的是却不知老伯的踪迹。”


                  IP属地:重庆9楼2019-10-31 16:48
                  收起回复
                    刘邦兄弟四人,大哥名伯,伯早就死了。当初刘邦三朋四友多,常常和宾客路过大嫂家去吃饭。大嫂讨厌小叔,有次小叔和宾客来家时,大嫂假装羹汤已吃完,用勺子刮锅,宾客因此离去。过后看锅里还有羹汤,刘邦从此怨恨大嫂。刘邦称帝后,经刘太公出面劝说,刘邦才封她的儿子刘信为羹颉侯。
                    刘邦二哥刘仲是个成家立业之人,“兵初起,侍太公守丰,天下已平,以六年正月立仲为代王。”也就是说,刘邦起兵,让刘仲在老家照顾老人,刘仲受封为代王的主要功绩是留丰侍奉刘太公。刘仲的儿子刘濞和刘广都被封为侯。
                    刘邦的弟弟刘交的思想与他最接近,文化水平比他高,跟随刘邦转战各地不离左右。刘邦为汉王后封刘交为文信君,刘邦称帝后封刘交为楚王。刘交受封之后,息武兴文,在刘交的倡导之下,楚国成为当时中国的《诗》学研究中心和学术空气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网上有人简单的从“分一杯羹”就断定刘邦不孝,这是不对的。刘邦起兵安排二哥刘仲留丰侍奉刘太公。吕释之封建成侯的主要功绩是奉卫刘太公和吕后的父亲。彭祖原来是沛县守城门的士兵,开城门迎刘邦进城起事,后为刘太公仆人,刘邦不忘,封其为戴侯。刘邦还定三秦,派将军薛欧、王吸带兵出武关,借着王陵兵驻南阳,到沛县去接太公、吕后,项羽听说后,派兵在阳夏阻截,汉军不能前进。刘邦彭城战败,项羽抓刘太公为人质,威逼刘邦投降,刘邦在特定条件下说“分一杯羹”是一种救父策略,该指责的是项羽的行为。刘邦为帝后不但从物质上侍奉刘太公,还从精神、心灵上孝敬刘太公,使其高龄辞世。


                    IP属地:重庆10楼2019-10-31 16:48
                    收起回复
                      刘邦奉命押送县里选送的劳工去郦山修皇陵,这些劳工在半途中逃跑了不少。刘邦揣度到了郦山也误差会受严惩,于是在丰邑西边的水边,索性停止前进喝酒,到半夜解开所有劳工,说:“你等全都趁夜逃跑吧,我从今往后也要逃亡藏匿了。”
                      劳工中有十多个壮士被刘邦的大义感动,愿意跟随刘邦,他们结伴前行。刘邦顶着酒意,夜入丰泽,安排一人在前探路。探路的返还报告:“前面有大蛇挡在路中间,请带我们往回走吧。”刘邦豪迈的说道:“壮士行,何畏!”赶到前面,拔出剑将蛇砍为两截,道路径开。
                      跟随刘邦的人从起初的依赖,变得越来越敬畏他。他们逃亡到芒砀山,在泽岩石隐匿下来,又随时顺着山中的水源在山谷间换着地方躲藏。沛县的子弟有想依附刘邦的,也纷纷秘密投靠。当萧何、曹参派樊哙请刘邦回沛县时,刘邦的追随者已经有近百人了。


                      IP属地:重庆11楼2019-10-31 16:49
                      收起回复
                        由于刘邦比较熟悉社会生活,所以他知道如何统率军队。
                        汉四年“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四方归心焉。”
                        汉五年,刘邦称帝后把部分士兵遣散回家了。给予他们土地及住宅,使他们从事生产劳作,迅速恢复提高国民经济。提高军吏卒的爵级及待遇。
                        汉八年“十一月,令士卒从军死者,为槥归其县,县给衣衾棺葬具,祠以少牢,长吏视葬。春三月,行如雒阳。令吏卒从军至平城及守城邑者皆复终身勿事。”
                        汉十一年“六月,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
                        汉十二年三月,再次诏曰:“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
                        这说明刘邦对军队将士的政策是历史上最好的。


                        IP属地:重庆12楼2019-11-02 18:11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11-11 16: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