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糖不语吧 关注:15贴子:2,015

【新的学习】记录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对我而言,学习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恶心百度贴吧把我很多记录帖删了。就去了别的地方。
现在回来,应该也不再有人来这了,回归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不错。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10-26 22:21回复
    这个帖子主要记录《论语》的学习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10-26 22:23
    回复
      智慧来源于实践。而最初的实践就需要原始智慧,原始智慧就是前人智慧的总结。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10-27 12:58
      回复
        对前人智慧不是盲目信或者不信,是需要学习、印证并加以选择的。因而智慧的起点就落实到到“学”上来了。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9-10-27 12:59
        回复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9-10-27 13:00
          回复
            这是阐述关于“学”的四种人生可能的情况。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9-10-27 13:00
            回复
              三大家的解读基本是**一样的。把人分成了上等、次等、再次等、下等。这是严重的意识形态上的三六九等观念在作祟。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10-27 13:01
              回复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首先这两个“者”不是“的人”的意思。而是语气词。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9-10-27 13:02
                收起回复
                  上、次、其次、下,这几个字并不是带有褒贬色彩的等级观念的,而是一种客观的分类名称。上可以解释为:最好的情况;次:次好的情况;下:最坏的情况。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9-10-27 14:59
                  收起回复
                    第一种情况---生而知之者,上也。
                    天生就有智慧当然是最好的情况了。但是这个问题,孔子的的态度是存而不论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问题和鬼神的问题一个性质,其超越了一般人当下实践而有的智慧所能解决的范围。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因而最老实的态度是存而不论。按情况说是上也,当然好了,但孔子不去深入讨论这个事的。而且即使讨论先天智慧对当下的实践也没什么意义。过分强调生而知之对人生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9-10-27 15:08
                    回复
                      第二种情况----学而知之者,次也。可以说这种情况就是孔子圣人之道的现实理想。能做到学而知之是最具有现实操作意义的。这里还有一层深意在内的,记得中学的一篇古文: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9-10-27 15:25
                      收起回复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后面这两句中涉及到一个关键字“困”。人是生而受困的。“困”有两个含义:一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困”,一个意识形态制造的“困”。也就是物质、环境和精神两个层面。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困,很多人都是有切身感受的。尤其是财务自由问题。精神层面的困最重要的就是错过好东西在错误的东西上浪费生命。就是没有择法眼。其次还有情感方面的。再就是偏执狂,总认为自己的东西一定是对的。对与错不是取决于你的想法,而是实践印证。因此才说智慧来源于实践。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9-10-27 16:30
                        回复
                          有教无类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9-10-27 16:40
                          回复
                            “学”的前面两种情况的特点是都和“智慧”有关,因此才是好的。天生就有智慧的,就不用说了,肯定是最好的情况了。
                            通过“学”而有智慧的,这里的“学”肯定是存在自由充分的学习环境的。因此孔子的赞叹是有来由的。也就是存在自由充分学习的社会环境。至于“困而学之”是人被分成不同类别而得到不同类别的学习,这就不是充分自由的学习状态了。因此学有所局限,当然就谈不到得到智慧了。比如有不少人真的想好好学习,因为上班一天很忙,下班了还要忙家里的事,能抽出学习的时间很有限,这就是困而学之。这种困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困。至于这种情况的人是怎么被分类的呢?是被社会的食物链阶层所自然分类的。因此其学也被分类,与自由充分的学就有了差别。因此,从困而学必须要进而达到学而知。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9-10-27 19:31
                            回复
                              当然这个困也有主观层面的,有很多人接触学习时因为主观认识上的问题最终选择了放弃。客观环境的困改变起来容易些,但主观上的困基本是很难改变的。
                              于是就有了那句:大慈不度自绝人。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9-10-27 19: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