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内乡县
灌涨镇前马村马氏宗族简介
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民族文化发展与提高。一个家族的兴衰昌盛与家族的家教、家风、先辈的功德、遗训等文化因素密不可分,所以后辈子孙应了解祖辈的丰功伟绩,总结现在,回顾过去,开创未来。
追溯前马世祖渊源,据说:始祖马俊从陕西一担两筐逃荒到前马定居(现考证约在1519年至1537年即明嘉靖年间)以耕读为业,距今已有460年左右,子孙繁衍已有二十二代(到庄辈),家数约三百余户,人口有一千五百余人(除外迁户)。
二世祖马忠,生五子,第五子绝嗣,所以只有三世祖兄弟四人延续至今,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前马有老四门组成。老三门之后,十一世马怡之子马弃瑾(第十二世)移南地居住,他身前有四子,长门马宽禄,二门马英培,三门马宽沛,四门马英明,四门到十四世绝嗣,由长门、二门过继四门,形成四门的第十五世,这样前马南地又有新四门之说@实际新四门(十三世)占南地绝大多数,区分方法由解放前(1949年)南地西大坑"鱼头"份为证。
前马世族按字排辈,由马腾按提出,从第十三世起,按四书中的中庸第三十章第一节所讲的圣人五德后四德为族序,即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通斋)庄中正、文理密察,十六字排辈。中庸是孔子所讲的道德理论,由子思(孔之子孙)记述成书传于后世,我们常讲的倡导孔子中庸之道即为书中内涵。
前马家族宗祠有两所,一所叫"希人堂",始建于四世祖马从周时代,俗称老祠堂,地址在后地村东。到十一世马恪、马怡兄弟二人,将马族坟地由花坟迁到南坟,修建新祠堂"追远堂"作纪念,俗称西祠堂。解放前有详细家族世系表(写在绸布上)保存在"追远堂"作纪念,可惜1950年毁于个人。
马族历代出现不少名人。但前十代不如后十代。前十代仅有马腾跤有点声望,相传他力大无穷,疾走如飞,有"飞毛腿"之称,他一生读书、教书很有文才。后十代较繁荣昌盛。十一世马恪、马怡在王店街买路行善,声望很高。到十三世马英培名震四海,马英培是著名的书画家,字仁庵,号默左,系十二世马弃瑾之子,生于1797年(清嘉庆二年)卒于清同治三年(1874年),享年77岁。 1959年平坟时开棺发现尸体衣物完好,有点"神奇色彩"。马英培 天生聪明好学,十五岁能熟读尚书运用自如,能诗善画,通晓数学、自然、地理、历史,生前著有〈省心录〉和增影诗,但没流传后人。他的画多为虫鸟、花卉、人物等工笔画,擅长画鸡、猫、狗、鸭,代表作为鹰,由于绘画逼真,有"活画家"之称,部分遗作现前马仍有保存(见照片)。马英培没有在外求学,只在家门读私熟,他靠刻苦自学成才。虽没考取"功名",但有真才实学,他这种好学求实精神永远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十四世马裕华也有名著《省心录》之说(可能继马英培之作)同时代还有马裕骥(恩贡)以教学驰名宛西数县,十五世马温纯光绪三十四年中举,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清贫一生,后人在村东,树两个大碑楼记叙其功德。十六世马柔毅(贡生) 自办私塾培育后人人才出众,秀才几十人,此时文人众多,文风遐逐周知。到民国二十三年(1935年)前马以"希人堂"四十三亩地产为基金,以马发瑞为主筹建前马村校,改私熟为现代的集体教学(有碑记载)。教师来自家族名师,敬业精神很强,使前马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农家小孩均有读书识字机会(不缴学费)特别鼓励女孩子上学。抗日战争期间,外地迁往内乡的各类中学很多,从前马村校走出的学生抓住了这一机遇,纷纷走向各类中学深造成才。抗战后前马家族有志之士高瞻远瞩,将花坟古树全部变卖集资。奖励考上中学的本家族学生,特别强调考上大学者,全部学习费用由家族供给,这一创举大大促进了求学读书热潮。随之,解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使前马大、中专各层次的读书人层出不穷,出现人才鼎盛时期。现就强字辈而言,男女大学生有十多人,前马现在高级、中级职称的工作人员近百人(包括在外地工作的),处级干部十多人。南地五十多户几乎家家有干部和教员,在外地工作的有的一家有三四个大学生,有的还出国深造。真可谓校繁叶茂,子孙兴盛,人才倍出。总结几百年的历史教训,家族要永胜不衰,发展教育事业、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极为重要,望后人铭记祖训,特此作记。
第十八世马强华
1997年5月于河南油田
注:马腾蚊十世撰"希人堂记","齐庄中正"今后写"斋庄中正",九世祖马呜曦,开始
发家,所记内容经多次考证属实。
联系电话1346262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