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用药的四种结合
编著/吕奎杰
一张较好的处方,在药物组成配伍方面有它一定的特点,或阴阳兼顾,气血互调;或动静相伍,表里相合;或升降并用,敛疏兼施等。结合临床体会,试谈动静、升降、敛散、表里等四个方面的结合。
一、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即动药和静药有机地配伍应用。所谓“动”,系指药物性能多走而不守,如行气、活血、通下、利水、辛温助阳等药皆属之。所谓“静”,是指药物性能偏于呆滞,如益气养阴健脾药物。动和静是矛盾的统一,二者既相反又相成。犹如气功锻炼,无论是动功或静功,有一个基本要求:既动中求静或静中求动,达到动静结合。较好的处方也应体现这一点。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很多处方都体现了动静结合。例如大黄䗪虫丸、小青龙汤等,就是动静结合的代表方。大黄䗪虫丸以大黄、䗪虫、水蛭、桃仁等大队的动药和地黄、芍药、甘草等静药配伍,体现了活血逐瘀为主、养阴扶正为辅的动静结合;小青龙汤以麻、桂、辛、姜等动药同五味子、芍药、甘草等静药配伍,是以解表散寒化饮为主,酸甘化阴为辅的动静相合。在近代一些有效的方剂中,也多能体现这一点。
一般来讲,虚证患者处方应以静药为主,动药为辅,体现静中求动,只有静中求动才能补而不滞;实证患者处方应以动药为主,静药为辅,体现动中求静,只有动中求静,才能泻而无伤。当然,新病邪实属于“急下存阴”者又当别论。至于虚实夹杂之证,依据病情的标本缓急,动药和静药的具体应用,又当因人因证而施。
(一)静中求动
以生脉散加石斛(或元参)、丹参、甘草及小量枳壳、厚朴组成基本方,适用于气阴两虚患者,证见舌红少苔(或根中薄黄苔)、舌体胖,不思饮食,倦怠乏力等症。低热不退者加银柴胡;舌红无苔者加乌梅;兼大便溏者加怀山药、薏苡仁;大便秘者加小量大黄;咳嗽久不解者加百部、紫菀、桔梗、薄荷;感染发热者加鱼腥草、板蓝根。临床应用颇能应手。
(二)动中求静或动静并用
适用于邪实正未大虚者。例如肝病或肾病腹水患者,如果是第一或第二次出现腹水,邪实正未大伤,用药治疗每以五苓散加大腹子、大腹皮、炒莱菔子、佛手、麦芽、丹参、赤药、党参、甘草等组成基本方。腹水明显、小便极少者,二苓、泽泻用大量,或更加冬瓜皮、木通、茅根之属,甚者加用二丑。待小便增多,腹水消除大半后,再减少动药之量酌增静药以扶正。近些年来,治疗肝、肾病腹水患者多例,每依上方加减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