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吧 关注:8,544贴子:240,335
  • 21回复贴,共1

[忆湉思绪]晚清名臣陈懋鼎诗中关于皇上的记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0-20 21:47回复
    一楼祭永远的皇上。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0-20 21:47
    回复
      这是陈懋鼎后人发来的诗二首中关于绪爷的部分,托我分享给众多喜欢绪爷的粉丝们,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感谢这位好心人!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0-20 21:51
      收起回复
        恭送奉安崇陵之次日,沈涛园十二丈与吾伯父看雪于陶然亭,以诗属和,感成长句
        江亭冬日例看雪,传自前辈承平时。时穷物极百事换,此乐未许后生知。丈人立朝光绪始,与我诸父同趋墀。昨者相从扈先帝,临穴雨泣天为悲。同云千里作阴晦,大地一夕成琉璃。城隈寺门午乍启,二老车辙忽在斯。匍匐恩义事粗了,措意荒寂犹忘疲。龙门清赏渺天上,阳春高曲诧我为。我知寒云顽且痴,两纪坐阅长安棋。颇凭栏槛揽萧瑟,亦解白战交酒卮。佛龛火冷老僧死,北望不见天王旗。周原忍使出螟螣,神灵请命皇穹慈。勤民旧尹必有喜,矧曾与国持旌麾。吾曹何惜伍舆隶,且愿来岁麦两歧。西山于人无今昔,晤对偏爱冠帻欹。墙阴积素行迹绝,尚可十日供君诗。晚来寒甚勿坚卧,起听鹤语尧年思。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10-20 21:54
        收起回复
          诗中“吾伯父”,即溥仪帝师 陈宝琛。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10-20 21:55
          回复
            癸丑腊月,崇陵奉安礼成,皇帝遍赐随扈者御书春条,小臣得“大吉迎祥”四字,恭纪
            山陵蒇事孝思长,宣赐宸书及挽郎。岁改臣家犹有腊,云深帝所自为乡。挥毫未敢惊岐嶷,悬磬虚劳降吉祥。陛下至仁千万寿,更于何世答恩光。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10-20 21:56
            收起回复
              陈懋鼎(1870-1940),字征宇,福建螺洲闽县(即今福州闽侯县)后镇村人,出身书香门第世家。他的父亲叫陈宝瑨,他的大伯父就是清代著名的“清流派”名士、后成为溥仪御用老师的“末代帝师”陈宝琛。陈宝琛不仅是有名的政治家、教育家,还以能诗善书闻名,是清末闽派诗歌扛鼎式的代表人物。陈懋鼎的父亲陈宝瑨,精通史学,尤以研究《四书》《五经》闻名。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极浓的大家族里长大,耳染目濡之下,他三岁开始识字、背诗。六岁送到私塾之前,就已经学完了《诗经》和《孝经》。
                私塾里,老师教的都是孔孟之学,可陈懋鼎小小的年纪却对诗歌情有独钟,这让父亲很生气。陈懋鼎只得偷偷学。光绪六年(1879年),九岁的陈懋鼎被老师推荐到闽县县城参加童子试,结果一举得中,成为全县最年轻的秀才,并被县令点名让他到县学(相当于重点中学)继续读书。
                父亲见到儿子如此争气,大为欢喜,亲自为他整理东西,收拾行囊。无意中发现儿子抽屉里竟藏着大量名人诗集,被褥底下还压着写满了诗句的一张张纸条。他拿出一首题目叫《灯花》的诗来,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万紫千红外,别开一朵花。
                不愁风雨妒,春在读书家。
                这件事后来传到大名鼎鼎的陈宝琛那里,他更是乐开了花,当着众人面夸赞:“此真乃吾家千里驹也!”
                陈懋鼎在县学读了几年书后,又转到福州府学(相当于大学)继续深造。光绪十五年(1889年)春,十九岁的陈懋鼎考上举人。
                第二年正月,陈懋鼎离开生活了20年的家乡,长途跋涉,进京赶考。这一次,他的父亲陈宝瑨和叔叔陈宝璐,陪同他一起考试。结果,陈家三人同中进士。从此,他们父子、叔侄作为光绪十六年同榜得中的进士,成为坊间争相流传的一件美谈。后来,他们三个人的名字,全被刻在北京城国子监的进士碑上。至今,这些石刻的进士碑还保留着。
                陈懋鼎考中进士后,被封为内阁中书,做了一名七品芝麻官。过去的内阁中书,主要掌管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办公厅的秘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官,这正符合陈懋鼎的特点。不过,初涉官场的陈懋鼎对官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私底下的明争暗斗还一无所知。很快,他就对这份工作感到厌倦。更为重要的是,他身处京城,目睹了晚清政府的昏庸跋扈、腐败无能,这和他过去在福州望耕亭立下的宏图大志,相去甚远。
                但这种感慨只是一瞬间的事,他很快就振作起来。为了国家的前途,他下定“且耐膏粱战冰蘖”的决心,积极投入到推动新政改革的热潮中。
                创办通艺学堂
              清朝最后的几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时期。由于清廷腐败无能,国力孱弱,与列强签订了数不清的卖国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10-20 22:21
              回复
                  1896年9月,在刑部主事张元济的筹划和倡议下,张元济、陈懋鼎、内阁中书王仪通、工部主事夏楷复四人,联名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呈请设立通艺学堂。该年12月,光绪皇帝在奏折上写下批复:“依议,钦此。”通艺学堂遂在1897年2月12日,于宣武门外的海王村正式诞生。学生开始仅有20余人,后增加到四五十人;学堂的规模也从仅有教室扩展到有实验室、博物馆、体操场、印书处和图书馆。由于图书馆还向社会开放,它又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公共图书馆。
                  通艺学堂在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教育模式是成功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0-20 22:50
                回复
                  殊为可惜的是,1898年wuxuzhengbian之后,慈禧太后大肆搜捕致力于改革的维新党人,张元济被革职,学堂的学生尽皆遣散。张元济不得已将所有的资产校舍移交给京师大学堂。此后,京师大学堂又兼并了同文馆等几处学堂,最终于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一直沿用至今。通艺学堂虽则开办仅一年有余,但它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可小觑,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一页。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10-21 06:54
                  回复
                      积极支持bianfaweixin
                    若提起陈懋鼎与维新党人联系紧密,还要从一首题为《寄晚翠轩主人》的诗说起。后来,他曾经多次为这个人赋诗,并把其视为能够拯救国家前途命运的人,可知此人在他心中的分量。那么,这位令陈懋鼎如此器重,被称作“晚翠轩主人”的究竟是何许人也?
                      此人叫林旭,福州人,字礅谷,号晚翠,是戊戌变法中著名的“六君子”之一。其实,陈懋鼎与林旭早就互有耳闻。因为陈懋鼎是1889年中的解元(即举人),林旭是1893年中的解元,后来成为溥仪另一位老师的郑孝胥,是1882年中的解元,他们又同是福建人,坊间早就流传开“福建三解元”的说法。随后,林旭进入通艺学堂学习,发起组织了福建籍在京老乡的“闽学会”,他们就更是经常见面。但陈懋鼎之所以如此赏识林旭,还是因为他救国救世的观点及改革弊端的一系列措施。
                      在戊戌变法那年,陈懋鼎还给他写过一首诗,题目叫《颐和园奏事归视林晚翠》:
                      花墙流水音溅溅,烛影虚厅思悄然。
                      肉食几人知国本,刍言一句达君前。
                      昆明夜气波澄镜,长信秋风月下弦。
                      说与北门新学士,论思何以答如天。
                      这时,经光绪特批,林旭和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四人已升任军机章京,可以自由出入颐和园和故宫皇帝寓所。而陈懋鼎作为宗人府主事,也时有面见圣上奏事的机会。故此,两人见面也愈加频繁;陈对林旭这位年仅23岁的少年英才,也愈发敬重。“肉食几人知国本,刍言一句达君前”,正是陈懋鼎由衷发出的感叹。
                      其实,此刻的陈懋鼎也不过才28岁,林旭对这位在帝京做官的老乡,也是格外看重,尤其对他诗歌的造诣颇为推崇。
                      1898年6月18日,光绪皇帝终于决定采纳康有为、梁启超、林旭等人的建议,由上至下实施大规模的变法改革,并提出八项具体措施,借此整治清廷积蓄已久的弊端。
                      陈懋鼎因为跟维新党人联系密切,第一时间得知这一喜讯。为此,他激动得一夜睡不着觉。恰巧这年夏天久旱刚下了一场及时雨,走出户外,抬头又看见月食这样奇巧的天文现象,他更是觉得这一切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兴奋之余,抒写一首名叫《月蚀》的七绝:
                      旱干得雨如新政,月食成诗独小臣。
                      愿使妖魔先就戮,不应蟊贼尚能伸。
                      充分表达了他对新政的欢欣鼓舞,对当道保守势力的切齿痛恨。可惜,他和维新党人这种美好的愿望并没能维持多久。慈禧太后从七月份开始,就调兵遣将,准备下毒手了。
                      他预感到中国大地将有一场大的风暴来临。第二天黎明,他迫不及待匆匆赶至储库营,发现这里已是人去屋空,林旭已然被捕入狱。
                      农历八月十三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押赴宣武门外菜市口问斩,张荫桓被流放新疆。“戊戌六君子”被杀,包括他引为同道的老乡、好友林旭被斩首这一消息传来,陈懋鼎悲痛欲绝。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10-21 06:55
                    回复
                      谢谢楼主!原文摘自《文史天地》登载的“清末民初的奇才陈懋鼎”一文。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9-10-28 00:28
                      回复
                        姐姐姐姐,微信号发给我一下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9-10-28 16:4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1-18 16:28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5-20 11: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