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当吧 关注:333贴子:2,430
  • 0回复贴,共1

【天庐居士】道德经讲记(10)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单从字面上解释,意思是说:灵魂和肉体合二为一,说明生命有其二,那这二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致使心性柔和,能像婴儿的状态一样吗?清除内心的杂念而深入观照玄妙的道,这样做能没有瑕疵吗?爱惜人民而治理国家,能做到自然无为吗?心门一开一合,与外界红尘感应接触,能做到甘于宁静吗?心性开阔能够通达于四方,没有智慧能行吗?生育万物,抚养万物。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发展而不强制、强迫,身为万物的首领而不主宰一切,这就是最深最妙的道德啊。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载,就是修炼、修行;营,指肉身,人的这具臭皮囊是生命的大本营;魄,指灵魂、元神、佛性;抱一,指肉身和灵魂合二为一,亦即性命双修,我佛如来之法性,也是要依靠这具臭皮囊来修建。能无离乎?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句反问!这一句,主要是揭示了“一个真理”的关键性,佛法处处都在强调“不二法门”,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种种,全都“是一不是二”,明心见性只有一,真理也只有一,悟一、修一、知一、行一、守一,这所有的过程都是在证悟“不二法门”,只要真正掌握到了不二法门,也就是圆满无碍的明心见性。“不二法门”的难度落在哪里?答案很简单,就落在这个“二”上!譬如,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个有人,必须建立在“一个人”之上,数量到了“二”之时,矛盾就有了,分歧就产生了,恩怨、江湖、正邪、佛魔、阴阳就统统冒出来了……可见二是一切业力、苦海的根源所在,那么能消除二、证悟一,就是在悟道成佛。又譬如,在凡人的认知里,佛是佛、魔是魔,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大多数都是泾渭分明、黑白对立;而在禅家的认知里,佛魔一体,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一切本都毫无分别,全是人心的妄念、执着在作祟。如世人的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精神分裂,都是灵肉分离的具体表现。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一句,其实是在告诉人们,到底应该怎样修道。集中精神,聚精会神(专);真气凝聚,气息通畅(气);能知能行,知行合一(致);心平气和,通情达理(柔)。能如婴儿乎?婴儿,指的是出生后一百天以内的小宝宝。世界上有一种高深莫测的得道之人,他们可以修到鹤发童颜的形象,皮肤能像婴儿一样光泽柔嫩,金庸为此名之曰“天荒地老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新版改为“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并且专为返老还童创作了一位艺术形象(天山童姥)。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这句话,不妨理解为:对完美主义情结的一种批判(老子批评孔子的即视感,真是扑面而来)。当初五祖大师考试学生们,神秀大师交出的答卷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份答卷为何“不如”、“输给了”六祖大师的答卷呢?因为神秀大师的心中,尚有一分执念在!他的执念在于:身和心都要将佛法修证到至纯至净的境界……这属于佛道修行者的完美主义情结,委实值得尊敬,但却未能达到真正的大乘佛法境界。一尘不染,终究只是小乘佛法;不垢不净,才是大乘佛法。在《维摩诘经》中,戒律第一的佛弟子优波离讲了一个典故:当时有两个比丘(和尚)犯了戒律,觉得很羞耻,又不敢去佛前忏悔,便在私底下请教优波离,希望优波离能帮他们解脱内心的罪恶感,于是优波离出于职业习惯,开始高谈阔论给他俩讲法律条文,讲戒律森严,结果被“凑巧”路过的维摩居士批评了,维摩诘说,“优波离,罪从心生、还由心灭,你应该帮他们通过直心来灭罪,而不是对他们讲戒律,反而加重了他们心理上的痛苦和畏惧……”维摩居士强调的“直心”,指的是立刻,犯了错(罪),应当立刻忏悔、立刻改正、立刻解脱,不要再掉进纠结、妄想、执着的泥潭里,翻来覆去琢磨自己的罪恶,这样只会越陷越深,导致无法自拔。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有心积德行善的人,能做到不求回报吗?努力耕耘、付出的人,能做到不问收获吗(不问收获,不是在否定收获、无视收获,一个人若“不求收获”恐怕是虚伪的,不问是指不去计较这些)?一个修行人,能不能做到不怒、不争、无欲、无求呢?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人是通过“心”来进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天门就是心门。天道锻炼人,而心是天道的“帮凶”,心是折磨所有人的冤家对头,一切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一切认知、感受,都是这颗心在运动。这颗心,能做到清净无为吗?雌,是雄的对立,雌不争雄,就是守静。雌,象征的是静、柔、守。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站在人世的角度,能做到通情达理之人,就是大智大慧之人。智慧,是成就佛道、建立一切的根基。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古代的达人们,很喜欢在《道德经》里选字取名,比如李持盈(玉真公主)、刘玄德(刘备)……吾道一以贯之,这一整句处处都是在强调:清静无为。生而不有,爱谁却不占有谁;为而不恃,帮谁却不强迫谁;长而不宰,领导谁却不主宰谁——能做到这些的人,真是圣贤之人的道德水准啊!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0-16 16:3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