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同学们看动漫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一般主角发大招的时候都要大声地喊出招式的名字,从龟派气功到天马流星拳再到螺旋丸,主角们聚精会神、摆出攻势,伴随着“惊天动地”的发光特效, 把大招糊到对方脸上。
主角们这一波“中二”的操作,在年少的我们眼中是“热血”的表现,如果他们在发大招的时候保持沉默,恐怕我们曾经的青少年时光,也会少掉一大半斗志和热忱。
毕竟放大招的时候大声地喊出名字,这样才够“燃”。而“燃”与“热血”这两个词,伴随着日本动漫传入中国,点燃了一代代中国青少年的青春。
一、带来“燃”系漫画的海南社
小编初次接触《龙珠》等热血“燃”系漫画,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海南社引进的日漫。
1988年,借着海南建省的春风,“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在海口成立。后来在中小学生之间家喻户晓的海南社,成立的初衷却是为了出版海南风光画册、挂历、明信片等,以此推广海南文化。
不过那个时代,海南还不是旅游热地,人们显然也没有闲钱用来旅游。海南社定位的失败,让这个小出版社不得不依靠盗版女明星写真和人体摄影来维持生计。
于是机智的他们想到了“引进”日本漫画。
80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电视台播放的日本动画作品并不稀少,比如《森林大帝》、《聪明的一休》、《铁臂阿童木》等。但是这些作品从中文配音到中文主题歌都高度本土化,并且目标受众相对低龄,很难与欧美传来的“卡通”区分开来。当时引进的日本动漫,主要考虑低龄观众是否可以接受。
很显然,当时引进的日漫根本没有跟上日本少年漫画如火如荼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少年漫画读者年龄层的增大,以及新作品选拔模式的出现,日漫题材的丰富性、故事深度和技巧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在战斗方面,随着动漫开始逐渐与街机游戏联系起来,于是在80年代就诞生了《北斗神拳》这样的早期燃向作品。
紧接着从90年代起,大量拥有更丰富剧情、更成熟人设的少年动漫作品登场了,包括《EVA》、《灌篮高手》、《海贼王》等现象级的作品开始出现。
在中国人尚未加入关贸总协定组织的年代,“引进”什么都很容易。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关键词都是“青春、奋斗、梦想、正义、兄弟”等,这些不也都是日本少年漫画的主题吗?
于是海南社“引进”的热血动漫,准确地击中了少年们的心灵,受到了80后乃至90后们的欢迎。
1991年,在试水了《风魔小次郎》之后,海南社连续推出了《七龙珠》、《圣斗士星矢》、《怪医秦博士》(其实就是《怪医黑杰克》)、《侠探寒羽良》(也叫做《城市猎人》)等系列日漫。
虽然《圣斗士星矢》的动画版早在两年前就于沈阳电视台上映,但是海南社的漫画在中国孩子们之间传播甚广,让接触过的孩子都模仿着大声地喊出“天马流星拳”或是“庐山升龙霸”!
现在,一套79年海南版的《七龙珠》,在旧书网上卖出了一千到一万元以上不等的高价。
早期的少年热血漫画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因为作者们早就清楚了少年读者的心思,各种视觉效果,发光、光波、电流等特效融入到主角的大招之中,同时大声喊出必杀技的名字,而敌人则是应声倒下。这么“燃”又带着“中二”气息的套路,相信没有一个少年可以拒绝其魅力吧!
二、日本剑道也“靠喊”!
日本动漫中的主角们发大招的时候要喊,其实并不是漫画家们首创,而是与日本的武术传统紧密相连。
日本的传统武术通常讲究气势,从日本战国时代起,几乎每一个流派都会发明一套必杀技,并起上一个酷炫中二的名字,诸如“金翅鸟王剑”或是“虎振”之类的,用以区分其他流派。
此外,在日本的武术中,喊也很重要。
日本的剑术和剑道认为,每次攻击都必须“气剑一体”。在体育剑道中,即便打中了对方的得分部位,却没有“气合”——没有自然地顺着攻势大喊一声,也是不能得分的。
这种对于气势的理解,很快就融入到了日本的流行文化中。想要突出每个角色的特殊性,并营造出热血的感觉,那么大声喊出招式的名字便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日语里甚至有专门的词来形容这个现象,称为“技名呼称”。大家普遍认为“技名呼称”这一技巧来自1966年梶原一騎的漫画《巨人之星》,之后通过70年代的假面骑士、魔神Z等电视剧和动漫作品固定下来。
由于这个套路够燃,够热血,并且很受少年们的欢迎。很快,绝大多数的热血漫画都开始使用“技名呼称”。
三、“燃”的传承
在漫画“燃”精神的传承中,《少年JUMP》杂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杂志刊登的漫画作品都带有“友情、努力、胜利”的主题。每个人都需要激励,少年人更是如此。
可以把“燃”的精神理解为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从漫画中的拯救宇宙,到现实里的高中体育比赛,“燃”这种精神,从二次元中带给少年们激励与力量。
那些看过“燃”系漫画的少年,后来都怎样了呢?
卖出一亿册的《灌篮高手》,让篮球这一日本冷门运动重新受到关注。
主角们这一波“中二”的操作,在年少的我们眼中是“热血”的表现,如果他们在发大招的时候保持沉默,恐怕我们曾经的青少年时光,也会少掉一大半斗志和热忱。
毕竟放大招的时候大声地喊出名字,这样才够“燃”。而“燃”与“热血”这两个词,伴随着日本动漫传入中国,点燃了一代代中国青少年的青春。
一、带来“燃”系漫画的海南社
小编初次接触《龙珠》等热血“燃”系漫画,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海南社引进的日漫。
1988年,借着海南建省的春风,“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在海口成立。后来在中小学生之间家喻户晓的海南社,成立的初衷却是为了出版海南风光画册、挂历、明信片等,以此推广海南文化。
不过那个时代,海南还不是旅游热地,人们显然也没有闲钱用来旅游。海南社定位的失败,让这个小出版社不得不依靠盗版女明星写真和人体摄影来维持生计。
于是机智的他们想到了“引进”日本漫画。
80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电视台播放的日本动画作品并不稀少,比如《森林大帝》、《聪明的一休》、《铁臂阿童木》等。但是这些作品从中文配音到中文主题歌都高度本土化,并且目标受众相对低龄,很难与欧美传来的“卡通”区分开来。当时引进的日本动漫,主要考虑低龄观众是否可以接受。
很显然,当时引进的日漫根本没有跟上日本少年漫画如火如荼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少年漫画读者年龄层的增大,以及新作品选拔模式的出现,日漫题材的丰富性、故事深度和技巧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在战斗方面,随着动漫开始逐渐与街机游戏联系起来,于是在80年代就诞生了《北斗神拳》这样的早期燃向作品。
紧接着从90年代起,大量拥有更丰富剧情、更成熟人设的少年动漫作品登场了,包括《EVA》、《灌篮高手》、《海贼王》等现象级的作品开始出现。
在中国人尚未加入关贸总协定组织的年代,“引进”什么都很容易。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关键词都是“青春、奋斗、梦想、正义、兄弟”等,这些不也都是日本少年漫画的主题吗?
于是海南社“引进”的热血动漫,准确地击中了少年们的心灵,受到了80后乃至90后们的欢迎。
1991年,在试水了《风魔小次郎》之后,海南社连续推出了《七龙珠》、《圣斗士星矢》、《怪医秦博士》(其实就是《怪医黑杰克》)、《侠探寒羽良》(也叫做《城市猎人》)等系列日漫。
虽然《圣斗士星矢》的动画版早在两年前就于沈阳电视台上映,但是海南社的漫画在中国孩子们之间传播甚广,让接触过的孩子都模仿着大声地喊出“天马流星拳”或是“庐山升龙霸”!
现在,一套79年海南版的《七龙珠》,在旧书网上卖出了一千到一万元以上不等的高价。
早期的少年热血漫画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因为作者们早就清楚了少年读者的心思,各种视觉效果,发光、光波、电流等特效融入到主角的大招之中,同时大声喊出必杀技的名字,而敌人则是应声倒下。这么“燃”又带着“中二”气息的套路,相信没有一个少年可以拒绝其魅力吧!
二、日本剑道也“靠喊”!
日本动漫中的主角们发大招的时候要喊,其实并不是漫画家们首创,而是与日本的武术传统紧密相连。
日本的传统武术通常讲究气势,从日本战国时代起,几乎每一个流派都会发明一套必杀技,并起上一个酷炫中二的名字,诸如“金翅鸟王剑”或是“虎振”之类的,用以区分其他流派。
此外,在日本的武术中,喊也很重要。
日本的剑术和剑道认为,每次攻击都必须“气剑一体”。在体育剑道中,即便打中了对方的得分部位,却没有“气合”——没有自然地顺着攻势大喊一声,也是不能得分的。
这种对于气势的理解,很快就融入到了日本的流行文化中。想要突出每个角色的特殊性,并营造出热血的感觉,那么大声喊出招式的名字便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日语里甚至有专门的词来形容这个现象,称为“技名呼称”。大家普遍认为“技名呼称”这一技巧来自1966年梶原一騎的漫画《巨人之星》,之后通过70年代的假面骑士、魔神Z等电视剧和动漫作品固定下来。
由于这个套路够燃,够热血,并且很受少年们的欢迎。很快,绝大多数的热血漫画都开始使用“技名呼称”。
三、“燃”的传承
在漫画“燃”精神的传承中,《少年JUMP》杂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杂志刊登的漫画作品都带有“友情、努力、胜利”的主题。每个人都需要激励,少年人更是如此。
可以把“燃”的精神理解为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从漫画中的拯救宇宙,到现实里的高中体育比赛,“燃”这种精神,从二次元中带给少年们激励与力量。
那些看过“燃”系漫画的少年,后来都怎样了呢?
卖出一亿册的《灌篮高手》,让篮球这一日本冷门运动重新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