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自青藏高原向东奔涌而下进入甘肃,劈开黄土高原西北边缘,绕过祁连山余脉乌鞘岭的东端,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景泰两县境内的黄土丘陵间拐出一个S形大弯,折向东北方向,从贺兰山和六盘山之间冲向宁夏银川平原,这个黄河大拐弯西岸西北方向的区域,以及更远一些的祁连山北麓千里河西走廊,地处中国地形第一与第二级阶梯的边界区,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地理交汇处。

这里是中原农耕文明、北方草原游牧文明、高原雪域文明融合和冲撞最激烈的区域,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著名的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西方文明传播交流的主要大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冲,堪称中国西北的十字路口,历朝历代的各种政权势力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铁骑逐鹿,血染黄沙,上演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战争大戏。
八十多年前的1936年深秋,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主力2.18万人(占当时长征会师红军总数的近四成)组成的西路军西渡黄河, 征战千里河西大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孤军奋战,历时半年之久,歼敌5.5万余人,有力地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终因兵力悬殊,最后弹尽粮绝,惨遭失败,几乎全军覆没,在人民军队战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篇章。
在和平年代,回想红西路军曲折悲壮的战斗历程,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不畏生死,洒尽了满腔热血?
今年十一假期,我决定沿着他们走过的足迹探求其中的答案。
从张掖向东,目的地是靖远,过山丹第一站是永昌。
永昌鼓楼
山丹、永昌地处河西走廊的蜂腰部,北临古长城外的大沙漠,南靠祁连山,东西狭长,回旋区域小,南北宽不及百里,寨堡稀疏,相距较远,不利于大军集中部署,同时地形平坦,利于骑兵机动突进。

自1936年11月17日起西路军在东起凉州西四十里堡,西至山丹的300余里的狭窄地带上摆开长蛇阵,与马家军鏖战四十余日,围凉州、占永昌、攻山丹,几乎无日不战,在凉州西四十里铺,永昌八坝、水磨关等地,永昌县城、山丹县城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发生多次激战,历经大小血战20余次,击毙击伤敌人6000余人,给马家军以沉重的打击。西路军几经苦战,又逢严冬酷寒,衣单被薄,人员弹药有耗无补,虽大量杀伤马家军,西路军也消耗严重,战斗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西征至此渐入困境。

在凉、永、山地区的战斗过程中,充分暴露了西征红军对马家军战斗力估计不足,尤其是河西走廊地貌地形有利于骑兵机动作战的特点,在火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面对马家军骑兵如狼群尾随般的凶狠攻击吃了大亏,2000多名红军指战员长眠于此。
在此期间,西路军认识到骑兵的重要性,要求各军组建骑兵部队。

西路军借用永昌天主教堂的西路军总部旧址,旁边是清真寺。


这里是中原农耕文明、北方草原游牧文明、高原雪域文明融合和冲撞最激烈的区域,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著名的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西方文明传播交流的主要大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冲,堪称中国西北的十字路口,历朝历代的各种政权势力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铁骑逐鹿,血染黄沙,上演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战争大戏。
八十多年前的1936年深秋,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主力2.18万人(占当时长征会师红军总数的近四成)组成的西路军西渡黄河, 征战千里河西大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孤军奋战,历时半年之久,歼敌5.5万余人,有力地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终因兵力悬殊,最后弹尽粮绝,惨遭失败,几乎全军覆没,在人民军队战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篇章。
在和平年代,回想红西路军曲折悲壮的战斗历程,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不畏生死,洒尽了满腔热血?
今年十一假期,我决定沿着他们走过的足迹探求其中的答案。
从张掖向东,目的地是靖远,过山丹第一站是永昌。

永昌鼓楼
山丹、永昌地处河西走廊的蜂腰部,北临古长城外的大沙漠,南靠祁连山,东西狭长,回旋区域小,南北宽不及百里,寨堡稀疏,相距较远,不利于大军集中部署,同时地形平坦,利于骑兵机动突进。

自1936年11月17日起西路军在东起凉州西四十里堡,西至山丹的300余里的狭窄地带上摆开长蛇阵,与马家军鏖战四十余日,围凉州、占永昌、攻山丹,几乎无日不战,在凉州西四十里铺,永昌八坝、水磨关等地,永昌县城、山丹县城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发生多次激战,历经大小血战20余次,击毙击伤敌人6000余人,给马家军以沉重的打击。西路军几经苦战,又逢严冬酷寒,衣单被薄,人员弹药有耗无补,虽大量杀伤马家军,西路军也消耗严重,战斗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西征至此渐入困境。


在凉、永、山地区的战斗过程中,充分暴露了西征红军对马家军战斗力估计不足,尤其是河西走廊地貌地形有利于骑兵机动作战的特点,在火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面对马家军骑兵如狼群尾随般的凶狠攻击吃了大亏,2000多名红军指战员长眠于此。

在此期间,西路军认识到骑兵的重要性,要求各军组建骑兵部队。

西路军借用永昌天主教堂的西路军总部旧址,旁边是清真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