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陆学是孟子之学
关于陆九渊思想的来源,很多学者妄加猜测。其实,陆九渊自己就说了,他是直接继承孟子的。《陆九渊语录》中有这样一条语录:
某尝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曰:“因读《孟子》而自得之。”
象山在一封信中很自信的说:“窃不自揆,区区之学,自谓孟子之后至是而始一明也。”
王阳明说:“故吾尝断以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象山之学简易直截,孟子之后一人”
象山给学生讲课,其主张多是来自孟子。比如象山常说的“先立乎其大”,就是孟子之言。
“叔器问象山师承。(朱子)曰:“他们(指象山兄弟二人)天资也高,不知师谁。”《朱子语类》。朱子和象山是论敌,死也不会承认象山之学是孟子之学。
2、陆学渊源
象山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心即理之说,就来自孟子的“义内”之说。用一个字来概括象山的学说主张,就是“理”。这个“理”也是来自孟子。
孟子说:“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陆九渊说:“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故曰“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很明显,象山的说法,直接继承孟子。
3、陆学蒙冤
象山的学说,完全是一种直觉体悟,简易而高明。可惜很少有人信他、懂他。象山曾经以手指心说:“某有积学在此,惜未有承担者”。我个人觉得,象山的“理”比阳明的“知”更容易体会。
宋朝的儒佛关系很特别,一方面是士大夫热衷学佛学禅,成了一种风气,一方面是儒教内部反佛很激烈。朱子不懂象山,也不懂禅,胡乱给象山带上“禅”的帽子,世儒一致附和,乃至官方都认为象山之学是禅。元代曾讨论象山进孔庙,最终以象山之学近禅而没有通过。象山的学说被埋没四百年,直至王阳明为其“一暴其说”,一洗其冤。在阳明去世后不久,陆九渊进了孔庙,陆学得以正名。
4、陆学核心
象山的学说,可以概括为一个“理”字。象山说:
“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求则得之,得此理也;先知者,知此理也;先觉者,觉此理也;爱其亲者,此理也;敬其兄者,此理也;见孺子将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者,此理也;可羞之事则羞之,可恶之事则恶之者,此理也;是知其为是,非知其为非,此理也;宜辞而辞,宜逊而逊者,此理也;敬此理也,义亦此理也;内此理也,外亦此理也。故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
象山非常自信的说:“吾所明之理,乃天下之正理、实理、常理、公理,所谓“本诸身,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学者正要穷此理,明此理。”
关于陆九渊思想的来源,很多学者妄加猜测。其实,陆九渊自己就说了,他是直接继承孟子的。《陆九渊语录》中有这样一条语录:
某尝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曰:“因读《孟子》而自得之。”
象山在一封信中很自信的说:“窃不自揆,区区之学,自谓孟子之后至是而始一明也。”
王阳明说:“故吾尝断以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象山之学简易直截,孟子之后一人”
象山给学生讲课,其主张多是来自孟子。比如象山常说的“先立乎其大”,就是孟子之言。
“叔器问象山师承。(朱子)曰:“他们(指象山兄弟二人)天资也高,不知师谁。”《朱子语类》。朱子和象山是论敌,死也不会承认象山之学是孟子之学。
2、陆学渊源
象山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心即理之说,就来自孟子的“义内”之说。用一个字来概括象山的学说主张,就是“理”。这个“理”也是来自孟子。
孟子说:“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陆九渊说:“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故曰“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很明显,象山的说法,直接继承孟子。
3、陆学蒙冤
象山的学说,完全是一种直觉体悟,简易而高明。可惜很少有人信他、懂他。象山曾经以手指心说:“某有积学在此,惜未有承担者”。我个人觉得,象山的“理”比阳明的“知”更容易体会。
宋朝的儒佛关系很特别,一方面是士大夫热衷学佛学禅,成了一种风气,一方面是儒教内部反佛很激烈。朱子不懂象山,也不懂禅,胡乱给象山带上“禅”的帽子,世儒一致附和,乃至官方都认为象山之学是禅。元代曾讨论象山进孔庙,最终以象山之学近禅而没有通过。象山的学说被埋没四百年,直至王阳明为其“一暴其说”,一洗其冤。在阳明去世后不久,陆九渊进了孔庙,陆学得以正名。
4、陆学核心
象山的学说,可以概括为一个“理”字。象山说:
“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求则得之,得此理也;先知者,知此理也;先觉者,觉此理也;爱其亲者,此理也;敬其兄者,此理也;见孺子将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者,此理也;可羞之事则羞之,可恶之事则恶之者,此理也;是知其为是,非知其为非,此理也;宜辞而辞,宜逊而逊者,此理也;敬此理也,义亦此理也;内此理也,外亦此理也。故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
象山非常自信的说:“吾所明之理,乃天下之正理、实理、常理、公理,所谓“本诸身,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学者正要穷此理,明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