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爷爷说过,他是大清朝的人。后来大清亡了,头上的辫子就被剪掉了。听大奶奶(爷爷的嫂子)说过,剪辫子的时候,大奶奶是笑着把大爷爷的辫子剪了,因为早就梳够了,剪了省的麻烦了。奶奶是流着眼泪剪的,她很舍不得爷爷头上好看的大辫子。
听父亲说过,我老爷爷(曾祖父)曾经有二十四大亩山地,在当时也算是衣食无忧的富足人家。我问父亲,一大亩相当于多少市亩?父亲说是三亩二分四。算起来,二十四大亩相当于七十八市亩。家族几代单传,这是几代人勤俭持家积累起来的财富。老爷爷积德行善,曾经舍糕三年,舍糕就是把熬好的粘糕抬到集市上,让人免费吃。后来老爷爷有了三个儿子,我爷爷排行老二。老大(我大爷爷)很会玩,听说玩着走马。我问过父亲什么是走马,他说就是把一匹跑的快的好马梳洗打扮起来,挂上红缨子,红穗头,马铃铛,骑着到处去玩。看来这走马比现在的宝马车还要撑劲。老三(我三爷爷)是闯外的,从小上学,后来考上了军官学校,老奶奶一直哭,不让他走,他也没去成。三奶奶是师范毕业,是整个家族文化程度最高的。三爷爷是革命党人,文武双全,村东头的湾他可以轻松跳过去,还治服过劫道的毛贼。用现在的话说,三爷爷是全村人的骄傲。
我爷爷忠厚老实,能干一手漂亮的农活,家里的地基本都是他在种。后来家族的人口兴旺了,儿孙长大成家后分家,再加上兵荒马乱,到了我父亲这一代,人均土地很少了,基本上都是贫农了。记得我小时候上学填的表格,家庭出身是下中农。我问过父亲,我们家这样穷,为什么不是贫农呢?母亲在一边说,这个下中农是你爷爷要来的,按土地来算,应该是贫农,地主、富农家的地要分给贫农,你爷爷老实,不敢要人家的地,就自己要了个下中农,下中农是不要别人的地,自己的地也不给别人。
从我记事起,爷爷就在给大队看果园,当时的大队有十三个生产队,还有一个林业队,林业队有两个果园,一个南拐,一个李家拐。这两个拐,都是在悬崖顶上的一片平地,种了很多果树,有杏、李子、苹果、山楂、柿子、核桃,印象中好像没有梨。南拐是大队部的驻地,爷爷是在李家拐看园,我的任务是负责给他送饭。爷爷有七个孙子,七个孙女。很明显他是重男轻女的,他最宠的是我,别的孩子不敢做的事儿,我敢干。
从李家拐的寨门(一种用树枝编成的门)进去,是一条小路,小路两边种了很多牛蒡,长得比我还高。往北走几十米就是爷爷住的又黑又矮的小屋,小屋的东南侧是大队的一个仓库,里面有很多落满了灰的农具。爷爷在小屋前面种了很多麦冬,当时只知道是一种中药,爷爷叫它兰草。我经常会把他的兰草拔出来,拧成鞭子甩着玩,别的孩子好像都不敢这么做。小屋后面是爷爷的小菜园,里面种了南瓜、茄子、薄荷、地环、五香(藿香)、豆角,扁豆,还有兰花豆。记得扁豆就有三种,长长的是羊耳朵,胖的是猪耳朵,还有一种紫色的小扁豆叫小鸡扁豆。有一年,爷爷还种了花生,我发现还没成熟的花生很好吃,甜丝丝的。秋后他拔花生的时候还说,怎么有几棵没结果?我在一旁偷着笑。
爷爷做事非常认真,甚至有点死心眼儿,果园里的果子是集体的,不能动。他都是给我吃喜鹊叼过的果子,有时我也会偷着把他给我的果子扔到树底下,自己偷摘树上的好果子吃,被他发现了少不了一顿责备,但他从不对我发火。他对别的孩子发火的时候是很吓人的。
仓库前面是一颗果子树(一种七月底成熟的小苹果),这棵树是很特殊的,谁也不能动,我记忆中没吃过这树上的果子,因为它是拥军树,每年的八一,大队的领导就会把这棵树上的果子全部摘了送给尧王山下的解放军,当时的解放军也经常到村里帮着麦收,真的是鱼水情深。我还记得当时部队的番号是5696部队,后来叫54841部队。
果树底下长了很多艾草,爷爷都是把它割了拧成草绳,晒干后用来熏蚊子。点着后冒浓烟,气味会熏跑蚊子。现在看到大街上艾灸和火疗的牌子,我就会想起爷爷熏蚊子的情景。
当时,麦子是很稀缺的,一年吃不了几顿面食,每年父亲过生日的时候,家里会包水饺吃。母亲让我去果园叫爷爷回来吃,爷爷听说是父亲的生日,总是长叹一声,然后说,孩生日,娘苦日。
爷爷文化程度不高,但记忆力很好,他能完整背诵一本叫《人杂字》的书,能从头背到尾。我还能记得几句,什么“中华民国立,务农最为先” “随风摆簸箕,扬的鹅眉弯” “人死入了木,双手攥空拳”等等。
爷爷还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天,外面下着大雪,一个要饭的走到了一个马圈里,扒了扒马粪就躺下了,然后把要饭用的瓢(葫芦的一半叫瓢)放在头上挡风,作诗一首:“大雪纷纷赛鹅毛,身披马粪头顶瓢,我倒得了安乐店了,路上的行人待怎么着。”说人到了要饭的地步了,还在怜悯路上的行人。
爷爷还教过我一首绕口令,“泰安山,十八盘,一口气,说不完,说完了,成神仙。咕噜咕噜一盘,咕噜咕噜两盘,咕噜咕噜三盘,咕噜咕噜....”还真的说不完。
爷爷还说,等有了钱带我去泰山上看海上日出,我问泰山顶上能看到海吗?他说泰山很高,一定能看到海。后来我到泰山顶上的时候,看到的是云海,也就是半山腰的云彩。云海也算是海吧。
听父亲说过,我老爷爷(曾祖父)曾经有二十四大亩山地,在当时也算是衣食无忧的富足人家。我问父亲,一大亩相当于多少市亩?父亲说是三亩二分四。算起来,二十四大亩相当于七十八市亩。家族几代单传,这是几代人勤俭持家积累起来的财富。老爷爷积德行善,曾经舍糕三年,舍糕就是把熬好的粘糕抬到集市上,让人免费吃。后来老爷爷有了三个儿子,我爷爷排行老二。老大(我大爷爷)很会玩,听说玩着走马。我问过父亲什么是走马,他说就是把一匹跑的快的好马梳洗打扮起来,挂上红缨子,红穗头,马铃铛,骑着到处去玩。看来这走马比现在的宝马车还要撑劲。老三(我三爷爷)是闯外的,从小上学,后来考上了军官学校,老奶奶一直哭,不让他走,他也没去成。三奶奶是师范毕业,是整个家族文化程度最高的。三爷爷是革命党人,文武双全,村东头的湾他可以轻松跳过去,还治服过劫道的毛贼。用现在的话说,三爷爷是全村人的骄傲。
我爷爷忠厚老实,能干一手漂亮的农活,家里的地基本都是他在种。后来家族的人口兴旺了,儿孙长大成家后分家,再加上兵荒马乱,到了我父亲这一代,人均土地很少了,基本上都是贫农了。记得我小时候上学填的表格,家庭出身是下中农。我问过父亲,我们家这样穷,为什么不是贫农呢?母亲在一边说,这个下中农是你爷爷要来的,按土地来算,应该是贫农,地主、富农家的地要分给贫农,你爷爷老实,不敢要人家的地,就自己要了个下中农,下中农是不要别人的地,自己的地也不给别人。
从我记事起,爷爷就在给大队看果园,当时的大队有十三个生产队,还有一个林业队,林业队有两个果园,一个南拐,一个李家拐。这两个拐,都是在悬崖顶上的一片平地,种了很多果树,有杏、李子、苹果、山楂、柿子、核桃,印象中好像没有梨。南拐是大队部的驻地,爷爷是在李家拐看园,我的任务是负责给他送饭。爷爷有七个孙子,七个孙女。很明显他是重男轻女的,他最宠的是我,别的孩子不敢做的事儿,我敢干。
从李家拐的寨门(一种用树枝编成的门)进去,是一条小路,小路两边种了很多牛蒡,长得比我还高。往北走几十米就是爷爷住的又黑又矮的小屋,小屋的东南侧是大队的一个仓库,里面有很多落满了灰的农具。爷爷在小屋前面种了很多麦冬,当时只知道是一种中药,爷爷叫它兰草。我经常会把他的兰草拔出来,拧成鞭子甩着玩,别的孩子好像都不敢这么做。小屋后面是爷爷的小菜园,里面种了南瓜、茄子、薄荷、地环、五香(藿香)、豆角,扁豆,还有兰花豆。记得扁豆就有三种,长长的是羊耳朵,胖的是猪耳朵,还有一种紫色的小扁豆叫小鸡扁豆。有一年,爷爷还种了花生,我发现还没成熟的花生很好吃,甜丝丝的。秋后他拔花生的时候还说,怎么有几棵没结果?我在一旁偷着笑。
爷爷做事非常认真,甚至有点死心眼儿,果园里的果子是集体的,不能动。他都是给我吃喜鹊叼过的果子,有时我也会偷着把他给我的果子扔到树底下,自己偷摘树上的好果子吃,被他发现了少不了一顿责备,但他从不对我发火。他对别的孩子发火的时候是很吓人的。
仓库前面是一颗果子树(一种七月底成熟的小苹果),这棵树是很特殊的,谁也不能动,我记忆中没吃过这树上的果子,因为它是拥军树,每年的八一,大队的领导就会把这棵树上的果子全部摘了送给尧王山下的解放军,当时的解放军也经常到村里帮着麦收,真的是鱼水情深。我还记得当时部队的番号是5696部队,后来叫54841部队。
果树底下长了很多艾草,爷爷都是把它割了拧成草绳,晒干后用来熏蚊子。点着后冒浓烟,气味会熏跑蚊子。现在看到大街上艾灸和火疗的牌子,我就会想起爷爷熏蚊子的情景。
当时,麦子是很稀缺的,一年吃不了几顿面食,每年父亲过生日的时候,家里会包水饺吃。母亲让我去果园叫爷爷回来吃,爷爷听说是父亲的生日,总是长叹一声,然后说,孩生日,娘苦日。
爷爷文化程度不高,但记忆力很好,他能完整背诵一本叫《人杂字》的书,能从头背到尾。我还能记得几句,什么“中华民国立,务农最为先” “随风摆簸箕,扬的鹅眉弯” “人死入了木,双手攥空拳”等等。
爷爷还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天,外面下着大雪,一个要饭的走到了一个马圈里,扒了扒马粪就躺下了,然后把要饭用的瓢(葫芦的一半叫瓢)放在头上挡风,作诗一首:“大雪纷纷赛鹅毛,身披马粪头顶瓢,我倒得了安乐店了,路上的行人待怎么着。”说人到了要饭的地步了,还在怜悯路上的行人。
爷爷还教过我一首绕口令,“泰安山,十八盘,一口气,说不完,说完了,成神仙。咕噜咕噜一盘,咕噜咕噜两盘,咕噜咕噜三盘,咕噜咕噜....”还真的说不完。
爷爷还说,等有了钱带我去泰山上看海上日出,我问泰山顶上能看到海吗?他说泰山很高,一定能看到海。后来我到泰山顶上的时候,看到的是云海,也就是半山腰的云彩。云海也算是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