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不打算看的,结果一看一发而不可收,正在看第2遍。
黄石作为现代人,虽然尽力的融入明末社会,但是我相信很多的东西他是舍不得割舍的。
我想加些小细节给黄石,如果能对作者有所帮助那更好,作者看不上眼,其他人写外传也可以参考。
1)长生岛幼儿园
难民大量进入长生岛,儿童也会增加,由于长生岛的特殊环境,没有闲人,可以说是产生了这个世界第一批“双职工家庭”,儿童需要照顾,于是黄石开办了历史上第一座“托儿所”,孕育而生了第一批“幼儿园阿姨”“幼儿园叔叔”。由伤残士兵和女眷担任。黄石还创造了很多儿童游戏给“托儿所”其中最著名的有『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等,同时还“创作”了很多经典的儿童歌曲『海岸边上有一群小鸭子』『找朋友』『如果你要幸福就拍拍手』……。同时开展儿童启蒙教育,教授简单的汉字和算术课程。黄石是开启近代儿童启蒙教育的第一人。
2)长生岛小学校
孩子不像大人,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凡是5岁以上的长生岛儿童一律进入『长生岛小学校』学习,学资全免,开有国语,算术,历史,自然,体育等课程,学制6年,同时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被请家长的学生”~~~。男女同校。
3)中学教育
此时基地已转至福宁镇,第一批小学毕业生进入『福宁中学校』学习学制5年,前两年进一步深化学习基础知识,第3年开始根据兴趣及能力分工开课,理科由各行技术师傅主讲,文科继续由秀才或是举人主讲。随着形势的变化,还开设了外语课程。男女同校。
4)引申细节问题『牛奶』
黄石知道孩子们需要营养,而这些孩子是长生岛或是福宁镇的未来,也是他未来的军队。所以要是能有高大的身材强壮的体魄是最好不过的。所以在幼儿园开办初期就四处搜刮乳制品,养牛养羊,尽量的保证能让孩子们一天能喝到一杯奶。移师福宁镇后,在黑暗理事会和泰西和尚的努力下,引进欧洲种奶牛,进一步保证了牛奶的供应。
5)教育成果
在黄石的10多年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开始在福宁镇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毕业生逐渐成为了福宁镇的中流砥柱。由于营养好,福宁镇的青壮年明显比其他地区的同龄人显得人高马大。因此还成立的专门的『仪仗队』。
6)移民
在泰西和尚和商人们的流言中,大明的福宁镇成为了上帝庇护的宝地,那里没有灾害,没有饥荒,遍地的黄金,人人都有工作……。使得欧洲各地的失业的手工业者,无土地的农民,没落贵族,破落音乐家,被家乡人称为疯子的科学家(自称),退伍兵,罪犯,逃亡奴隶…………趋之若鹜般的来到福宁镇,实际大半的人都在途中病死或是船难而死,但就这样仍然每年都有上万的“夷民”到来,为此黄石授权郑一官在菲律宾开设『入境管理局』,一来先安顿远道而来的夷民,甄别传染病患者,二来跟他们讲清楚如果想去大明生活就必须入大明籍,遵守大明律例。同意的人签约宣誓入籍然后随定期船队进入大明福宁镇,不同意的人可以回去。大多数的人都同意入籍,因为不同意他们也回不去了,为了来大明,他们实际已经花掉了所有的财产,身无分文了,也只有将自己“卖给”大明一途了,实际他们的路费大部分都进入了黑暗理事会的钱库~~~~~~。
获准进入福宁镇的夷民正式成为大明的子民,先集中突击学习汉语,此间做农活或是在工厂工作,根据能力和技术工种进行考核,以确定未来正式安排何种工作。所有的移民都打乱分散到汉族村落中,不设聚居区。
7)开辟南洋和澳大利亚
越来越多的移民以及大灾之后从大明各地涌入福宁镇的难民问题开始让福宁镇喘不过气来。黄石决定向南开辟新天地,黄石找借口离开福宁镇(为了躲开朝廷的风风雨雨),坐镇南洋亲自指挥登陆澳大利亚的计划。这样黄石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海外基地,在澳洲开展农业,畜牧业,铁矿业。在南洋开发橡胶工业和确保蕴藏石油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