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故弄玄虚,说俩个角度:
一、无——时间;有——空间
我们会觉得空间看得见,体会得到,可以界定,可以测量,所以空间是“有”的极致表现。
而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其他事物的变化中体会,所以是“无”。
“风物长宜放眼量”就说明了一种认识事物的角度。
二、无——定性分析;有——定量分析
文科的大多数学问,其实是一种定性分析为主的内容,包括文化、艺术……
理科是西方“科学”的基石,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甚至通过定量分析无量……
换句话说,定性分析就是感性认识;定量分析就是纯理性数据说话。
但是现代以西方“科学”主导的真理观,是从某种程度上否定感性认识的……但是在事实上,我们知道有很多东西不符合数据推论结果,很显然,我们的“科学”水平,还不足以完全描述这个世界,更预测不了事物发展的轨迹。(数学模型应该是可以完全准确描述变量轨迹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二句是并列句,没有褒贬,老子文表达了这是认识天、地、万物的两个角度。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很明显没有只肯定“无”否定“有”,只是“无”的意义往往被人们忽视,所以才在一定篇章,强调了一下。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器皿、房子都是具体的东西,个人认为在此的“无和有”就是非常纯粹的“无形和有形”。借此来表达引申出来的广义的“无和有”。
“有”的发展提高了认识能力,但是提高认识能力的前提是我们知道自己还存在“无能为力”的领域,这就有了提高的需求和动力;而“无”显然不是“无知无觉”的绝对“无”,只是于我们清晰明了状态“有”的一个相对概念,其实是“不有”。
正所谓:“觅之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的词汇量对比古代有了极大丰富,自然现代词语的意思也更明确,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意思明确也代表了局限性,所以不可能用现代词语对应古代字词,只能是有核心内涵的一致性。
综上,我不是说老子文中的“有和无”就是我说的这两个角度,而是说,老子文中“有和无”的概念应该是包含这样的现代名词内涵的。其实抽象与具象有何尝不是无和有的关系。
一、无——时间;有——空间
我们会觉得空间看得见,体会得到,可以界定,可以测量,所以空间是“有”的极致表现。
而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其他事物的变化中体会,所以是“无”。
“风物长宜放眼量”就说明了一种认识事物的角度。
二、无——定性分析;有——定量分析
文科的大多数学问,其实是一种定性分析为主的内容,包括文化、艺术……
理科是西方“科学”的基石,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甚至通过定量分析无量……
换句话说,定性分析就是感性认识;定量分析就是纯理性数据说话。
但是现代以西方“科学”主导的真理观,是从某种程度上否定感性认识的……但是在事实上,我们知道有很多东西不符合数据推论结果,很显然,我们的“科学”水平,还不足以完全描述这个世界,更预测不了事物发展的轨迹。(数学模型应该是可以完全准确描述变量轨迹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二句是并列句,没有褒贬,老子文表达了这是认识天、地、万物的两个角度。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很明显没有只肯定“无”否定“有”,只是“无”的意义往往被人们忽视,所以才在一定篇章,强调了一下。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器皿、房子都是具体的东西,个人认为在此的“无和有”就是非常纯粹的“无形和有形”。借此来表达引申出来的广义的“无和有”。
“有”的发展提高了认识能力,但是提高认识能力的前提是我们知道自己还存在“无能为力”的领域,这就有了提高的需求和动力;而“无”显然不是“无知无觉”的绝对“无”,只是于我们清晰明了状态“有”的一个相对概念,其实是“不有”。
正所谓:“觅之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的词汇量对比古代有了极大丰富,自然现代词语的意思也更明确,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意思明确也代表了局限性,所以不可能用现代词语对应古代字词,只能是有核心内涵的一致性。
综上,我不是说老子文中的“有和无”就是我说的这两个角度,而是说,老子文中“有和无”的概念应该是包含这样的现代名词内涵的。其实抽象与具象有何尝不是无和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