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吧 关注:10,959贴子:321,109

陈平封曲逆强化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绝不是子乌虚有的白登之谋
司马迁又是如何颠倒事非卖弄笔法


IP属地:中国台湾1楼2019-09-22 23:13回复
    曲逆哪一年被拿下的?【灌婴列传】(十一年)(灌婴)从(刘邦)击陈豨,受诏别攻豨丞相侯敞军曲逆下,破之,卒斩敞及特将五人。降曲逆、卢奴、上曲阳、安国、安平。【傅靳列传】(十一年)(靳歙)别击陈豨丞相敞,破之,因降曲逆。【韩信卢绾列传】十一年冬,汉兵击斩陈豨将侯敞、王黄於曲逆下,破豨将张春於聊城,斩首万馀。【高祖本纪】十一年,高祖在邯郸诛豨等未毕,豨将侯敞将万馀人游行,王黄军曲逆,张春渡河击聊城。汉使将军郭蒙与齐将击,大破之。
    刘邦解平城之围是在哪一年?【高祖本纪】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以反,高祖自往击之。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後罢去。


    IP属地:中国台湾2楼2019-09-22 23:14
    回复
      【陈平世家】却言“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顾问御史曰:‘曲逆户口几何?’对曰:‘始秦时三万馀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於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其後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
      这段话显然是移花接木的鬼扯了,根据其他别传记载,曲逆在是刘邦于汉十一年率军破陈豨大将侯敞、王黄后降下的,攻破曲逆的也不是陈平,而是刘邦和其麾下的靳歙、灌婴。【陈平世家】故弄玄虚的扬言陈平在被刘邦封曲逆后,才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显然是本末倒置。
      那会不会是刘邦在平城之围解后到陈豨再次反代地之间封陈平为曲逆侯?可能性不大,而且没意义,即便存在这个行为,也与平城之谋没有因果关系。


      IP属地:中国台湾3楼2019-09-22 23:14
      回复
        首先,韩王信叛乱波及整个代赵之地,曲逆也未幸免。刘邦在平城之围解后不代表代赵之地全部收复了,而是继续或亲征或委任汉将与匈奴和叛军持续交战。汉八年刘邦还在东垣亲征韩王信残余势力,东垣距曲逆不远,可见那一带不是汉朝能给予封邑保障之地。而代地于八年再次发生匈奴入侵和代王刘仲弃国而逃的事件,九年又发生赵相贯高谋反赵王张敖被废事件,十年赵相陈豨又发动叛乱,连年的乱想都波及了曲逆,甚至可以说曲逆这种深入代赵之地的城邑一直都是叛军染指的根据地,屡屡陷入与汉方的大战,比如“王黄军曲逆”,这个王黄可是从汉七年到汉十一年一直勾结着匈奴和韩王信势力造着反呢。曲逆于汉十一年才真正意义上被刘邦收复,成为汉朝城池。刘邦此前在那样一个今日属汉明日属叛的乱糟糟地方封陈平为侯有什么用呢?只会显得极为别扭和应付。倘若是封一个大将,以便使其基于捍卫自己的封地而竭力镇守此处也可以理解,可陈平偏偏是个文官,又不呆在这个鬼地方,一直跟随着刘邦。再说,如果刘邦真的以陈平之谋为感恩,在大后方找个更安生的地方给陈平难道还不易如反掌?连御史自己都说了曲逆这个地方战乱兵灾频繁,人口只剩六分之一了,这刘邦似乎对陈平太随意了点啊。


        IP属地:中国台湾4楼2019-09-22 23:14
        回复
          其次,刘邦在平城之围后只是取道赵国,经洛阳,回长安,因为此时刘邦正考虑迁都至长安。故而既要回洛阳颁布命令和整顿人马,但又不逗留。其行迹动机与目的皆与势必要封陈平为曲逆侯毫无干系。(二月,高祖自平城过赵、雒阳,至长安。长乐宫成,丞相已下徙治长安。)。因此即便刘邦真的南过曲逆且封陈平为曲逆侯也是偶然的即兴行为,与陈平的平城之谋无因果关系。换句话说假若刘邦不以曲逆为然,陈平就还是那个户牖侯了。更滑稽的是刘邦还要以洛阳比曲逆做一番感慨再封陈平为曲逆侯,实在怪诞。


          IP属地:中国台湾5楼2019-09-22 23:14
          回复
            第三,平定代赵之地的主要将领是周勃、樊哙、郦商三人,与陈平毫无干系。参考随何,刘邦若因不着调的谋略而在平城后大封陈平,却弃拼死平叛灭匈奴之汉将功劳于不问,显然不符合刘邦马上皇帝的性格,也无法安抚众将。


            IP属地:中国台湾6楼2019-09-22 23:14
            回复
              第四,陈平的辄益邑在封曲逆上是否体现了呢?也不确定。什么是辄益邑?像夏侯婴的“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三陷陈,功为多,赐所夺邑五百户。以太仆击陈豨、黥布军,陷陈卻敌,益食千户,定食汝阴六千九百户,除前所食。”或樊哙的“其後燕王卢绾反,哙以相国击卢绾,破其丞相抵蓟南,定燕地,凡县十八,乡邑五十一。益食邑千三百户,定食舞阳五千四百户。”这才是实打实的累功益邑。而陈平的辄益邑完全没有体现,只有从户牖到曲逆的一次封迁。不只【陈平世家】未提,【功臣表】亦只说陈平“ 以故楚都尉,汉王二年初从修武,为都尉,迁为护军中尉;出六奇计,定天下,侯,五千户。”也没有益邑一说。考察【陈平世家】刘邦所言“望见其屋室甚大”然后故作好奇的问御史多少户,似也是文学笔法的有意突出,因为此前表示没有任何描述陈平封邑户数的文字,皆因陈平并无实功,没有立功和封邑的因果关系,不好交代。于是此处司马迁便借刘邦之口故作嗟叹和提问,再由御史回答“原先三万户,现在只剩五千户了”引出陈平封邑有五千户,对比其他功臣自然的直书封邑户数,此描述极似此地无银的后撰。恰好陈平在汉文帝朝被奉为唯二的大功臣(另一人为名将周勃),还远比在刘邦时代更获宠,于是陈平人生的唯一一次益邑记录就是在汉文帝朝“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可以说,陈平真正意义上坐拥汉帝国二把手舞台也是汉文帝时期,而非刘邦时期,刘邦时期陈平充其量只是个大众脸谋士。在楚汉战争中陈平甚至不如郦食其有说降敌城的贡献和张良解鸿门之围的实功,何来资格辄益邑呢?户牖即兰考县,秦时属于济阳县。此地户口多少已无可考。由户牖迁封为曲逆只作平移之意,与累功益邑无关。


              IP属地:中国台湾7楼2019-09-22 23:14
              回复
                那么迁封代不代表益邑了?也不一定。比如郦商的食邑就在迁封后不增反减,【郦商列传】“项羽灭秦,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商爵信成君,以将军为陇西都尉。别将定北地、上郡。破雍将军焉氏,周类军栒邑,苏駔军於泥阳。赐食邑武成六千户。以陇西都尉从击项籍军五月,出钜野,与锺离眛战,疾斗,受梁相国印,益食邑四千户。”此时郦商的食邑由于益了四千户,加上之前食邑武成的六千户,已经万户。然而后来“燕王臧荼反,商以将军从击荼,战龙脱,先登陷阵,破荼军易下,卻敌,迁为右丞相,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邑涿五千户,号曰涿侯。”在平定燕王藏荼侯后郦商没累功益邑,而是在迁封后降到五千户。这之后“又以右丞相从高帝击黥布,攻其前拒,陷两陈,得以破布军,更食曲周五千一百户,除前所食。”再次除了之前的涿侯五千户食邑,最终变为曲周侯的五千一百户。郦商是个既益过邑,又迁过封的功臣,很具代表性。这说明迁封并不代表益邑。陈平这里“除前所食户牖”后封曲逆,最多只能算平移,甚至可能连平移都不是,如果封曲逆真的是在那样一个时间和背景下,估计还有边迁之意,更别说体现益邑。而且郦商的益邑和迁封都有功劳的因果过程交代,陈平的迁封就算真发生在平城后,也完全是刘邦班师回朝途中的即兴行为。


                IP属地:中国台湾8楼2019-09-22 23:14
                回复
                  综上,还不如说陈平是在刘邦摆脱平城之围后,才跟着刘邦捞战功得曲逆之封更合适。可既便如此也不恰当,因为列传名言以军功降下曲逆者为汉军名将灌婴和靳歙,陈平作为一个文臣显然不在按军功封曲逆的前列。倘若说封曲逆是白登之谋得的赏赐,也得等到曲逆被汉彻底收复了才行。从七年到汉十一年间隔也太远了,地理也没有关系,还不如封平城更合适。刘邦也不可能在北方不稳的前提下做这种尚未可知的封赏或补偿。而封陈平为曲逆侯也只是迁封,除其前所封的平移,不表示累功益邑。


                  IP属地:中国台湾9楼2019-09-22 23:14
                  回复
                    至于六出奇计,应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功侯表】都言明了,如果真是世莫能知,讳莫如深,压根都不会说奇计,只说常出计,累功即可。况且奇计也不等于秘计,好比背水、离间、利诱、反间都是奇计,没什么可密的。包括张良的张旗帜、鸿门解围也都算奇计,也都写在【功侯表】里。只是因为一个“奇”字,经过后世观牍者想象加工和司马迁的整齐语法,似乎六奇计皆是密闻,世无所知。于是捏造白登、荥阳、云梦之流的牵强谋略便可得心应手,甚至莫须有。


                    IP属地:中国台湾10楼2019-09-22 23:15
                    回复
                      参考类似的谋臣张良,【功侯表】称“以厩将从起下邳,以韩申徒下韩国,言上张旗志,秦王恐,降,解上与项羽之郄,为汉王请汉中地,常计谋,平天下,侯,万户。常计谋,平天下,侯,万户。”张良之谋至少言明了有“解上与项羽之郄,为汉王请汉中地“这两个功劳,另外射阳侯的【功侯表】中言明“兵初起,与诸侯共击秦,为楚左令尹,汉王与项羽有郄于鸿门,项伯缠解难,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也可以旁证张良的这个谋功存在。另外不论【高祖本纪】还是【项羽本纪】以及【留侯世家】都提到了鸿门摩擦,说明张良这个功劳是实且明的。而陈平在【功侯表】里却压根没提及白登、荥阳和云梦这三件事,只言了个“奇计”,而解围平城救了已经当皇帝的主子的性命这么重要的谋功【高祖本纪】居然没有提,只说“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要知道这可比鸿门那次还危急!而其他破匈奴的别将压根都没提到平城,更别说陈平之谋。就连颇以匈奴立场着墨的【匈奴列传】都没提到陈平,【匈奴列传】虽然煞有介事的又是“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又是“且汉王亦有神”的信口胡扯,但也只是说“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根本没提到陈平。《夏侯婴列传》也说“因从(刘邦)击韩信军胡骑晋阳旁,大破之。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还是没提到陈平


                      IP属地:中国台湾11楼2019-09-22 23:15
                      回复
                        而且这里似乎更像刘邦的谋略而非陈平的谋略,那么刘邦有没有这种智商呢?还真有。【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平定陈豨之乱时“至邯郸,上喜曰:‘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也。’闻豨将皆故贾人也,上曰:‘吾知所以与之。’乃多以金啗豨将,豨将多降者。”因此即便【匈奴列传】这个扯淡的谋略存在,刘邦个人出谋划策由陈平当使者的概率也比陈平献计更大。当然这个谋略本身就值得存疑。我们再回头看看刘邦在鸿门宴的事司马迁是怎么写的,首先【高祖本纪】里鸿门宴直接张良就登场了,blabla一大堆。【项羽本纪】里张良也登场了,而且描写更详细。【留侯世家】里张良还登场了。但【留侯世家】里却有点猫腻,比如在写鸿门宴这件事时说“语在项羽事中“,这里需要划重点,因为如此一来【高祖本纪】中那段鸿门宴的故事桥段疑似就是后来添加和整齐的,不然不会不提【高祖本纪】,或者至少应该是在【高祖本纪】里简写,而谓“语在张良事中”或“语在项羽事中”。奇怪的是张良的谋略为什么会“语在项羽事中“?似乎说明这则故事倾向楚方舆论的编造,拿不太出手。但后来为了整齐效果,不得不将其撰入【高祖本纪】乃至【留侯世家】中。返回来看陈平所谓的白登之谋,陈平登场只在【陈平列传】,其他别传皆笼统一过,或不提,或言之不详,或抵牾,附会其六出奇计的痕迹十分明显。与此类似的还有荥阳和云梦,比如荥阳之谋,【高祖本纪】【陈平世家】甚至出现了陈平前面还在谈笑风生设计离间范增,后脚就以两千女子护刘邦逃跑的滑稽戏。且离间范增和替身逃跑没有因果关系,也即陈平离间范增,项羽反而因此不听范增急着杀掉刘邦的建议,刘邦因而借此逃跑,逻辑上自我打脸。更幽默的是当时楚军围的汉军水泄不通,刘邦甚至需要半夜利用替死者吸引火力才能逃跑,陈平是如何派间谍从容的纵金反间於楚军的??而且离间的还是项羽身边的范增,还见效那么快(笑)。倘若在楚强汉弱,汉又被围的前提下,楚军还如此自由散漫、军纪败乱乃至军心不和,刘邦还需要畏惧楚军所谓的“急围”吗?种种逻辑上都行不通的硬伤充斥在与陈平有关的所谓奇计中,不细读不思考的人早就被司马迁蒙混过去了。总之,陈平的平城之谋在【高祖本纪】里都未出现,荥阳之谋这种逻辑上都不着调的不见与【功侯表】的桥段却在【高祖本纪】里衬托着陈平的奇计之功。疑似也是后来被司马迁强行从【陈平世家】篡入【高祖本纪】的整齐结果。因此【高祖本纪】中离间范增和荥阳之谋两段是割裂的,【陈平世家】里却为一段。


                        IP属地:中国台湾12楼2019-09-22 23:15
                        回复
                          再者,张良的【功侯表】里面也提到了类似“六出奇计”的“常计谋”,而且这个“常计谋”显然还比“六出奇计”次数多,于是“平天下,侯,万户”,与陈平在【功侯表】里“六出奇计”后“定天下,侯,五千户。”一模一样,皆是吹捧谋臣的同一表述套路,只不过比之【功侯表】里张良的“常计谋,平天下,侯,万户。”和陈平的“出六奇计,定天下,侯,五千户。”这种格式统一的笼统表附,【陈平世家】中所谓的“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纯属以出谋之次数附会封邑之次数的扯皮。


                          IP属地:中国台湾13楼2019-09-22 23:15
                          回复
                            另外【功侯表】里两者的所谓“常计谋,平天下,侯,万户。”和“出六奇计,定天下,侯,五千户。”极可能是刘邦为了封近臣和幸臣而虚夸的功劳,因为两者压根没有什么军功,即便算入谋略成分,作用也不大。比如刘邦与项羽在鸿门讲和后再次出现矛盾,还需要刘邦亲自去实际解决一系列斗争问题。比如哪怕陈平的荥阳离间和替死之谋真的存在,也需要刘邦后面继续克服困难实打实的指挥灭项羽。故而【功侯表】里两者的封侯与其所功还真没多少因果式的阐述,充斥着统治者个人强加的赞赏和隆宠(也不排除两者功侯表被夸大的可能)。此迹象可参考【陈平世家】的三段话“汉王闻之,愈益幸平。”“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无不表示刘邦对陈平有多宠幸,而其他人又不以陈平为牛人。陈平压根也不自以为有多厉害,反而是刘邦自作主张非要封赏陈平。陈平的推辞跟张良自谦的退让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无功难受禄,当刘邦非要让他们受禄,他们就会找个台阶给自己下,不敢把自己架的太高,因为他们自己最清楚自己不过是被刘邦宠着的附耳之臣。因此陈平的谋略存在因被后人仰慕而杜撰渲染的嫌疑,这必也是基于刘邦(或汉文帝朝感恩陈平之功)当时对陈平十分宠幸这一前提。而这也成了后世好事者参考【功侯表】杜撰各种奇谋故事的根本依据。


                            IP属地:中国台湾14楼2019-09-22 23:15
                            回复
                              于是,【功侯表】里强行鼓吹陈平的所谓“六出奇计”,到了【陈平世家】里便转换为了各种不着调的所谓“秘计”。可以说这是【功侯表】反过来被利用杜撰假史的典型例子。正因为【功侯表】里说了一个笼统模糊的“常计谋”和“六出奇计”,所以给了后世者想象附会和创造的空间。这也是刘邦当年抬举张良陈平所没有想到的。
                              而像【项羽本纪】和【张良世家】中的鸿门宴故事大抵也是根据【功侯表】中“解上与项羽之郄”这七个字的想象扩充而已。更不用说【陈平世家】中各种不着调的秘计必然是根据【功侯表】中“出六奇计,定天下”七个字所创作和杜撰。巧的是,都是“开局七个字,内容全靠编”。总之,谋士的事迹需要辩证分析。包括【功侯表】中的记述,恰恰由于谋士多不涉及攻城略地的直白功劳,由于其两者是刘邦的贴身军师,与刘邦感情亲密,故而其记述之功多有刘邦主观宠捧的嫌疑,譬如什么战必胜、攻必取、决胜千里大抵都是杜撰者刻意借刘邦对谋臣的优待和封赏而故作其口的夸大,不尽可信。


                              IP属地:中国台湾15楼2019-09-22 23: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