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让我既震惊又后怕。
宁夏永宁县的6岁女孩彤彤去亲戚家玩,迟迟没有回家。家人四处寻找无果后,决定报警。
可就在家人们望眼欲穿之时,等到的却是警察送来了彤彤的死讯。
原来,彤彤在和12岁的哥哥外出玩耍时,不慎从木架跌落当场昏迷。
哥哥怕她醒来后跟父母告状、自己会受责罚,于是用木板击打彤彤头部,直至她没了呼吸。
一个12岁的孩子呀,怎么就成了杀人凶手!并且,杀害还是自己的妹妹!
我绝不相信,这么小的孩子就有了充满恶意的心。促使他做出如此疯狂举动的,一定另有原因。
正如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说的那样: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的问题,每种异常行为的背后,一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深以为然。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13岁以下所有孩子的问题,都和家长有关!
但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父母,实在太少了。
想来,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他最终变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父母如何涂绘。
只是,当司机需要驾驶证,当老师需要教师资格证,当会计要会计证,偏偏为人父母这么重要的岗位,却是一件零门槛的事情。
于是,孩子在一些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下,越教越难管。
慢慢变成:
软硬不吃、说什么都不听;
经常哭闹、尖叫、发脾气;
经常顶嘴,甚至撒谎;
胆小、自卑、自信不足;
沉迷手机电视、不爱学习,写作业拖延……
也许你会说:既然管孩子会适得其反,那让孩子释放天性是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呢?
并非如此。
家长一旦相信“释放天性”是好的教育,就会步入另一个育儿陷阱。
记得有次我在电影院看电影,前排的一个熊孩子,不仅不好好看电影,还拿起泡泡机吹泡泡玩。
不仅如此,他还时不时地跑来跑去,发出一两声大笑。
周围的观众不堪其扰,跟他的妈妈说:能不能管管您的孩子,已经影响到我们观影了。
谁知,他的妈妈不仅不管教孩子,反而回怼道:“小孩子不都是这样嘛,你们忍忍就好了。“
在中国,有种被捧上天的教育,叫释放孩子的天性。
孩子身上所有的特点,都可以归之为天性,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可压制,只能表扬。
但这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
释放了孩子的天性,到头来压抑的却是父母。
我表姐家的孩子妙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7岁的妙妙从来没有做过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父母事事都顺她的心意。
就像众星捧月的公主一样,她从小就在赞美教育中长大。
这使得她从小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她都要去寻求家长的肯定,听到“你真棒”后,才会接着把这件事情做完。
一旦有谁说了她一丁点的不好,她就会生气,会哭脸。
上幼儿园的时候,表姐还特意叮嘱老师:“我们家小公主要夸,不能说否定她的话,否则她就会哭脸。”
可没想到这样轻松的日子,仅仅持续到上小学。
一年级时,一次因为老师指出她字写得不够认真,她伤心地哭了一上午,回家后跟妈妈说:“我不想去上学,我不喜欢老师。”
起初妈妈也耐着性子鼓励她,可到后来,妙妙的负面情绪越来越严重。
为了不上学,甚至撒谎装病,学习成绩也是一落千丈。
有位教授曾说过:“中国教育的最大骗局就是快乐教育、学历无用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这三个骗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国孩子的成长。”
一直被赞美的孩子,容易失去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敏感、脆弱、自恋,只能听好话,不能挨批评。
其实,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就像樊登在讲解《不管教的勇气》这本书时说的:
很多父母,不是坏,而是笨。他们当然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可是,他们却总是用错了方法。
那么,有没有一种教育方式,让你不需要通过惩罚孩子,也不用娇纵孩子,就能轻松养育出一个内心有力量的优秀孩子呢?
还真有,答案是——“正面管教”。
什么是正面管教?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连续丢了3次钢笔,你会怎么说?
相信大多数妈妈的第一反应,都会是责问:为什么就不能把你的钢笔收好呢?你要是每次用完钢笔,就把它放进笔袋里,它还会丢吗?
而事实上,当孩子告诉家长一件事情的时候,孩子想要的是表达,是倾诉。如果家长只是责备,他其实很难有清晰的思路。
他不会去想下次丢了钢笔要怎么办,他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对抗妈妈的指责和建议,甚至跟家长顶嘴。
顶嘴一旦开始,家长和孩子之间又陷入了另一场争对错的冲突之中,而问题,并没有解决。
那会正面管教的妈妈,在遇到同样情况时会怎么做呢?
孩子:妈妈,我的钢笔丢了。
妈妈:哦?
孩子: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我的桌子上,回来就不见了。
妈妈:嗯。
孩子:我都丢了好几次钢笔了。
妈妈:是啊,有3次了吧。
孩子:从现在开始,我离开座位的时候,一定要把我的钢笔放在笔袋里,再放到课桌抽屉里。
妈妈:这是个办法。
当家长以关心的态度倾听、并简单回应孩子时,孩子就能在跟你倾诉的过程中,自己整理好思路和感受,甚至从中找到解决办法。
孩子找到的那个解决办法,可能跟你想教给他的一模一样,但区别是,他不会按照你的建议去做,但是,他会按照自己想的去做。
并且,这个过程中,孩子自然掌握了学会倾听别人的能力。
同时,他也能够通过梳理、表达自己的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特别重要。
宁夏永宁县的6岁女孩彤彤去亲戚家玩,迟迟没有回家。家人四处寻找无果后,决定报警。
可就在家人们望眼欲穿之时,等到的却是警察送来了彤彤的死讯。
原来,彤彤在和12岁的哥哥外出玩耍时,不慎从木架跌落当场昏迷。
哥哥怕她醒来后跟父母告状、自己会受责罚,于是用木板击打彤彤头部,直至她没了呼吸。
一个12岁的孩子呀,怎么就成了杀人凶手!并且,杀害还是自己的妹妹!
我绝不相信,这么小的孩子就有了充满恶意的心。促使他做出如此疯狂举动的,一定另有原因。
正如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说的那样: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的问题,每种异常行为的背后,一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深以为然。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13岁以下所有孩子的问题,都和家长有关!
但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父母,实在太少了。
想来,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他最终变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父母如何涂绘。
只是,当司机需要驾驶证,当老师需要教师资格证,当会计要会计证,偏偏为人父母这么重要的岗位,却是一件零门槛的事情。
于是,孩子在一些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下,越教越难管。
慢慢变成:
软硬不吃、说什么都不听;
经常哭闹、尖叫、发脾气;
经常顶嘴,甚至撒谎;
胆小、自卑、自信不足;
沉迷手机电视、不爱学习,写作业拖延……
也许你会说:既然管孩子会适得其反,那让孩子释放天性是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呢?
并非如此。
家长一旦相信“释放天性”是好的教育,就会步入另一个育儿陷阱。
记得有次我在电影院看电影,前排的一个熊孩子,不仅不好好看电影,还拿起泡泡机吹泡泡玩。
不仅如此,他还时不时地跑来跑去,发出一两声大笑。
周围的观众不堪其扰,跟他的妈妈说:能不能管管您的孩子,已经影响到我们观影了。
谁知,他的妈妈不仅不管教孩子,反而回怼道:“小孩子不都是这样嘛,你们忍忍就好了。“
在中国,有种被捧上天的教育,叫释放孩子的天性。
孩子身上所有的特点,都可以归之为天性,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可压制,只能表扬。
但这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
释放了孩子的天性,到头来压抑的却是父母。
我表姐家的孩子妙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7岁的妙妙从来没有做过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父母事事都顺她的心意。
就像众星捧月的公主一样,她从小就在赞美教育中长大。
这使得她从小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她都要去寻求家长的肯定,听到“你真棒”后,才会接着把这件事情做完。
一旦有谁说了她一丁点的不好,她就会生气,会哭脸。
上幼儿园的时候,表姐还特意叮嘱老师:“我们家小公主要夸,不能说否定她的话,否则她就会哭脸。”
可没想到这样轻松的日子,仅仅持续到上小学。
一年级时,一次因为老师指出她字写得不够认真,她伤心地哭了一上午,回家后跟妈妈说:“我不想去上学,我不喜欢老师。”
起初妈妈也耐着性子鼓励她,可到后来,妙妙的负面情绪越来越严重。
为了不上学,甚至撒谎装病,学习成绩也是一落千丈。
有位教授曾说过:“中国教育的最大骗局就是快乐教育、学历无用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这三个骗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国孩子的成长。”
一直被赞美的孩子,容易失去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敏感、脆弱、自恋,只能听好话,不能挨批评。
其实,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就像樊登在讲解《不管教的勇气》这本书时说的:
很多父母,不是坏,而是笨。他们当然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可是,他们却总是用错了方法。
那么,有没有一种教育方式,让你不需要通过惩罚孩子,也不用娇纵孩子,就能轻松养育出一个内心有力量的优秀孩子呢?
还真有,答案是——“正面管教”。
什么是正面管教?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连续丢了3次钢笔,你会怎么说?
相信大多数妈妈的第一反应,都会是责问:为什么就不能把你的钢笔收好呢?你要是每次用完钢笔,就把它放进笔袋里,它还会丢吗?
而事实上,当孩子告诉家长一件事情的时候,孩子想要的是表达,是倾诉。如果家长只是责备,他其实很难有清晰的思路。
他不会去想下次丢了钢笔要怎么办,他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对抗妈妈的指责和建议,甚至跟家长顶嘴。
顶嘴一旦开始,家长和孩子之间又陷入了另一场争对错的冲突之中,而问题,并没有解决。
那会正面管教的妈妈,在遇到同样情况时会怎么做呢?
孩子:妈妈,我的钢笔丢了。
妈妈:哦?
孩子: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我的桌子上,回来就不见了。
妈妈:嗯。
孩子:我都丢了好几次钢笔了。
妈妈:是啊,有3次了吧。
孩子:从现在开始,我离开座位的时候,一定要把我的钢笔放在笔袋里,再放到课桌抽屉里。
妈妈:这是个办法。
当家长以关心的态度倾听、并简单回应孩子时,孩子就能在跟你倾诉的过程中,自己整理好思路和感受,甚至从中找到解决办法。
孩子找到的那个解决办法,可能跟你想教给他的一模一样,但区别是,他不会按照你的建议去做,但是,他会按照自己想的去做。
并且,这个过程中,孩子自然掌握了学会倾听别人的能力。
同时,他也能够通过梳理、表达自己的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