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炎新吧 关注:5贴子:57
  • 0回复贴,共1

那个小M你的异物感好了吧?立冬,十月节。冬,终也,万物收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那个小M你的异物感好了吧?

立冬,十月节。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冬 · 三候

初候,水始冰
此135时水面89开始凝257结,但726未成坚冰。
二候,地始冻
此时土气凝寒,但尚未坼裂。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雉为野鸡,蜃为大蚌。古人认为,雉雀畏寒,入海化蜃以过冬。实则因立冬后,野鸡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可常见蚌蛤,而雉雀之羽纹色近于蚌蛤之壳,所以产生这样的联想。
立冬 · 起居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黄帝内经·素问》
冬天是一年的尾声和终点。天寒地冻,阳气内藏。为了顺应冬气,我们要不扰动阳气,比如不剧烈运动以泄阳。“闭藏”二字,乃冬天的养生的根本原则。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到了冬天,最好在晚上十点之前就上床睡觉了。早睡养阴,养阴就包括养肾水。有些经常晚睡的人,要他早睡他也睡不着,就是长时间熬夜耗阴,导致心火旺而肾水不足。早上则须待天亮了再起床。

春使志生,是立志;夏使志无怒而蕃秀,是行动;秋使志安宁,是沉思;而冬则是使志伏匿,是养精蓄锐,是厚积的过程。一个懂得闭藏之道的人,不会太流露自己的感情和心思,更不会张扬,但在时机来临时,又往往具有很强的专注力和爆发力。知收则知放,能退方能进,闭藏与生长之道是一以贯之的。
这冬天的闭藏,好像是为了自己,像个吝啬鬼一样保护着自己的精气神。但不是为了闭藏而闭藏,等到了春夏该释放的时候,又能厚积薄发。
这一切都是遵循着自然之道,有目标但没有城府,有忍耐但没有野心。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夏要防暑,冬要保暖。其中足部和背部的保暖最为重要。俗话说“寒从脚下起”,人的上半身阳气要比下半身足,而脚部又是诸经络起止之处,所以要注意鞋袜的保暖,多走动以促进足部的气血运行,并养成睡前泡脚的习惯。
背部乃脏腑俞穴所在之处,如果不注意保暖,寒气极易从背后侵入人体,损伤脏腑。另外,头部虽为“诸阳之会”,但老年人或阳气虚的人最好戴顶合适的帽子保暖。
冬天也不是不能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但尽量要以不出汗为度。同样,待着温室中,空调或暖气的温度也不宜过高,以不出汗为准。
汗为阴,出汗时不仅伤阴,阳气也随之泄出,气阴两伤,违背了冬天养阴潜阳的闭藏之道。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如果冬天违背了闭藏之道,主动如剧烈运动出汗,性生活无度,或被动如自汗盗汗,遗精带下等,那么精就不足,肾水不足,就会导致春天时肝气肝血不足,生发无力。
肝又主筋,肝虚则筋肉无力为痿(包括阳痿),气血不足而厥(气血不能达四肢末端,导致手脚冰凉)。
有的人到了春天非但没有活力,还特别疲乏无力,有可能就是冬天的闭藏之道没有做好。
立冬 · 饮食
冬天的五味饮食原则——省咸增苦
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千金·食治》
冬天增食苦味食物,因为苦能坚,能固肾以防外泄,又能泄心火。你想一个人为什么在该闭藏的冬天闭不住呢?还不是因为心感于外物而生邪火,“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咸为水味,冬天减咸味,不是不吃咸味,五味的任何一味在任何一季都不能废。唐容川云:“微咸者则能引火下行,大咸者则能助火升发”。故冬天养心反以水味,唯宜微咸以降心火,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安也。《千金·食治》中说的“省咸增苦”,是以养心为目的,其义亦可知。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按∶水能克火,然心以下交于肾为补,取既济之义也)。
——《本草备要》
心软一点好,心肠硬的人容易得病,而咸能软坚,所以心离不开盐。且人如果缺盐,就会没精力,心神得不到滋养。但是,过食咸味又会引发各种心血管疾病。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些原则不是死的。如果我们未领会而持,并且走上偏废的极端,那还不如不知道。
微苦的荞麦面

十一月立冬日,或有食荞面等物,谓能益人。
——《京都风俗志》
很多风俗都暗藏着养生的道理。比如清代北京人就有立冬吃荞麦面的习俗。荞麦有甜荞麦和苦荞麦两种,甜荞或苦荞磨粉,再和上面粉就加工成了甜荞面或苦荞面。
小编这里偏向认为立冬时吃的是苦荞面,因为冬天要“增苦”嘛,多么适合的证据。
不过,荞麦会动风气,最好配上萝卜或腌萝卜一起吃,这样可以制约荞麦动风发痼疾之弊。
考究的红枣汤
是月宜进枣汤,其方取大枣去皮核,于文武火上反复焙香,然后泡作汤服。
——《遵生八笺》
立冬进补可以温补脾胃为先。将去了皮与核的大枣,在火上焙香,有香味则能醒脾,可以减少枣肉的滋腻之性,然后用开水冲泡饮用。那为什么枣要去皮呢?

以诸果论大枣,皮红肉黄,皮辛肉甘,得以火生土之性,故纯于补脾胃。
——《本草问答》
枣皮色红味辛,为火象。枣肉味甘色黄,纯是土气,大补脾胃。皮红肉黄,正是火生土之象。纯取肉就是为了力专于补脾。
立冬 · 导引

▲ 谢青云先生行功图,转载自《家庭中医药》杂志
最佳练习时间:
每天早晨1点到5点(今人用于保健,可不必拘于练习时间)。
功法:
1. 坐或盘坐,上身保持正直,慢慢用力转动颈项至一侧,同时两手臂向前平伸,立掌。
2. 吸气,用力转头至极致时,两手臂用力向前伸直,两手掌向前用力推出(意想手掌前推无限远处),稍停片刻,然后呼气放松,转头至正中还原。
3. 再转头至另一侧,左右各做15次,然后行叩齿、吐纳、咽津液法。
功效:
此式主要调理以足厥阴肝经所主的相关病症,可去胸胁部位积滞的邪气,可调理虚劳引起的精神不振,体内邪毒引起的疮疡肿痛,腰痛引起的不能俯身或后仰等。对秋冬节气时的咽喉干燥,燥邪所伤引起的面色晦暗;胸闷,胃气上逆打嗝;饮食不消,肠鸣泄泻;头疼,耳聋或听力下降;邪毒引起的两面颊肿大;肝气上逆引起的脸色发青,眼睛红肿;两胁下痛牵引下腹部疼痛;四肢沉重倦怠,头晕目眩,眼睛红肿热痛等病症都有调理效果。此式除对以上所述相关病症有调理效果外,对颈肩不适及现代人的颈椎病等也有一定调理效果。

立冬 · 音乐
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史记·乐书》

对应冬天肾水的音是——羽音。羽调式乐曲清幽柔和、婉约纯净。闻羽音能促进全身气机的下降,调理肾与膀胱的功能,兼有助肝阴、制心火的功效。
根据子午流注,在膀胱和肾气较旺的申酉时(15:00~19:00)听最好。适合于因阴虚火旺,肾精亏损而产生如耳鸣、失眠、多梦等症状的人听。《乐书》云:“羽动肾而和正智”。肾水足则聪明智慧,心火降则镇定理性。
羽音对应的五志是恐,恐惧最是伤肾。人处恐惧的状态中也必然失措而不理智。那么我们就听一首讲驱人恐惧,与人安慰的羽调式琴曲——《乌夜啼》。

乌鸦在夜晚啼叫,古人以此为喜事的征兆。乌鸦在古时是吉祥和有预言作用的神鸟,所谓“乌鸦报喜,始有周兴”。
另外,乌鸦也是慈孝之鸟。《本草纲目·禽·慈鸟》中称“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
慈乌朝反哺,谁惜儿多母苦。母饥儿饱心回护,母满哺儿,儿方哺母。
——《重修真传琴谱》
《乌夜啼》的歌词更多的是歌颂慈母哺儿。乌鸦何以夜啼?皆缘慈爱的母鸦忙于觅食,儿多母一,儿饱母饥,而即便待到儿报母时也不如母哺儿时那般辛苦。慈乌夜啼,其声虽悲,然而是出自慈母之爱。这些有道德的旁生,古人皆视作灵物,所以其声亦被认为是吉兆。
立冬 · 习俗
天子迎冬
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礼记·月令》

在周代,立冬之前三天,天子要斋戒三天。立冬当日,天子要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至北郊,举行仪式,谓之“迎冬”。
立冬之月(孟冬十月),天子要赏赐为国捐躯的大臣的子孙,抚恤救挤这些大臣遗留韵孤儿寡妇,命太卜占卦以查处阿上乱法的官吏……
古人认为,如果在立冬当月实行应在春天发布的政令,那幺,冰封地冻就不牢固,地气就会宣泄散发,百姓就会多所流亡。如果实行应在夏天实行的政令,那么,国家就会多暴风,正处冬天而不冷,蛰伏的动物就会重新出来。如果实行应在秋天实行的政令,那么,霜雪就不能按时气而来,小的战争就会不断发生,外寇就会侵扰边境。
大至国家社会,小至个人的作息生活,一以贯之,亦当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这是关乎身心健康的非常严肃的事。
立冬吃饺子

北方有立冬、冬至当日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为什么把吃饺子和冻耳朵联系起来呢?这要说到饺子的发明者“医圣”张仲景了。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辞官回乡的路上,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花椒等祛寒温阳的食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严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
大部分人不适合冬泳
不知从何时起,流行起了冬泳。在某些地方,立冬日冬泳,更被作为迎冬的活动。但是,除了极少数阳气很足的人,比如冬天都穿单衣的人可能可以冬泳外,大部分人是不适合冬泳的。

《内经》的养生原则是适合大多数人的——去寒就温,无扰乎阳。冬泳就是就寒而扰阳的运动,很多人一开始冬泳也能坚持下来,殊不知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阳气,久则体内会伏藏大量的寒气。
至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关节炎等病的人,是绝对禁止冬泳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9-22 08:4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