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吧 关注:18,300贴子:68,337
  • 13回复贴,共1

屠龍者《易筋经》作者、版本及其内容流变(一)[周伟良]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屠龍者
《易筋经》作者、版本及其内容流变(一)[周伟良]
  《易筋经》一书长年来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它与传统武功、传统导引、少林武术史以及武侠故事等有着诸多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在2004年,由于该书被“禅宗祖庭、武中道场”的少林寺列为“少林武功秘笈”而被媒体渲染后,其名更是不胫而走,蜚声海内外。
  自清乾嘉开始,至今已有不少学人论及此书。然而,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至今对于该书的理论认识并没有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推进,更多的是人云亦云,故鲁鱼之讹不时发生,以致几成一个学术公案。本文依据文献材料,拟从《易筋经》的作者、主要版本及其内容流变三个基本问题进行正本清源,旨在能对有关研究补充若干新的认识。
1 《易筋经》作者辨证
《易筋经》的作者为何人,长期来主要有2种说法:一为南北朝时的天竺僧达摩,一为明代天启年间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将此两种观点分别称为“达摩说”和“紫凝道人说”。
1.1达摩说
  《易筋经》的作者是达摩,其论的根本依据就是署名唐代“李靖”者所写的“序”。“序文”大意曰:后魏孝明帝太和年间,达摩自梁至魏,面壁于少林寺,期间有某得吾皮、某得吾肉、某得吾骨和某得吾髓之语,迨9年后“遗只履而去”。后因面壁处碑砌坏于风雨,于是少林僧进行修茸,发现一铁函,函中藏经二帖,一日洗髓经,一日易筋经,“洗髓经轶归于慧可,附衣钵,共作秘传”。而易筋经则“留镇少林,以永师德”。据说因原作为天竺文,少林诸僧只能识得十之一二,故后来在峨眉山巧遇西竺僧般刺密谛请其全文译出,并告诫后学者“务期作佛……乃不负达摩留经之意”。另外,李靖这篇“唐贞观二载春3月3日”写的“序文”还为我们勾画出了《易筋经》自南北朝至唐代的基本传承脉络:达摩留经少林,少林僧请西竺僧般刺密谛译出后此经曾流落海外,后有位名叫徐鸿客的人于海外得之而授于虬髯客者,虬髯客又复传李靖。南宋后,有位据称是岳飞师的游僧请其帐下的牛皋将此经转交岳飞,岳飞又随即复授牛皋,而牛皋为了不妄传则将此册传于嵩山石壁之中”,此过程也即牛皋所写《易筋经•内外神勇序》的基本内容。
  多少年来,李、牛两“序”故事因因相传,包括少林寺僧在内的一些人士对此深信不疑,同时,该故事也成为“达摩传武少林”的重要文献依据,认为“易筋、洗髓二经确为达摩大师传下”,“达摩祖师面壁9年传易筋洗髓之 经及内功武功心法,并非迷信和宗教之说,而是有据可考”。2000年,被誉为是“达摩祖师所传,在少林寺属于上乘功法”的“易筋经”正式收录于《少林武功医宗秘笈》中,由中华书局隆重出版发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9-14 17:55回复
     那么,自《易筋经》问世以来历代的学者们又是如何评价的呢?清乾嘉时期知名经学家、史学家凌廷堪在他的《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中对《易筋经》的李、牛两“序”进行了逐条举证分析,认为该书“旧传初祖达磨所授,盖依托也”。凌氏提出的证据主要有5点:1)唐代除明皇天宝和肃宗乾元年间曾名“年”为“载”外,所有年号均称“年”,无称“载”者。而“李序”末中记“唐贞观二载”,其伪可知;2)“李序”中所记徐洪克(鸿客)得之海外而授于虬髯客者,虬髯客又复传李靖之事更为小说家言,因虬髯客乃“唐人戏作耳,非实有其人”;3)“牛序”尤陋妄,其文中提及的牛皋官爵、字及籍贯错讹比比;4)“牛序”有“徽、钦北狩,**渡河”之言,徽、钦是指北宋末的徽宗、钦宗二帝,徽、钦是二帝的庙号。据古代朝典礼仪,帝王的庙号当在本人死后才拟定。钦宗死于绍兴31年(1161),而“牛序”乃作于绍兴12年(1142),皋本人卒于绍兴十七年(1147),也就是说其“未来之事又何由而知乎”;5)后附的《洗髓经》,其“序”托名慧可,有言曰“初至陕西敦煌”,凌氏诘问;“后魏时敦煌安得有陕西之称?”据此,他斥该书“盖不通古今之村夫子所臆撰也”。稍后的又一知名学者周中孚在他的《郑堂读书记》中对《易筋经》一书持相同观点,认为“李序”是伪托,“以神其授受也”;“牛序”同样“其伪不待言矣”,并云该书“各家书目俱不载,殆晚出之伪书耳”。于此可见,把《易筋经》列为“伪书”者由来已久,并不是个别人所臆想的那样:是由近代的学者所提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9-14 17:56
    回复
       20世纪后半叶对《易筋经》作者的讨论,开始于50年代,80年代以后则更为热烈。在1958年人民体育出版杜出版的第4辑《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中,刊登了唐豪撰写的《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一文。关于作者,文章一方面坚持他30年代的学术观点,批评了近代以来一些体育理论家因因相袭的达摩旧说:“对于附会神仙和佛祖所传的体育史料,多不实事求是认真加以考证,把后代的体育史料当作前代的体育史料,把附会的人物当作体育方面的历史人物”。认为“历史(学)是一门分析史料的科学,必须用辨证唯物的方法从根本分析史料人手”;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易筋经》乃明朝天启4年(1624)由天台紫凝道人所著的观点。
        经过了六七十年代的沉寂之后,至80年代,有关《易筋经》作者问题又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从林林总总的材料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即除了一些包括少林寺僧在内的部分人士继续坚持“达摩说”外,在学界几乎没有研究者认同此说,都一致同意《易筋经》是明天启4年天台紫凝道人所著,同时,也对相传的“达摩说”进行了质疑。当然,从质疑的范围及分析的深度看,均未超出近代徐、唐诸人的论点。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9-14 17:59
      回复
        1.2紫凝道人说
          《易筋经》作者“紫凝道人说”,是自唐豪先生50年代提出后被目前众多论著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但不知何故,一些著书撰文者往往避而不谈唐先生的这一学术观点,给人一种无视前贤的“博古通今”之感。不过,由于所引资料大概并非自己翻检披阅而来,故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出现了不应有的疏漏。例如,1982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易筋经”条目中这样记曰:“清代凌廷堪在《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中认为,易筋经是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所作”。然而,相信真正翻阅了《校礼堂文集》一书的人,谁都无法看到以上的文字记述。众所周知,《中国大百科全书》是部有关学科理论知识的权威之作,它对于读者具有查考和教育的双重作用,大概正是由于该书长期以来在社会上享有的广泛学术威望,一些好事者又不去查对原著而信手拈来,故其“体育卷”所谓的《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记“易筋经是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所作”为不少人转相稗贩。造成了相当的理论混乱。
          目前,资料中较早提及“紫凝道人”的有3份,一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所藏,原由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捐献的明抄本《易筋经义》;另一为台湾图书馆藏述古堂钱遵王抄本《易筋经》,还有是嘉道学者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但3份资料都未注明“紫凝道人”为何时、何地人。至50年代,唐豪言之凿凿提出了“《易筋经》乃明朝天启4年(1624)由天台紫凝道人所著”的观点,至今已成为一个“众口一词”的不易之论。但唐先生依据的是何种本子,支撑其《易筋经》作者是“紫凝道人”的具体材料又是什么?《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一文并未交代清楚。对此,我们不妨从唐文中透露的蛛丝马迹稍作论述。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9-14 18:00
        回复
           唐豪的《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中,提到了一个后序题曰“嘉庆(二)12年岁次乙亥2月”的祝文澜辑本(括号中的“二”,乃唐豪所加)。但该本子是抄本还是刻本,唐文未有说明,嘉庆时的祝文澜刊本,后世也不见流传,故很难对此进行直接分析。不过,早年他在《少林武当考•达摩与<易筋经>》中引用的“祝文”则出自民国6年出版的《少林拳术精义》,我们不妨由此寻绎。1917年,上海大声图书局出版了一本《少林拳术精义》,名曰“少林拳术精义”,实际即是杂糅他书而成的一个《易筋经》增演本。然该本中既有录有嘉庆10年祝文澜之“序”,也有明天启4年署名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写的“跋”——唐豪提出的《易筋经》作者为“天台紫凝道人”以及后来不少人所谓的“紫凝道人宗衡”,或即由此而来。
            有关紫凝道人,历代官私著述、地方史乘不见记载,但考其“天台”,尚有间接材料可证。夭台,地处浙江东部,四面环山。在距县城西南近40里地方,有一山据说因天台宗创始人智龋大师在此经常颂经而使紫云环护,故取名曰“紫凝山”,《天台山方外志》中又记为“紫凝峰”,境内有紫凝瀑布,唐陆羽评其为天下第17泉,该地目前尚设有名曰“紫凝”的行政乡。2007年1月,笔者专程前往坐落于紫凝山的该乡新丰村进行田野调查。据村民相告,这里原先僧、道两教香火很旺,尤盛道教,祖辈上就有“千僧万道”之说。另外,在紫凝山的山际险要处,还存有一“紫宵道院”旧址,据老辈人说,20世纪40年代中,还见有道士居住。据此,在“紫凝道人”名前加“天台”2字,并非空穴来风。但天台紫凝道人是否为明天启间人,以及其俗名是否叫“宗衡”,目前尚无任何材料可证。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9-14 18:01
          回复
            西谛本《易筋经义》和述古堂本《易筋经》中均录有“紫凝道人跋”,但未言其俗名为宗衡;至1917年上海大声图书局出版的《少林拳术精义》“紫凝道人跋”,则清楚注明该“跋”写于明天启4年,紫凝道人俗名为宗衡,唐豪先生所言,不知是否依据此本?近时有人撰文推断:“既然李序、牛序可以伪造,那么紫凝道人跋、作跋的年代,也都可以伪造”。是否伪造,当须材料证明,可以指出的是,即便明天启4年的。跋文”真实可靠,也难以推断出《易筋经》是由紫凝道人所著的结论来。因为:1)在无任何资料前提下,如何能仅以“跋文”来简单推定作者?2)“跋文”首句所言的“余读《易筋经义》,因悟世之缁黄两家,学者多于牛毛,成者罕于麟角”一语清楚告诉我们,紫凝道人题“跋”当在《易筋经》成文之后。眼下许多论著都言“据考证《易筋经》的作者是宗衡”云云,不知何据。可以说,有关《易筋经》的作者到底是谁,依然有待确切材料的发现。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9-14 18:02
            回复
              1.3新说
                所谓“新说”,即乃不同于传统观点的另成“蹊径”者也。2003年第11期的《体育文化导刊》上,刊登了由多人撰写的《易筋经源流考略》,文中在对《易筋经》的源流进行了一番前无古人的论述后,给出了几点颇有新意的。研究之结论:1)易筋经原(源)于中国秦汉时期的方仙道之养生术;2)易筋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分为四家流传;3)易筋经改变和形成于唐宋间,明代开始传向社会;4)易筋经虽非达摩所原创,但与达摩有渊源关系;5)最早的《易筋经》(12式)版本应为清代咸丰八年潘蔚辑《内功图说》。与前代相比,该文可谓通篇有关易筋经起源的“新说”之作。据文末之注可知,该文是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气功管理中心课题。既然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课题。自当具有一定代表性,故笔者就其几点“研究结论”进行简要评析。
                首先,说“易筋经源于中国秦汉时期的方仙道之养生术”,逻辑上如同称明清时期的某一小说源于秦汉时期的文学一样,虽无大错,但总觉味同嚼蜡,无任何实质性内容可言。其次。所谓的“易筋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分为四家流传”的史料依据是什么,读其文,通篇谈的只是一般的导引术。难道导引术即是“易筋经”?再次,对所谓“易筋经改变和形成于唐宋间,明代开始传向社会”之论也实在令人奠名其妙:在逻辑上易筋经既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分为四家流传”,那么如何谈得上“形成于唐宋间”,而且还是先“改变”,后“形成”?支撑其“明代开始传向社会”的论据是什么?还有,认为“易筋经虽非达摩所原创,但与达摩有渊源关系”之说,大概是基于作者所认定的“方术之书更难以究诘其字句,如无确凿证据,不应轻作否定之论”而给出的“新论”,也是作者认为前人质疑“牛序”之伪“颇欠公允”的理由。但是,有关历史源流为什么“方术之书不应轻作否定”,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史学方法的重要问题,却被作者轻轻放过,而支撑《易筋经》“与达摩有渊源关系”的基本史料是什么,同样无可奉告,最后,所谓的“最早的《易筋经》(12式)版本应为清代咸丰8年潘(蔚)辑《内功图说》”,更不知是从何谈起。众所周知。目前存有的本衙藏板来章氏辑本中即录有“易筋12式”,该本为清道光年间刻本,非常好找。作为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气功管理中心课题的研究者,为什么连这种普通的学术信息都不了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9-14 18:04
              回复
                 去年,笔者看到在一本新近出版的《健身气功二百问》中是这样记述“易筋经”的源流的:“易筋经是源自中国古代的一种以强壮筋骨为目的的健身方法,在易笳经流传过程中,少林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曾对其改编并用于健身。易筋经完善于唐(公元618~907年)、宋(公元960~1279年),自明代(公元1368~1644年)开始在社会上流传”。显然,这一内容基本出自《易筋经源流考略》。本人认为,包括科普在内的任何学术活动,都必须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学术活动离开了实事求是与学术规范的底线,那就连儿戏都不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9-14 18:05
                回复
                  2 《易筋经》的版本增演
                  古代的文献典籍总是需要通过代代的传抄或刻印方能流传下来,这样就形成了各色“版本”,并成为一门传统学问。有关《易筋经》的版本,据史料所记及笔者所见,其量不少,但内容相当杂驳,有些记述并不符合史实。比如,有人这样写道:“在清初,为了夺得少林寺最高武功的秘诀——《易筋经》,武林各派曾相互杀戮。为此,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命令主持方丈将《易筋经》献出来,由国家印刷流传”。文句的前部分内容显然演绎于乡里传闻,而后部分内容,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杜撰,因为任何官私文献书目中都找不到这方面的记录,任何藏书家也从未收藏过乾隆朝由官府刻印的《易筋经》。
                    青年学者洪振快在他近著《讲武论剑》的有关章节中是这样概括《易筋经》版本流传情况的:“《易筋经》自明天启4年问世之后,大约200年问声名寥落,其问只有抄本,流传未广。至清嘉庆10年(1805),始有祝文澜的刊本。道光年间,先后有傅金铨、来章氏、宋光柞等人的辑本。清咸丰8年(1858),潘霨编辑《卫生要术》,收入来章氏辑本中的《易筋经》12势图。光绪8年(1882),王祖源出版《内功图说》……光绪21年,周述官编撰《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文中言“《易筋经》自明天启4年问世之后,大约200年间声名寥落”,显然是将《易筋经》的著作权认定是明天启4年的“紫凝道人”。上文提到的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和稍后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两书有关论述,隐约反映了清前期有关《易筋经》的流传情况。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年初,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西谛本《易筋经义》和台湾图书馆藏述古堂本《易筋经》抄本的先后发现,为今人了解古代《易筋经》的早期文本情况提供了难得的珍贵实物。下面,笔者根据手头整理的有关资料。就《易筋经》的主要版本作一梳理与介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9-14 18:37
                  回复
                    2.1西谛本《易筋经义》
                      抄本,共72页,分上、下卷,今藏国家图书馆古籍部,其末页钤有“长乐郑氏藏书之印”,原为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所捐献,故名西谛本”,但196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西谛书目》中不见著录。该本抄写的字体有“馆阁体”和行书2种,页面天地格式规范,无论行、楷,字迹娟秀,颇见功力。西谛本《易筋经义》虽为前代旧抄,但未书具体时间,不过其“易筋经义序”页右侧所钤之“净心抱冰雪”方形白文章,为我们确定该抄本的相对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净心抱冰雪”5个字,原出南朝江总(519~594)的《人摄山栖霞寺》诗句:“净心抱冰雪,暮齿逼桑榆”,诗人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高洁,明末清初的著名书画鉴赏家梁清标(1620~1691)用此作为其书画的鉴藏章。在一个“怪、力、乱、神”难入主流学界的社会背景下。此抄件能为学识渊博的梁清标钤印,如无年代价值。万难人梁氏之法眼。因此,此抄本的年代至少是明末,有可能更早,这也应是目前所见《易筋经》文本中的最早本子。西谛本《易筋经义》内容大致分为3个部分:1)署名唐“李靖”和宋“牛皋”写的两篇“序文”;2)依照上、下卷目录标示的27则具体内容(比稍后的述古堂本《易筋经》少一则“用战”,比清道光年问的来章氏辑本少3则,分别是“用战”、“贾力运力势法说”和“12势图”,以及包括“玉环穴说”,“经验药方”、“木杵木槌图”、和“八段锦余功”等在内的《易筋经》“附录”,充分反映出《易筋经》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增益演变的历史事实);3)题名“紫凝道人”所写的“后跋”。时间上,西谛本在目前各类版本中当为最早版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9-14 18:38
                    回复
                      2.2述古堂本《易筋经》
                        抄本,共45页,分上、下卷,今藏台湾图书馆,书页印有墨格,栏外锈有“述古堂钱遵王藏书”字样,每页10行,抄本最后书有“篯后人钞藏于述古堂”数字。钱遵王(1629~1701)名曾,江苏常熟人,自号也是翁、贯花道人、篯后人、述古堂主人。“篯后人”语出族祖钱谦益为其撰写的《述古堂记》一文,“篯”乃指传说中的“篯铿”,即为古代长寿者彭粗。整份抄本除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之印外,另钤有印章4枚;一方曰“勨口秘玩”,一方曰“勋口见过”,另一方曰“风尘逸客”。此三印暂不明其用章主人;最后一印“于氏小谟觞馆”钤于末尾。该抄本通篇小楷抄就,字迹俊逸娟秀,殆非俗流,但其书法风格与遵王显然有别,当是由述古堂蓄养的抄写者所书。内容上除个别字句外,述古堂本《易筋经》与西谛本《易筋经义》基本相同,其有异者主要有:1)西谛本李“序”末后记的“贞观二载”,述古堂本为“贞观二年”;2)述古堂本的“紫凝道人跋”位置与西谛本不同,西谛本的“紫凝道人跋”位于《易筋经义》的最后,而述古堂本则在李、牛“序文”之后、正文内容之前,3)正文内容述古堂本共28则,比西谛本多出一则卷下的“用战”,其数与清嘉庆学者周中孚在他的《郑堂读书记》中所提到的抄本《易筋经义》“其书凡28则”,完全相同;4)在“下部行功法”及“神勇余功”两则中,述古堂本的文字稍多于西谛本,与道光年间的来章氏刻本一致。以上4点,充分反映出自西谛本始,中继述古堂本并至道光时期的来章氏本,《易筋经》文本内容在明清之际的逐渐增益变化,这也是述古堂本《易筋经》的版本价值所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9-14 18:39
                      回复
                        2.3《易筋经》
                          该本一卷,见录于乾嘉时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是由一位名叫程丽仲的人见示凌廷堪的。据文中记,该本有李、牛两“序”,并“后又附《洗髓经》1卷”,具体文本内容不详。
                        2.4《易筋经义》
                          该本2卷,抄本,见录于清嘉庆时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其书凡28则……末有紫凝道人跋”,具体文本内容不详。周氏所记之“《易筋经义》2卷”与西谛本《易筋经义》名及抄本分上、下卷,基本相同,而28则内容数,则同于述古堂本。
                        2.5祝文澜辑本
                          该本书名不详,见于唐豪的民国年间的《少林武当考》和50年代《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两文,估计是该本录有祝文澜的“序文”而名之,但未见其他著述记录。由于“序文”末题“嘉庆(二)12年岁次乙亥2月”。且内容上因无后出之“易筋经十二图势”,故唐豪将此视为《易筋经》之最早辑本。有关祝文澜本的具体情况,唐文中未有介绍,仅言“祝本”有天启4年紫凝道人跋和祝跋(序),并认定“祝本刊于嘉庆年问”。但事实上按唐氏所称,其所录“祝跋”完全出自1917年,由上海大声图书局出版的《少林拳术精义》。据“序文”所记。其辑本乃以原由苏州金阊著名武师张大用所留的祝氏“旧有家藏本”为基础,校雠其妹婿家所藏之“姚本”合而辑之。对于所谓嘉庆朝的“祝文澜辑本”。笔者始终心存疑窦:为什么如此重要的“祝序”在1917年前的各家版本中竟均无见录?或即唐豪所言的“祝文澜辑本”,其实就是民国初期由上海大声图书局出版的《少林拳术精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9-14 18:40
                        回复
                          2.6傅金铨辑本
                             该本书名不详,同样见录于唐豪的《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一文。据称该本于“道光3年(1823)新刊”。因文中未录《易筋经》之12图势,故唐文也认为该本时间在“来章氏辑本”之前。查唐豪于民国年间发表的《少林武当考》一文中曾言他昔年藏有3个《易筋经》版本:一是光绪戊戌金陵同记版,只有图说而无序跋;二是道光3年市隐斋版;三为光绪甲午善成堂版。其中的“市隐斋版”《少林武当考》附有一照,内容上除“紫凝道人跋”外,还据说有元中统元年(1260)海岱游人所作序文一篇,“海岱游人序”仅见唐文不见诸本,“中统元年”云云当属借托无疑。从时间上看,所谓“道光3年新刊”的傅金铨辑本或即为“市隐斋版《易筋经》”。
                          2.7来章氏辑本《易筋经》
                            该辑本分上、下卷,具体刊刻时间未明,唐豪在解放初期所写的《嵩山少林传习的和汇辑的体操》中认为是清“道光年间出版”。其首页右有“宋少保岳鹏举鉴定”字样,“总论”右有“西竺达摩祖师著西竺圣僧般刺密谛译义南洲白衣海岱游人订正”字样,有李、牛“序文”。来章氏辑本是目前流传较广的清代刊刻本,今人刊印的《易筋经》,有的即以此为底本,例如,1994年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周明等所撰《易筋洗髓经》等。常见的刊本有“本衙藏板(版)”“来章氏”3字见于《易筋经》“附录”下卷,唐豪据来章氏辑本中所记“此功眆自释门”,提出世人常言的“易筋经12势”应始于此本。但也有人言:“易筋经12势”初见于明朝天启4年手抄本《易筋经》,如此凿凿之论不知何据?值得说明的是,来章氏本与西谛本及述古堂本相比有较大区别,不管是字量还是内容。前者要多于后者。另外,即便“本衙藏板”也有不同的版本。笔者在常熟市图书馆古籍部和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分别见到了同为“本衙藏板”的《易筋经》。校读之下发现2刻本有同有异:相同之处,如每页面的行数、字数相同,其内容也相同;其不同之处归纳起来有4点:1)有些文字不同。如浙图本中的“外壮神力八段锦”之“锦”,常图本则为一异体字;又如浙图本中“附录”下卷中的“天录识余云”,常图本中则为“王录识余云”;2)有些名称不同。如浙图本中的“韦驮献杵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二势”,常图本中则为“韦驮献杵势第一,韦驮献杵势第二”;3)浙图本中所绘“12图势”与常图本相比,有较大差别;4)2个版本所附录的《洗髓经》封面,版式相同,但细辨之下其字体有异。上下卷本的《易筋经》刊本,后有清光绪20年(1894)善成堂本和清光绪29年(1903)河南聚文斋本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9-14 18:41
                          回复
                            笑死人了易筋经就是道家的东西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1-01-23 22: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