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吧 关注:10,959贴子:321,279
  • 10回复贴,共1

仰慕刘邦而追从的人(七):叔孙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司马迁评价叔孙通:“明朝廷礼,次宗庙仪法。”即“制定朝廷礼仪,订立宗庙仪法。”


IP属地:重庆1楼2019-09-13 17:33回复
    叔孙通知识渊博,初为秦待诏博士。
    由于圆滑善辩,被秦二世封为博士。
    叔孙通见秦朝大势已去,就逃回老家薛县归附项梁。
    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
    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移出彭城,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


    IP属地:重庆2楼2019-09-13 17:34
    回复
      汉二年四月,汉军攻占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
      刘邦彭城战败西去,叔孙通深思熟虑、毅然决然追从刘邦。
      跟随叔孙通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也一同前往。
      刘邦任命叔孙通做博士,称为稷嗣君。


      IP属地:重庆3楼2019-09-13 17:35
      回复
        叔孙通机敏的捕捉外界出现的细微转机,隐忍的同时是积极地寻求突破。
        刘邦是他第五个主人而且是真正要寻找、等待的主人,追从之后就坚定不移,便开始用道统来制约政统。
        这里有以下几点值得深思:
        1.刘邦彭城战败,不少人离他而去,但叔孙通却选择追从。
        2.叔孙通不只是一个人追从刘邦,还率领跟随自己的儒生弟子一百多人一起投靠。
        3.叔孙通清楚,刘邦在争夺天下时,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到了守护成果的时候,文人、儒生便比较可靠。
        所以他先向刘邦引荐一些壮士,说服自己的弟子等待。
        4.为了获得刘邦的信任,叔孙通不穿儒生服装,改穿短衣服,变成楚人的打扮,但他却执著地为儒家身份的合法性奋斗。


        IP属地:重庆4楼2019-09-13 17:37
        回复
          刘邦称帝后,叔孙通负责拟定仪式礼节。
          当时缺少规矩,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刘邦为这事感到头疼。
          叔孙通向刘邦建议,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他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
          刘邦同意后,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与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进行演练。
          一个多月后,让皇帝视察,使群臣实际排练。


          IP属地:重庆5楼2019-09-13 17:38
          回复
            汉七年长乐宫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
            整个大典严格按照礼仪进行,秩序井然。
            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
            大典之后,高帝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
            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
            叔孙通顺便进言说:“各位弟子儒生跟随我时间很久了,跟我一起制定朝廷仪礼,希望陛下授给他们官职。”高帝让他们都做了郎官。
            叔孙通出宫后,把五百斤黄金,都分赠给各个儒生了。这些儒生都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真是大圣人,通晓当代的紧要事务。”


            IP属地:重庆6楼2019-09-13 17:40
            回复
              汉九年,刘邦任叔孙通为太子太傅。
              后来刘邦打算让赵王刘如意代替太子。
              叔孙通向刘邦进谏规劝道:“从前,晋献公因为宠幸骊姬的缘故废掉太子,立了奚齐,使晋国大乱几十年,被天下人耻笑。秦始皇因为不早早确定扶苏当太子,让赵高能够用欺诈伎俩立了胡亥,结果自取灭亡,这是陛下亲眼见到的事实。现在太子仁义忠孝,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吕后与陛下同经艰难困苦,同吃粗茶淡饭,是患难与共的夫妻怎么可以背弃她呢!陛下一定要废掉嫡长子而扶立小儿子,我宁愿先受一死,让我的一腔鲜血染红大地。”
              刘邦说:“您算了吧,我只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叔孙通说:“太子是天下的根基,根一动摇,天下就会震荡起来,怎么能拿天下的根基之事作为戏言来说呢?”
              刘邦说:“我听从您的意见。”
              等到刘邦设置酒宴款待宾客时,看到张良招来的四位年长高士都随从太子进宫拜见,刘邦于是再没有更换太子的想法了。


              IP属地:重庆7楼2019-09-13 17:41
              回复
                我们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几点:
                1.叔孙通在维护儒家道统,履行自己的职责。
                2.叔孙通只有在刘邦面前才敢尽力争辩,甚至不顾生死。
                3.叔孙通先说:“现在太子仁义忠孝,是天下人都知道的。”
                然后提醒刘邦:“吕后与陛下同经艰难困苦,同吃粗茶淡饭,是患难与共的夫妻怎么可以背弃她呢!”
                最后以死威胁:“陛下一定要废掉嫡长子而扶立小儿子,我宁愿先受一死,让我的一腔鲜血染红大地。”
                刘邦最终妥协。
                4.叔孙通、周昌等大臣不敢在吕后面前这样强辩。这也反映出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知错能改。


                IP属地:重庆8楼2019-09-13 17:42
                回复
                  刘邦去世,孝惠帝即位后,叔孙通向惠帝潜移默化的灌输了一些礼仪,并适时进行矫正。
                  孝惠帝就对叔孙通说:“先帝陵园和宗庙的仪礼,臣子们都不熟悉。”
                  于是又调任叔孙通为太常官职。
                  叔孙通趁机制定了宗庙的仪礼法规。
                  此后又陆续地制定了汉朝诸多仪礼制度,这些都是叔孙通任太常时论定著录下来的。
                  孝惠帝曾在春天到离宫出游,叔孙通说:“古的时候有春天给宗庙进献樱桃果的仪礼,现在正当樱桃成熟的季节,可以进献,希望陛下出游时,顺便采些樱桃来献给宗庙。”皇帝答应办这件事。
                  以后进献各种果品的仪礼就是由此兴盛起来的。


                  IP属地:重庆9楼2019-09-13 17:44
                  回复
                    司马迁说:“叔孙通善于看风使舵,度量事务,制定礼仪法规或取或舍,能够随着时世来变化,最终成了汉代儒家的宗师。”


                    IP属地:重庆10楼2019-09-13 17:45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10-24 16: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