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先生第一句就点出了很关键的一点“学不可以已”,已在《玉篇》的解释是“止也,毕也,讫也”,换句话说“学无止境”,这是荀子先生给我们捅破封顶,从这一句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不存在什么“高中读完到了大学就轻松”的说法,这种说法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学颓废四年,把高中训练出来的“能够专注做事情”的能力败坏,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给予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正常的现象啊,大学生普遍不都是这样吗?我想说的是,这不正常,普遍不等于正常,普遍更不等于正确。
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什么都不想做,就想躺在那里刷刷手机,看看视频,盲目乐观地认为课业可以明天完成,工作可以推后,结果却是熬夜甚至于牺牲完成的质量,这样真的是正常、正确的吗?不见得吧。这其实都是一种懒,而懒往往和赖是相关联的,心里面觉得能够有所依赖就会懒,懒着懒着事情也就这么赖下去了,这其实不是积极向上的古人所推崇的,我们从荀子先生开篇第一句就可见一斑,不管是“学不可以已”还是“嗟尔君子,无恒安息”,他们提倡的都是一种奋发的、有活力的状态,而这种体会不是喊两句口号,看两篇文章喝点鸡汤能够长久存在的。
我们都有过喊两句口号之后振奋一阵子,然后又回到萎靡的经历,这是为什么呢?荀子先生从侧面给出了答案“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为什么木经过“輮”这个工序之后,就能够“不复挺者”?如果明白这个关键,是不是就有希望解决前面那个时而萎靡时而鸡血的状态了呢?其实所谓的輮,不管是火烤还是绳子缠,都可以看成外部环境持续施加的一个力,而这个力使得木有了本质的改变,这其实和我们教很像,在一个圈定好的环境内,灌输一些好的东西。可以看得出来,环境和有势能差的灌输是极为重要的两个要素,我们之所以会认为大学生放养是正常的行为,正是因为社会大环境都在告诉我们,这是正常的,这是正确的,我们处在这个社会中,或许本身是木,但也被这种外力变成了轮。
明白了这一点,想要改变,也要从这一点出发,要选择一个好的环境,这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踏出这一步,才能够有机会实现长久地积极活力,才能够谈得上“学不可以已”,而好环境,不知道一个以学术讨论为底色,不去勾心斗角的环境算不算好环境呢?
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什么都不想做,就想躺在那里刷刷手机,看看视频,盲目乐观地认为课业可以明天完成,工作可以推后,结果却是熬夜甚至于牺牲完成的质量,这样真的是正常、正确的吗?不见得吧。这其实都是一种懒,而懒往往和赖是相关联的,心里面觉得能够有所依赖就会懒,懒着懒着事情也就这么赖下去了,这其实不是积极向上的古人所推崇的,我们从荀子先生开篇第一句就可见一斑,不管是“学不可以已”还是“嗟尔君子,无恒安息”,他们提倡的都是一种奋发的、有活力的状态,而这种体会不是喊两句口号,看两篇文章喝点鸡汤能够长久存在的。
我们都有过喊两句口号之后振奋一阵子,然后又回到萎靡的经历,这是为什么呢?荀子先生从侧面给出了答案“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为什么木经过“輮”这个工序之后,就能够“不复挺者”?如果明白这个关键,是不是就有希望解决前面那个时而萎靡时而鸡血的状态了呢?其实所谓的輮,不管是火烤还是绳子缠,都可以看成外部环境持续施加的一个力,而这个力使得木有了本质的改变,这其实和我们教很像,在一个圈定好的环境内,灌输一些好的东西。可以看得出来,环境和有势能差的灌输是极为重要的两个要素,我们之所以会认为大学生放养是正常的行为,正是因为社会大环境都在告诉我们,这是正常的,这是正确的,我们处在这个社会中,或许本身是木,但也被这种外力变成了轮。
明白了这一点,想要改变,也要从这一点出发,要选择一个好的环境,这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踏出这一步,才能够有机会实现长久地积极活力,才能够谈得上“学不可以已”,而好环境,不知道一个以学术讨论为底色,不去勾心斗角的环境算不算好环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