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吧 关注:1,886贴子:70,049

【粗式教学】泔水文写作简易教程,从大象公会的法医神探谈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9-09-08 19:49回复
    粗人我重出江湖啦!


    3楼2019-09-08 19:50
    回复
      差不多在8-27号的时候,素来以传播真相,教化渔民为己任的精英公众号大象公会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它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大宋提刑官”宋慈。


      4楼2019-09-08 19:50
      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电子科大污蔑四大发明的事儿,差不多也就是这一阵子发生的



        电子科大副教授覆灭四大发明差不多是在8月的22-24号之间开始被炒热的,而大象公会的文章显示是在8-27发出的


        5楼2019-09-08 19:50
        回复
          并且更加买人寻味的是,在此之前,就是在8月的23号,大象公会几乎是在相对于“四大发明”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推出了《连<弟子规>都看不起举报》一文。
          并且为了批判举报文化,一向有着浓重自由主义色彩的大象公会,竟然连满清的封建糟粕《弟子规》都搬出来了。
          这一切的一切,颇给人一种饥不择食、慌不择路之感。

          这样接二连三的发文,要说有意图,肯定是我们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6楼2019-09-08 19:50
          收起回复


            7楼2019-09-08 19:51
            回复
              粗式心得一:首因效应,开门见山
              首因效应是心理学上一个很常见、很基础,但却很有用、在现实的使用中屡试不爽的效应。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那么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这么说未免太复杂,粗人我来举个例子吧,我们常常说的“一见钟情”就是这种“首因效应”的体现——即对方外表给人的第一印象,让人产生了爱意。
              而网络精英们在这篇文章里就是使用了这种方法,教育我们P民儿的。
              “大宋提刑官”一文开宗明义,它这么说道:
              “真实的宋慈,是一个办案认真,有问题意识,却缺乏正确研究方法和准确一手资料的儒家士大夫。真知灼见和谬误并存的《洗冤集录》,不幸因后世的知识体制化,反而成为妨害司法勘验与法医学发展的阻力。”

              短短一段话就给宋慈明确定性了,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暗示极为强烈的。
              我们要注意它的用词,可谓言简意丰,字字珠玑,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负面暗示,粗人我试举数例
              1、“真实的宋慈”:换句话讲就是,你们小P民儿之前知道的宋慈都是假的,我这儿大象公会的宋慈才是真的。
              2、“有问题意识”:简单来讲就是,你对问题的理解也就停留在一个“意识”上了
              3、“却缺乏正确研究方法”:笔锋一转,就明确地告诉你,光“有问题意识”算个P
              4、”(缺乏)准确一手资料“:暗示你神探断案靠的不是一手资料,那是什么呢?当然是臆想啦!
              5、“真知灼见与谬误并存”:当然重点在谬误啦。谬误?神探?神探怎么会谬误?先把你从神坛上拉下来,拉完了才方便我顺便踩几脚。
              6、“知识体制化”:在看似客观地给宋慈定完性之后,大象公会终于图穷匕见了。
              结合马上紧跟着地“妨害司法勘验与法医学发展的阻力”来看。
              可谓一箭三雕。哪三雕呢?且听粗人我慢慢说来
              第一,暗示宋慈哪是什么神探,是“阻力”啦——你是阻力,怎么不赶紧滚,还顶着个神探的头衔,占着茅坑不拉矢?
              第二,黑了体制,这个不用说了吧?往大了讲,知识体制化,这不仅仅是在说司法,这就是在说中国没有自由的知识啊。
              第三推卸了责任,装出了一副理客中的无辜状,你不能说我在说宋慈不好,因为前面我也说了,《洗冤集录》里面有真知灼见呐!我对事不对人呐。知识体制化的大背景才是罪魁祸首。
              如此一来二去,对于宋慈,乃至中国古代司法,乃至中国古代知识的整个首因效应就形成了,在这样与之前认识强烈反差的刺激下,读者难免心生疑惑,慢慢地,不知不觉间便坠入了网络泔水家洗脑的洗脑陷阱。


              8楼2019-09-08 19:51
              回复
                粗式心得二:明套近乎,暗授私货
                如果我们熟悉销售心理学的话,我们一定对“套近乎”这个技巧不陌生。
                套近乎是非常有道理的,就从咱小P民儿自身出发吧,熟人永远比陌生人好说话,志同道合的人永远比两个圈子的人更好说话。
                同样的商品,是陌生人的推荐有用,还是一个和你谈的很投机的人更容易让你入套呢?
                这都是人之常情。
                如果一个东西让你觉得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你还会乖乖掏钱买吗?恐怕很难。现在咱工作都这么忙,别说花钱买了,关注都懒得去关注。
                大象公会的这篇泔水文就用了这样的套路,先跟你拉近距离。
                文章当中这么写道:

                他引用了《甄嬛传》里关于滴血认亲和《大宋提刑官》里关于滴骨辨亲的桥段。
                咱小老百姓离开了学校,根本就没有系统学习历史的精力和条件,再加上,学校里教的历史本来就是很粗浅很皮毛的。
                所以,绝大多数人对于中国的了解,就是停留在历史课本,加上影视剧和通俗读物——比如小说之上的。
                ok,这么一弄,刚刚一副高大上的给宋慈定性的历史审判官的样子,突然距离就和你拉近了。
                可他这么弄,只是想套近乎吗?
                不,他依旧是在制造一种强烈的暗示,不论滴血认亲还是滴骨辨亲,在我们今天看来当然是幼稚可笑且愚昧的。加上后文中对于滴血认亲的嘲讽,这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制造一种刻板印象。

                他试图制造这样的逻辑:
                《甄嬛传》和《大宋提刑官》里的断案方式,并非仅仅是电视剧的演绎
                不仅仅是演绎,那是什么呢?
                中国古代的法医是怎么回事?都是这样!
                那么《洗冤集录》属不属于中国古代司法鉴定的著作?
                当然属于!
                ok,所以,这里就给你一个终极暗示,《洗冤集录》也是这样,里面都是些和滴血认亲、滴骨辨亲一样愚昧无知的东西。


                9楼2019-09-08 19:51
                回复
                  粗式心得三:巧施对比,树立权威
                  好的,近乎我们套完了,平常搞销售的那些人该推销产品了。
                  那我们的大象公会在套完近乎,给完吃瓜群众终极的暗示之后,单方面宣教自然就要开始了。
                  大象公会那都是精英呐!对历史的研究怎么能停留在《甄嬛传》的水平呢?
                  在这篇文章当中,大象公会用了一个最为简单粗暴的方法树立权威,那就是,直接把教人看得似懂非懂的古籍贴出来了。

                  这有什么好处?
                  第一,告诉小P民儿,大象公会看的是古籍,你们看得是影视剧,我们比你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就你们这点水平,还是乖乖听我们的吧。
                  第二,我把原文都贴出来了,够具体吧?够有说服力吧?你看,我前面没有瞎说吧?这确实不是影视剧的演绎。《洗冤集录》里面确实有讲滴骨辨亲。
                  确实在讲滴骨辨亲,白纸黑字,李菊福吧?
                  嗯,洋洋洒洒一部《洗冤集录》,就是在讲滴骨辨亲和与滴骨辨亲同等水平的东西的。
                  既然滴骨辨亲是假的,那么《洗冤集录》自然也是假的。中国古代司法鉴定都是假的。
                  你们信不信?
                  呵呵。


                  10楼2019-09-08 19:51
                  回复

                    再初步宣教完了精英文化里的宋慈之后,便是对P民的进一步嘲讽
                    我们要注意“在今天的大众……”一段话,它与之前开头处的明确定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反复,那就意味着加深印象,这里则更进一步利用了对“大众文化”的鄙夷引起观者的心理波动——或羞、或疑、或怒。
                    现在不是有很多标题党吗?他们就有一种套路,不是去讨好读者,而是去冲读者,他们有一个常用的句式“不是XX没有用,是你没用”。
                    这样的逻辑是很容易找出破绽的,如果有了(学了)XX不能不能让“你”有用,那不还是XX没用吗?
                    现代社会一切向钱看,你要掌握了有价值的知识,可能不成为香饽饽吗?
                    那反过来,如果某人有了XX有用,那凭什么认为是因为XX让ta有用,而不是ta这个人本身有用呢?
                    更进一步地讲,这是一个逻辑问题,毕竟现实生活中,是人拥有物(或者知识),而不是物(或者知识)拥有人。
                    然而这一切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标题它制造了这样一种主客对立,通过冲读者,就把读者的注意力放到了人,而非物上。在这样思维的影响下,加以引导,慢慢地,就将作者想灌输的观点,灌输到了读者的潜意识里。
                    这里,大象公会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过具体表现略有不同。它制造出了一个“大众文化”的靶子,谁对大众文化喜闻乐见呢?那就是他想冲的人。代表着“精英文化”的古籍和代表着大众文化的影视剧高低对比。与前文形成萝卜加大棒之势——先喂你一根套近乎的萝卜,再“大众文化”低俗愚昧标签的大棒冲你。进一步激起你的情绪。


                    11楼2019-09-08 19:53
                    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大象公会对于贴古籍树立权威法的滥用,已经达到了一种近乎不可理喻的地步。
                      就比如上面提到的“告密”一文。
                      弟子规是什么?蒙学读物。小学生都能看懂。而到了大象公会那里呢?
                      非要把古代的书拿出来秀一秀。

                      如果说《洗冤集录》好歹是专业性极强的古籍,碰到《弟子规》还这么做,这就不禁让人陷入沉思了。


                      12楼2019-09-08 19:53
                      回复
                        粗式心得四:创制“新话”,定义qj
                        著名反乌托邦小说《1984》想必大家都看过,里面描述了一个G权zf恐怖的控制思想的方法,改变语言。
                        语言的使用会影响人的思考。新话当然也是如此。
                        《1984》中新话的原则一章中说:要用新话来表达异端的思想,几乎毫无可能,除非只是在一种很低的水平上。要说一些很拙劣的异端思想,说一些谩骂亵渎的话,自然也是可能的,例如可以说" 老大哥不好"。但在一只正统的耳朵听来,这说的不过是一种不证自明的谬误;由于找不到必需的词汇,它也无法用理性的论证来为自己辩护。反对英社的思想只能是一些含糊的、非语言状态的东西,而且只能用一些很笼统的词汇加以命名:这些词汇堆放在一起,对异端思想只做总体的鞭挞而从来没有明确的说明。
                        由此可见,这种通过限定语词定义控制人们思想的方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大象公会正深谙此道。这不,他就给法医学下了定义。拿定义把你绕进去,qj你的思维。

                        “现代意义上的法医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直接就一个框,把什么是法医框死了。框死之后再决定谁是法医,谁不是法医。
                        事实上古代人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他们是不可能按照现代的定义去开展工作的。
                        毫无疑问的,现代的定义,在古人之后。


                        13楼2019-09-08 19:53
                        回复
                          事实上一旦拥有了定义的制定权,那谁能逃得过被黑?
                          比如说时下有个现代文盲的概念,嗯,现代意义上的文盲是指balabala
                          这里直接用百度百科了

                          那至圣先师孔夫子会说英语吗?显然不会。所以孔子是文盲。
                          大文豪苏东坡会利用互联网学习吗?显然不会。所以苏轼诗文盲。
                          文学巨匠曹雪芹会金融理财(注意哦,这里的金融理财指的是懂股票啊、CPI啊这种,看标题下面的分述)吗?显然不会。所以曹雪芹也是文盲。
                          最终得出结论,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非文盲。
                          中国是一个由文盲组成的国度,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对,就是这种论证方法。
                          荒谬吧?可人家就能说得像真的一样


                          14楼2019-09-08 19:53
                          收起回复
                            粗式心得五:故作客观,欲抑先扬
                            前面说了,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医学”,那中国有什么呢?

                            只剩下一套成熟的勘验、检验方法用于断案。
                            我们要注意,经过上面那么一弄,这里大象公会已经把中国古代司法的上限给框死了,不管他下面再怎么夸,“勘验、检验方法”再“成熟”,也只不过是一套方法而已,离法医还有十万八千里。
                            然后文章当中就列举了一些看似体现中国古代司法检验成就的东西。摆出了一副客观的样子


                            这是在干什么呢?
                            除了制造客观的人设之外,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欲抑先扬,实现把可能的反驳内容都拿出来说一说。
                            这样一来,你们要说的,我都已经说了,你知道的,我也知道。
                            随后狐狸尾巴便露出来

                            中国古代最先进的,不过一套“成熟的勘验、检验方法”。
                            可是就连这样的成熟的勘验、检验方法都不多,总体格局依旧是泥沙俱下,造成了大量错案。


                            15楼2019-09-08 19:54
                            回复
                              粗式心得六:人身诋毁,质疑出身
                              紧接着,大象公会便对中国古代的“法医从业人员”的身份开炮。

                              「法医学」最为发达的时代就是宋朝……大量缺乏经验知识的儒生文人仅凭诗赋文章考上科举。
                              注意句中的“最为发达”、“大量缺乏经验知识”、“仅凭诗赋文章”这几个词,这位下文对宋慈的诋毁做好了铺垫

                              既然宋代断案的是“大量缺乏经验知识的儒生文人”。
                              那神探宋慈呢?
                              他也不过宋朝大量只会“诗赋文章”,舞文弄墨的士大夫中的一员。
                              你没学过医,算个P的法医咧!
                              嘛都不懂儒生,写出来的东西编排混乱、内容繁杂!


                              16楼2019-09-08 19: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