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吧 关注:11,572贴子:364,620

论白起长平之战以少胜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登高望远,今年爬的骊山。真鸡儿累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9-07 17:35回复
    长平之战到现在一共有三个时间段。一个说是三年,一个说是两年,一个说是一年。
    那么我们先看一下大背景,东方六国,燕国无视,齐国残了,楚国被打怂,韩魏更是相当于被打爆,仅剩下赵国了。于是秦国已经开始着手对赵作战,最后在前270年阙与之战,秦国客场作战,被赵奢战败。范睢提出远交近攻,于是,韩上党就成了秦赵韩军事要冲。也是秦国必争之地…
    于是后面白起走太行道,先后攻取野王城,径城等地,绝韩上党与韩国之间的联系。
    这时候是前262年…也是长平之战三年说的开始阶段。
    到了后面就比较清楚了,冯亭不愿意,想祸水北引给赵国。此时是赵孝成王这个年轻人管事。于是开了个会,不过这个会也有意思。因为前后开会的人选都是自己家人,不是和外臣开的,比如廉颇,蔺相如(他此时应该是生病在家)无论如何,赵孝成王答应了接收上党。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9-07 17:36
    回复
      之前和赵北燕南莫离剑争论的其中一个论点就是廉颇跑去长平到底是接收难民还是夺回上党。
      这里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後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集解】:张华曰:“赵奢冢在邯郸界西山上,谓之马服山。”而蔺相如病笃,标注:【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附: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
      从这两篇列传看得出,廉颇去长平是攻秦,夺韩上党的,而不是做接收难民工作的。想想也是,一个上将军竟然跑去长平接收难民?
      那么赵北燕南莫离剑为什么说廉颇是去长平接收难民的呢?他给了一句资料。
      附: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其实我估计他自己都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其实这出自《资治通鉴》附: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亡一裨将、四尉。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那么我们该信史记还是信资治通鉴呢?我们接下来继续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9-07 17:37
      收起回复
        其实史记,战国策等书籍算是第一手资料,没有实质性的依据否认,我们应该是要信史记的。
        但,今天我们来看看,廉颇到底去长平干嘛了。
        廉颇到了长平,如果只是接收难民,那只要打开城门就行。
        但是,从史记,资治通鉴来看。廉颇已经跑到空仓岭以西去了,距离长平直线距离就有五十公里以上,是直线距离。
        如果廉颇只是去接收难民,何必要跑那么远去接收。
        而跑到百里以外的结果是什么?我们继续看:先被斩了一禆将,后面四个营寨防御被拔,最后筑西垒壁,也就是空仓岭西面建筑城墙,但三个月被攻破,折损了四名尉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只是去长平接收韩上党难民,需要付出如此的代价?韩上党难民命就这么值钱?
        很显然不是,只有赵国的军事行动才可能付出如此代价。像《资治通鉴》所说:赵王以颇失亡多更怯战。
        廉颇对战王齕战损是很大的。
        其实还有一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来。就是王齕升官了。王齕在白起到的时候已经胜任为国尉。众所周知,秦国战场升迁之道,要是没有足够多的人头,军功王齕怎么可能在一年之内从左庶长升迁到国尉?
        因此,廉颇去长平,绝对是攻秦,夺回上党,然后野战不如秦国,被摁在地上摩擦了一顿。退守西垒壁,又怕被王齕从太行道出奇兵堵住后路,从而退守,丹朱岭,长平,百里石长城一线。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9-07 17:40
        收起回复
          我们回到原题,从白起伐韩开始长平之战是三年。而从前261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开始长平之战是两年。而从前260年王齕开始攻韩上党开始不足一年。
          而之前史记说了,廉颇是在王齕出兵上党才开始去的长平。所以很多人说赵国国力弱,打了三年,撑不下去了。这是扯淡…长平之战赵国满打满算,打了都不足一年。
          秦国要是从白起伐韩开始算才是三年。
          而秦国连续征战了三年的结果是把国库都打空了,在《战国策之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里面秦昭王就说了国库被打空了,百姓饿肚子了。
          而且从战线补给来看,秦国差不多是赵国的两倍距离。
          所以说赵国没有国力打长平之战这是扯淡。用借粮来说赵国没国力了,更是扯淡了。
          在战国策中,赵国借粮是在邯郸之战后。那么这时候距离长平之战已经过去了一年。实际上可以这么说从廉颇到上党,然后到借粮,前后共计两年。有四十五万精壮没有从事生产…
          如此赵国才需要借粮。
          因此说赵国打不起了才换的赵括,是扯淡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9-07 17:40
          收起回复
            接下来我们说说长平之战的正题。
            个人认为长平之战前期人数不会太多。第一个秦国属于在长平之战前两年,连年征战。
            要是兵力过多,秦国自己首先就会撑不住。以三供一而言,如果秦国动用二十万人,那么需要六十万去保障后勤。而之前威胁韩国的一部,还得另外算。
            如果一开始动用六十万大军,那么需要后勤将达到一百八十万民夫保障后勤。当时的秦国真有这么大的国力去供应三年吗?显然不可能,除非这秦国是外星文明…
            而在战国策之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里面。白起说“虽倍其前”这里的前,对应的是秦昭王的“前年”“前”【也就是长平之战的时间】
            也就是说以邯郸之战为例,秦国动用兵力三十万。那么长平之战一开始动用的兵力应该在十五万到二十万左右。所征民夫在六十万左右。
            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白起如何以二十万人围困四十五万大军?这在军事史也可以称之为奇迹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9-07 17:41
            收起回复
              附:战国策之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原文
              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
                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偿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餔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想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秦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这里看得出来很明显,秦国国库也已经被打空了。民饥国虚…而长平之战人数是邯郸之战的一半左右。
              而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白起会说秦军伤亡一半。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9-07 17:41
              回复
                接下来,我们重点看看廉颇和王齕作战。
                先附:史记,资治通鉴原文内容
                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索隐】:谓犯秦之斥候兵也。秦斥兵斩赵裨将茄。【索隐】:音加,裨将名也。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索隐】:鄣,堡城。尉,官也。【正义】:括地志云:“赵鄣故城一名都尉城,今名赵东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二十五里。又有故穀城。此二城即二鄣也。”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集解】:徐广曰:“一作‘乘’。”夺西垒壁。【正义】:赵西垒在泽州高平县北六里是也。即廉颇坚壁以待秦,王龁夺赵西垒壁者。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正义】:数音朔。挑,田鸟反。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史记,白起列传》
                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史记廉颇列传》
                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亡一裨将、四尉。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资治通鉴》
                这里可以看得出,王齕西来。与廉颇交战于空仓岭以西,折损一个禆将,四个尉官。
                而这其中经过了三个月的时间,从王齕四月份进攻到廉颇七月份退守长平一线。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9-07 17:42
                回复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上面发重复了…
                  其实我只是想证明自己的一个猜想。
                  如果初期是白起对线廉颇,结果会怎么样?
                  【个人觉得很大可能廉颇可能会全军覆没。】
                  之前我们就说了,白起攻韩上党,绝韩道,走的就是太行道。
                  而太行道在哪呢?在空仓岭东的丹水河东岸。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白起对于这里的地形是很熟悉的。
                  可廉颇对于这里的地理不熟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廉颇在野战中被阵斩一禆将,而后采取守势,但他并没有第一时间退到长平,而是在空仓岭西先建立四个防御点,再建立西垒壁。而后才退守,这之间有三个月的时间,而且前期只是前锋交战,廉颇是可以从容退守长平的。
                  但是廉颇要是一开始对于长平地理不熟悉,他才会选择空仓岭以西固守。而到了后面修筑西垒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后面有一条太行道小道。然后才退守长平。
                  这样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善守的廉颇西垒壁会在短时间内被王齕攻破。因为西垒壁应该是廉颇主动放弃的。为的就是不被王齕出奇兵堵住空仓岭东面。
                  而这时间已经过去三个月了,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如果是白起,接触的第一时间就会选择空仓岭堵住廉颇后路。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会觉得白起会第一时间堵住空仓岭。第一纵观白起的经历的战争,白起战场捕捉时机的能力非常强,第二,白起擅长以速度打围歼。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破韩魏,和伐鄢郢。就是战场捕捉时机和速度围歼能力的体现。
                  空仓谷是一条不大的山路,堵住空仓岭东面,廉颇将无路可去。
                  当然,这些仅仅是个人猜测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9-07 17:43
                  收起回复
                    接下来,我们说说二十万人是否真的可以围住四十万大军。如果是在别的地方,或许不可能。如果说是在草原,那就会是神话。
                    但白起在长平是真能做到。先用文字简单说一下地形。长平之战的范围是四面环山。中间一条丹水河,还有一条支流小苍河。赵括被围的地方叫炫氏河谷。
                    西面是空仓岭,王齕在这一线驻防。
                    东面从丹朱岭,长平,到百里石长城一线是廉颇驻地。百里石长城南面有一个天然隘口叫“故关”,百里石长城外有一座小山头叫“大粮山”
                    北面是三条山脉交汇处,具体哪三条,名字我忘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反正北面是无尽山林。
                    南面是丹水河出口,两山之间有一条小路,叫太行道。
                    以上是长平之战的基本地形图,应该没遗漏什么关键的地方。
                    那么战争开始,赵括跑去了前线,先更换将领,设军法。然后就带着全部人从韩王山出发,出故关,先取大粮山,而后过河追击秦军,然后沿着秦军阵地往北走。ps:到现在我都不明白当时北面有什么东西吸引了赵括吗?他干嘛往北走?
                    这是赵括行军路线。
                    而白起应该是在赵括追击秦军开始,以两万五千人,从北绕道丹朱岭,长平城后,这时候百里石,长平赵军应该没多少人。ps:如果廉颇在的话,就不会全军出击,这两万五千人就算到了长平城后都只是送人头。
                    然后再以五千人从太行道出发,等候赵括大部队过河以后,切割伏击赵括后勤部队。
                    这样一来就完成包围了
                    北面山林,四十万没有后勤的大军走进去,和走野人山是一样一样的。东面,高达二十多米的百里石长城一线易手,没有大型攻城器械,很难飞上去。PS.:廉颇在的时候又把百里石长城加固了。
                    西面是秦军大部队,主阵地。
                    南面一次只能通过几千人,在两山以少量兵力堵住就行。四十万的优势兵力在南面展现不出来,只能用添油战术。
                    就这样白起利用一半于赵括的兵力,占据绝对的地利优势先期围困这四十五万大军。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9-07 17:44
                    收起回复
                      总结:
                      发这个只是想解释三个问题。
                      第一,白起先期围困赵括所用兵力只会比赵括少。而不会比赵括多。也正应了太祖那一句“论歼灭战,千载之下不出白起之右者”
                      第二,白起所谓的“伤亡过半”说的应该是先期围困赵括所损失的兵力。
                      按照先期围困图来看,最为薄弱的地方不是兵力较少的太行道或者百里石长城。因为没有大型攻城器械而言,那里实乃天险。更加不是不需要布置兵力的北部三条山脉交汇处,那个鬼地方,对没有后勤的四十万大军而言就是个吃人不眨眼的老虎。
                      而最薄弱的地方反而是白起本部布置重兵的丹河西岸。
                      原因有三:
                      第一,那里没有天险
                      第二,那里的修筑的工事简陋
                      第三,本部虽有十几万大军,但,面对四十万大军的赵括而言,兵力实在太少。仅一比三…
                      因此本部重兵十几万士卒被四十万大军冲击,造成折损绝对不轻。
                      个人估计,被围的时候冲击了一次。后面坐守待援的时候也有冲击,直到,河内郡民众来援才放弃。
                      观点三,要是一开始白起对线廉颇。根据战后的战局推演,廉颇会被白起打得全军覆没。因为空仓岭,实际上就是一条狭长的山谷。东西两面被封紧,廉颇插翅难逃。
                      而从时间上推算,廉颇是犯了大错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9-07 18:03
                      收起回复
                        @大秦上将王翦🌞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9-07 18:34
                        回复
                          @大秦上将王翦🌞 我觉得我这贴能加精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9-07 18:36
                          收起回复
                            @愤怒地愤怒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9-07 22:08
                            回复
                              @嬴政加白起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9-08 22: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