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政治家,最重要的莫过于对局势的把握,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是绝不逊于管仲萧何,他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在南阳卧龙岗向刘备提出“天下三分”的格局,即为后世影响深远的《草庐对》,它既是蜀汉政权立国的谋略篇,也是刘备统一全国兴复汉室的总纲领。

诸葛亮曾在《前出师表》中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时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诸葛亮自称与刘备当时对话地点是在“南阳”的“草庐”。诸葛亮去逝后,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诸葛亮的是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陈寿于西晋泰始十年(274年)在平阳候相任上时,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并以此书奏之晋武帝司马炎,史称《进〈诸葛亮集〉表》。陈寿在《进〈诸葛亮集〉表》中曰:“(亮)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因诸葛亮自言与刘备和诸葛亮谈话地点在草庐,故后世将此内容称为《草庐对》。

清代南阳知府朱璘辑《诸葛丞相集》四卷,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几乎囊括了所有诸葛亮的作品,并按文体归类,条目更加清晰,其中,将《草庐对》列为《诸葛武侯兵法》卷第一之首篇;清代著名学者张澍在编辑《诸葛忠武侯文集》时,亦将《草庐对》列为卷一首篇;1960年8月,中华书局编辑出版《诸葛亮集》时,也将《草庐对》列为卷首;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诸葛亮文集全译》中,《草庐对》被列为卷一首篇。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国学文库:诸葛亮集》时,再次将《草庐对》列为卷一首篇。诸葛亮《草庐对》以最准确和科学的命名,得到后世史家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千百年来,南阳卧龙岗作为《草庐对》诞生之地,《草庐对》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及书法名家争相赞美讴歌,以及抒发情怀的对象。如今卧龙岗三顾祠门柱悬挂有明代文人游俊所撰、现代书法家姜华书写的楹联:“两表酬三顾,壹对足千秋。”“两表”即为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壹对”即为《草庐对》。这副楹联仅用了短短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丰功伟绩。诸葛草庐对面的“草庐亭”内,上面悬挂有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草庐对”门额,后墙内壁镶嵌有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吴佩孚书《草庐对》四通碑刻。1927年5月,吴佩孚在与北伐军、国民军、奉军三支强兵的对抗中败北,蔽兵锋于南阳。6月4日端午节,吴佩孚熏香沐浴,在众幕僚陪同下,来到南阳卧龙岗凭吊同乡先贤诸葛武侯,面对当年刘备三顾之地,自然是感慨万千,借物抒情,行草手书诸葛亮千古名篇《草庐对》。宁远楼左侧廊坊镶嵌有近代书法家张秀山于1962年书写的《草庐对》碑刻,端庄清雅,秀逸古朴,实为卧龙岗书法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隶书佳作。

《草庐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构想之一,自从被陈寿写入《三国志》后,以后广为流传,备受推崇,被视为古代杰出政治家最了不起的丰碑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草庐对》言辞不多,但内涵极为丰富,它既有对当时天下形势和主、客观条件的分析,对打破割据势力最薄弱环节和建立根据地的建议,又有对未来趋势的预见;既谈政治、经济,又谈军事、外交,可谓言简意赅;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表现出诸葛亮卓越的智慧,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对以后三国鼎峙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意义。刘备集团正是沿着《草庐对》制定的路线,进行政治和军事的斗争,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

后世对诸葛亮《草庐对》评价甚高。唐代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中说:“汉代之季,天下不得不三分,盖有由矣。曹氏挟王室之威重,孙氏藉父兄之馀业,刘氏独不阶尺土,开国于亡命行旅之间,天赞一武侯,即鼎足之势均也。”唐代裴度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中亦说:“三顾而许以驱驰,一言而定其机势。”宋代朱熹有总结宋代以前统一战略成败得失的强烈愿望,据其《朱子语类》卷一、三、五载:“尝欲写出萧何、韩信初见高祖时一段,邓禹初见光武时一段,武侯初见先主时一段。”朱熹对弟子们所说的这几个人,都是被看做以数言定天下大计,影响一代历史的政治家。很显然,尚驰、裴度和朱熹都把汉末三分局面的形成,皆归因于诸葛亮及其《草庐对》。

进入新时期,《草庐对》研究亦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国内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1995年5月,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书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作序的《草庐对研究新编》编著出版,内容涉及《草庐对》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南阳的渊源、涵盖诸葛亮文化及三国文化等诸多领域,是国内学界对诸葛亮“草庐对策”谋略境界及智慧思想的全新解读,充分肯定了千古名篇《草庐对》的历史价值,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
诸葛亮《草庐对》诞生于刘备三顾之地卧龙岗,以刘备与诸葛亮谈话地点“诸葛草庐”而命名,并以其高瞻远瞩的前景展望,而流传于世,让南阳卧龙岗成为一处闻名遐迩充满智慧的人文景观,亦让南阳成为一座当之无愧的智慧之城。(本文选自李远文化散文集《访古寻踪卧龙岗》,原题为《草庐一对足千秋》)

诸葛亮曾在《前出师表》中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时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诸葛亮自称与刘备当时对话地点是在“南阳”的“草庐”。诸葛亮去逝后,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诸葛亮的是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陈寿于西晋泰始十年(274年)在平阳候相任上时,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并以此书奏之晋武帝司马炎,史称《进〈诸葛亮集〉表》。陈寿在《进〈诸葛亮集〉表》中曰:“(亮)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因诸葛亮自言与刘备和诸葛亮谈话地点在草庐,故后世将此内容称为《草庐对》。

清代南阳知府朱璘辑《诸葛丞相集》四卷,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几乎囊括了所有诸葛亮的作品,并按文体归类,条目更加清晰,其中,将《草庐对》列为《诸葛武侯兵法》卷第一之首篇;清代著名学者张澍在编辑《诸葛忠武侯文集》时,亦将《草庐对》列为卷一首篇;1960年8月,中华书局编辑出版《诸葛亮集》时,也将《草庐对》列为卷首;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诸葛亮文集全译》中,《草庐对》被列为卷一首篇。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国学文库:诸葛亮集》时,再次将《草庐对》列为卷一首篇。诸葛亮《草庐对》以最准确和科学的命名,得到后世史家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千百年来,南阳卧龙岗作为《草庐对》诞生之地,《草庐对》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及书法名家争相赞美讴歌,以及抒发情怀的对象。如今卧龙岗三顾祠门柱悬挂有明代文人游俊所撰、现代书法家姜华书写的楹联:“两表酬三顾,壹对足千秋。”“两表”即为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壹对”即为《草庐对》。这副楹联仅用了短短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丰功伟绩。诸葛草庐对面的“草庐亭”内,上面悬挂有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草庐对”门额,后墙内壁镶嵌有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吴佩孚书《草庐对》四通碑刻。1927年5月,吴佩孚在与北伐军、国民军、奉军三支强兵的对抗中败北,蔽兵锋于南阳。6月4日端午节,吴佩孚熏香沐浴,在众幕僚陪同下,来到南阳卧龙岗凭吊同乡先贤诸葛武侯,面对当年刘备三顾之地,自然是感慨万千,借物抒情,行草手书诸葛亮千古名篇《草庐对》。宁远楼左侧廊坊镶嵌有近代书法家张秀山于1962年书写的《草庐对》碑刻,端庄清雅,秀逸古朴,实为卧龙岗书法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隶书佳作。

《草庐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构想之一,自从被陈寿写入《三国志》后,以后广为流传,备受推崇,被视为古代杰出政治家最了不起的丰碑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草庐对》言辞不多,但内涵极为丰富,它既有对当时天下形势和主、客观条件的分析,对打破割据势力最薄弱环节和建立根据地的建议,又有对未来趋势的预见;既谈政治、经济,又谈军事、外交,可谓言简意赅;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表现出诸葛亮卓越的智慧,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对以后三国鼎峙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意义。刘备集团正是沿着《草庐对》制定的路线,进行政治和军事的斗争,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

后世对诸葛亮《草庐对》评价甚高。唐代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中说:“汉代之季,天下不得不三分,盖有由矣。曹氏挟王室之威重,孙氏藉父兄之馀业,刘氏独不阶尺土,开国于亡命行旅之间,天赞一武侯,即鼎足之势均也。”唐代裴度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中亦说:“三顾而许以驱驰,一言而定其机势。”宋代朱熹有总结宋代以前统一战略成败得失的强烈愿望,据其《朱子语类》卷一、三、五载:“尝欲写出萧何、韩信初见高祖时一段,邓禹初见光武时一段,武侯初见先主时一段。”朱熹对弟子们所说的这几个人,都是被看做以数言定天下大计,影响一代历史的政治家。很显然,尚驰、裴度和朱熹都把汉末三分局面的形成,皆归因于诸葛亮及其《草庐对》。

进入新时期,《草庐对》研究亦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国内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1995年5月,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书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作序的《草庐对研究新编》编著出版,内容涉及《草庐对》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南阳的渊源、涵盖诸葛亮文化及三国文化等诸多领域,是国内学界对诸葛亮“草庐对策”谋略境界及智慧思想的全新解读,充分肯定了千古名篇《草庐对》的历史价值,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
诸葛亮《草庐对》诞生于刘备三顾之地卧龙岗,以刘备与诸葛亮谈话地点“诸葛草庐”而命名,并以其高瞻远瞩的前景展望,而流传于世,让南阳卧龙岗成为一处闻名遐迩充满智慧的人文景观,亦让南阳成为一座当之无愧的智慧之城。(本文选自李远文化散文集《访古寻踪卧龙岗》,原题为《草庐一对足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