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吧 关注:82,546贴子:2,045,142
  • 14回复贴,共1

【原创】图文并茂教你鉴别伪科学谣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献祭度娘,此文为42邮局先发,原文可前往微信公众号查阅。


IP属地:四川1楼2019-09-01 18:12回复
    作者:ARMSTRONGNEROS
    相信经常上网的小伙伴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烦恼,那就是网络谣言防不胜防,
    最近几天,一则名为《比黑洞更震撼:人类拍到第一张量子纠缠照片》的网络“新闻”大肆流传,被很多网友添油加醋地迅速转发,如下图:

    这则新闻同时被全部主流媒体网站、科技专业网站和卫星电视争抢转发,如“新浪科技”、“光明网”、“爱奇艺”、“新华网”、“钛媒体”、“百度”、“南方财富网”、“中国科学院”、“科普中国网”、“中国科学院”——看到这里我几乎都要相信了——我不是专家学者,对量子物理学几乎一无所知,作为一个民间人士去杠中科院会不会显得太矫情?人家会不会以为我是“碰瓷”的?
    然而我看过了太多的科学谣言,已经锻炼出一种敏锐的文字嗅觉——这类谣言文章总是故意隐匿关键信息以防止读者反向追踪,而在真实科技报道中必不可少的论文名称、贡献者(单位集体)名称,以及该项技术的基本原理作者却偏偏避开了。
    由此看来,只要追踪到报道最初的来源,就能确实证明真伪。我立即展开行动。
    几乎所有媒体都将报道来源指向“科技日报”上一篇名叫刘霞的记者所做的文章,我通过网络检索到它,果然完整版的“新闻”泄露了一个新线索:论文的第一发现者保罗.安东尼.莫罗博士和格拉斯哥大学。

    格拉斯哥大学有没有物理与天文学院?该学院里有叫保罗-安东尼.莫罗的博士吗?
    通过检索格拉斯哥大学官网可以知道,该大学确实有一个很牛逼的物理与天文学院。


    IP属地:四川2楼2019-09-01 18:14
    回复
      而保罗-安东尼.莫罗也确有其人,此人长期从事量子光超分辨成像技术:

      啊,这样看来消息来源没有问题?不,我反而发现了更多疑点:
      1. 大学官网上没有任何关于量子纠缠照片的新闻;
      2. 作者2019年内没有发表过任何有关量子纠缠照片的论文;


      目录中的2019年论文标题分别为:
      1. 基于傅立叶谱的量子关联相位和振幅成像;
      2. 光量子态成像;
      3. 双光子质心估计的分辨率增强量子成像;
      以上证据能够说明保罗-安东尼.莫罗没有发表过相关论文吗?倒也不一定,还是得到“新闻”中提到过的“科学进展”去看一看。
      “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是一家美国在线科技期刊,以下是该期刊7月12日的文章列表:

      从截图清楚可见,原文“7月12日发表在《科学进展》的论文中……”一话纯属无稽之谈。
      但《科技日报》上的技术说明又不像流量奸商所能编造出来的,这部分内容的源头在哪里?我从保罗-安东尼.莫罗于6月12日发表的论文中找到了答案:

      最终,我们可以确定,《比黑洞更震撼:人类拍到第一张量子纠缠照片》这篇文章,其最初始的来源是7月12日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论文 《使用纠缠光量子克服经典成像极限》,论文与量子纠缠的照片无关,媒体将两篇内容不同、作者不同的论文概述部分巧妙剪切、拼接,最终编造出了“人类拍到量子纠缠”的新闻:


      判断这则新闻我只用了三分钟,但证明过程却花去好几个小时,可经历了好一番搜索分析。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绝非言过其实。
      另一方面,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则谣言制作之精巧,感情这位刘记常年蹲守保罗-安东尼.莫罗和《科技.进展》的论文目录,一有风吹草动就应景编一则“新闻”出来,当代媒体人的工作确是不易。
      不过这件事情最让人惊奇的不是谣言的夸张程度,而是:
      1. 网络谣言有越来越逼真、制作越来越专业的发展趋势:“人类拍到第一张量子纠缠照片”不是新谣言,它每年都出现,有时还连续多次出现,如上一次出现时间是2019年4月,但仍然每一次都能骗到读者;
      2.在谣言被揭穿后,读者仍竭力想要维护谣言的真实性;
      3.谣言能够通过较严谨和权威的卫星电视台、中科院发布;
      4. 大众对科幻文娱作品中的科技bug全力批判,但对假新闻和伪科学中的bug却视若无睹,甚至趋之若鹜;
      这背后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现象呢?人们为什么会对伪科幻、对科学大突破的新闻有如此的兴趣?
      我猜测,这表明今天的读者群体正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科幻读者为代表的爱思索读者,他们倾向边读边思考;另一部分读者不爱读书思考,他们拿着手机快速刷动,对有兴趣倾向的东西全盘接受毫不怀疑。
      两类读者中的后者,其数量正在迅速扩大,网络与媒体技术正在改造人类的大脑和社会。
      因此,我觉得科幻读者挑BUG终究还是一件好事,比起漠不关心,带着怀疑读科幻的读者要可爱的多。
      最后,附上量子谣言在中国的上上个版本,发表于2014年的科技新闻。

      可能有小伙伴想要问了:为什么你对这些谣言这么清楚?
      原因是:对科幻小说作者来说,伪科学以及相关的谣言是很有用的写作素材,不管是对其进行证伪,还是在谣言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发散,都是值得尝试的点子构思方法。
      大家应该能从这篇文章学到辨别谣言的基本方法,并了解到谣言制造者利用国人“眼见为实”之心理弱点的狡诈。
      总之,不懂量子物理是小事,头脑懒惰、不通逻辑才是大病。
      2019年7月17日


      IP属地:四川3楼2019-09-01 18:23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9-01 19:07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9-01 20:05
          回复
            这条新闻我也看到了,但完全没怀疑好险,以后要多思考🤔感谢楼主传授的经验。为楼主点赞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9-09-01 20:41
            回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9-01 21:58
              回复
                顶了,还有什么玻尔拿去当族徽,D区


                IP属地:广东8楼2019-09-01 22:53
                回复
                  这两天新的科技谣言出现了,大家一起来玩“看图找茬游戏”吧!
                  1. 该谣言的逻辑bug在哪里?
                  2.谣言制造者的目的是什么?
                  3.如不经事先提醒,你会发现这是谣言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9-22 20:47
                  收起回复
                    1、遇到报道先尽量找完整报道和最早出处(越离奇的结论需要越严谨的求证,一般像大德鲁伊又刷了自己亩产记录这种常规新闻直接过吧……);
                    2、原始出处中找论文链接;
                    3、查询论文原文(至少是摘要和结论部分);
                    4、等待一段时间,看论文是否引起与之相配的关注。
                    最重要的,始终保持怀疑。
                    同时也就知道了谣言频繁受到转发的原因——新媒体没那个时间去等。


                    IP属地:安徽10楼2019-09-23 16: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