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很多鸡汤都这么说。原因呢,通常是“人要做自己”。
道理的确是对的,但说这句话的时候,倒也不必每次都目光坚毅好像要大战一场。
没那么难的。
那些眼光或者议论的主人,其实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上心。
打个比方。当众演讲之前,我们通常会很紧张,怕说错一句话惹人议论和嘲笑。
结果过度的紧张反而引发了忘词,观众席传来一阵嗡嗡议论声。
于是我们更慌了,感觉自己当众丢尽了脸,一定会被很多人嘲笑,恨不得当场冲下台躲起来——于是脑子更加一片空白。
不仅如此,事后我们想起这件事,还是会羞愧万分。
来,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想想自己坐在台下的时候是什么状态。
看,台上的人卡壳了,看起来是有点紧张。
我们的确可能会和左右的邻座交头接耳说两句“这怎么回事啊”之类的话,这就是嗡嗡声的来源;我们也可能麻木地抬头看一眼,然后继续低头刷自己的手机。
无论是哪一种,当演讲结束观众们走出那个房间的时候,台上演讲者方才的尴尬,已经被所有人遗忘了。那一刻再也不会出现在他们生活里。
对于和自己没有关联的事,人们懒得花费力气去记忆或者关心。
对于这位演讲者来说,事后被这个小小的失败困扰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说,这件事情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才经常有人说,把台下的观众都看作西瓜,其实用意也在于此——西瓜不会在意你犯了什么错,不用那么紧张。
再打个常见的比方。
我们小时候过年去亲戚聚会,都很反感被各种亲戚问成绩怎么样。这是很多大人共同的问题,就仿佛我的成绩的确被无数人关注一样。
如今我们长大了,春节的时候也要给孩子压岁钱了。但给完钱也不好马上转头就走吧,只好闲聊两句。
终于有一次我也脱口而出:期末考得怎么样呀?
当时小孩脸上就浮现了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这个表情立刻唤醒了我自己那些不愉快的记忆。
我赶忙凑近他说:哎告诉你一个秘密,其实大人也就是没话找话啦,不是真的那么在意你考几分,你可以不用理我啦。
小孩惊讶的表情验证了这一点——和当年的我一样,他真的以为大人很在意自己,并且因此感到不快。
你说一年就见一面,我连这小孩全名都记不清,我管他考几分干嘛呢。
但我的确开口问了。
这应该是大部分议论者的心态:会议论,会询问,但并不在乎。
不必为了他人的眼光自苦。
没有那么多人在意我们,我们也没那么关心别人。
是孤独,但也是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