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考研吧 关注:62,938贴子:162,297

一个学渣的考研之路(21考研小白看过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六年三战终如愿,有点励志、有点沉重


1楼2019-08-29 17:40回复
    各位看到“三战”这个词,先不要急着表示不屑,如果你耐心看下去,你会发现这个故事很接地气。以下内容是我的真实经历,不光有考研,还有工作和生活、情感和家庭、理想和现实。如果你也正在因这些问题感到困惑和纠结,或许你能在我的故事中找到共鸣。


    2楼2019-08-29 17:41
    回复
      2025-07-03 07:44:50
      广告
      2018年2月4日上午,我坐在电脑前,登录南开大学研招网,看着屏幕上显示的分数:政治71,英语72,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130,金融学综合118,总分391。很开心、很满足,却比想象的要平静。我截了个图发到朋友圈,并配上一行字:算是一次自我赎救吧。平静,是因为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坐在电脑前查询考研分数了。每次的结果都不一样,心情自然也都不一样。第一次距今已有6年之久。


      3楼2019-08-29 17:42
      回复
        我本科就读于上海一所非985非211院校(最近又落选双一流了,能不能长点心啊我的母校),2008年入学,所学专业与航运有关。或许是学校的就业导向比较强,或许是身边学术氛围太差,考研在我所处的环境中一直是个边缘话题。其实并不奇怪,那时在全国范围内研究生报考热度都远不及现在。从大一到大三,我脑子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着:“都上大学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学习不是小学生和中学生该干的事吗?”也许是思考人生占用了太多的精力,渐渐的,我除了思考人生什么都不会了。(哦,不对,我还会玩魔兽世界、打DOTA和睡觉)三年里,除了大一和大二时低空飘过四六级,我没有一次考试取得过像样的分数。可以说,公认的有难度的科目,我都重修过。当我回过神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经是2011年的春天,此时,身边的同学要么在找工作实习、要么在备考公务员,而我的高数还挂着没通过。“我的未来在何方?”当这个问题真正摆到我面前时,我焦虑了。但长期思考人生让我养成了良好的发散思维,很快我为自己找到了出路,“不如考个研究生吧,顺便把挂着的高数解决掉。”目标:复旦大学西方经济学。对,你没听错,复旦856,考微经、宏经、国经、政经四门。经济类是时髦的专业,复旦是高大上的学校。这就是我考研的动机,愚蠢却纯粹。


        4楼2019-08-29 17:42
        回复
          正所谓无知者无畏,那一年的我不仅蠢,而且还执着。那一年,大多数人选专业时是不考虑专硕的。那一年,肖老爷子的四套卷还远不及现在流行。那一年,李永乐赵达夫才是数学辅导的主流,没人认识张宇汤家凤。那一年,还很少有人报专业课辅导班,郑炳老师也没有出来拯救广大经济类考生。大三暑假我把高数重修过了,然后开始自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到我有时间着手看微观和宏观时,已经是2011年10月。虽然我每天都泡在自习室,但读书的效率并不高。原因很简单,我从大一到大三已经习惯了懒散的生活,这时的我几乎失去了集中精神看书的能力。等我能够做到集中注意力啃书的时候,又发现书上的内容对于零基础的我来说几乎是天书。临考前两个月,我还不能理解为什么投资等于储蓄。临考前一个月,我才刚接触到里昂惕夫之谜这个国经中的重要概念。政治我用了一星期时间突击了某个考研机构发的冲刺讲义。英语,我选择听天由命。直到考试,我也没把专业课教材看完。数学,没做过一套真题。我记得考试那天,天空淅淅沥沥的下着冬雨,走出考场后,室友陪我吃了碗馄饨。我说了一句“我这辈子再不想受这种罪了”。两个月后,分数华丽丽的出来了,是总分270多,具体我记不清了,数三90多,专业课好像是60多。


          5楼2019-08-29 17:43
          回复
            虽然心里早就清楚自己是考不上的,但分数还是低到我怀疑人生。(多年后我逛考研论坛,突发奇想看了下复旦板块。看到很多人说复旦856这门课即使认真复习很久的想考过90都不容易,我才有了一丝欣慰。)二战?去死吧。我痛恨考研这件事,我觉得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耻辱。我从小并不是个学渣,我高考也是超了一本线好几十分的。虽然我大学过的颓废,但人的智商会在四年内退化这么多吗?而且,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努力了。然而,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没用了,无论我怎么掐自己,这噩梦是醒不了的。


            6楼2019-08-29 18:00
            回复
              接下来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之前对于就业的回避和对于自身认识的缺乏让我在此时尝到了苦果。我甚至不知道如何通过一份简历来包装自己。就这样,投出去的简历一份份没有回应,好不容易有叫我去面试的,通常也是一轮被刷。最终愿意收留我的,给出的薪资又极低。一直到6月毕业,我也没能找到正式的归宿。毕业后我回到了老家天津,每天把自己关在屋里不愿意出门,也很少和爸妈交流。有什么可交流的?我自己脑子都是一团乱。偶尔我会和朋友出去聚个会,他们会安慰我说“别着急,慢慢来,你是个有才华的人,这点挫折打不倒你的。”我很感激他们能这样对我说,虽然我自己并不信。直到2012年9月,才有一家天津滨海做运输的大型企业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而我在这里仅呆了一个月便离开了,原因很简单“没有完成业绩”。
              有人会问,找工作真的这么难吗?是不是你要求太高了?后来我也总结过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心态不好会造成万事不顺。”
              失业并没有让我太过消沉,因为这次的痛楚远不及几个月前的考研失利。反而因这次失败,我的观念转变了很多,我体会到了职场中“稳定”二字的重要性。我决定停止这种忙投简历的操作,虽然我是个学渣兼考试渣,但我还是打算通过考试来走出人生低谷。2012年底,我开始在网上搜集各种招聘考试信息,有银行的、大型国企的、事业单位的、甚至还开始准备来年的省考。
              或许是过去一年多的时间过得太沉重了,或许是折腾得自己都没有力气了。我惊奇的发现,在看书这件事上,我居然实现了一些小小的质变。这时我看书效率异常的高,只要一拿起书来就什么都不想,十分投入,考研时都达不到这种效率。所以说,人生中没有哪一段努力是白费的。虽然考研成绩惨不忍睹,但在那一过程中,我学会了坚持和静心。2013年我开始转运,上半年先后通过了两家大型国有银行和一家基金公司的招聘考试。最终,我选择了一家最适合我的,一家从事航运产业投资的国有金融机构。


              7楼2019-08-29 18:01
              回复
                职场上的经历如果细说,我可以写出比此文长5倍的文章,但这些不是咱们本次征文的主题,我就长话短说。
                都说人生没有永远的低谷,幸不幸福关键看你满不满足。我经历过一无所有,稍微给我一点点机会我都会加倍珍惜。进入公司后我被安排在办公室行政岗位,负责一些日常文件的整理工作。工作内容冗杂且枯燥,压力还很大,但是这种日子让我感到充实。每天,我都会用对待考研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只要有任务要求,我可以加班到任何时间,也可以不吃饭。不久,因在一次意外事件中保护了公司重要文件,我受到公司表彰并涨了工资。半年后,因为内部人员调整,且领导认为我与人沟通的能力比较强,我被调入甲方业务岗,负责采购和对乙方的审核工作。又过了一年,我升格为项目主管(名字好听,实际上仍然是最基层员工)。最黑暗的日子算是过去了,但有件事我一直不能释怀——我想读研。
                2015年,我自己有了一些积蓄,且满足了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我开始着手考虑买房的事。年末,父母资助加上东拼西凑攒够了首付,又贷了60万公积金贷款,我在城郊拿下了一所90多平米的房子。两个月后,也就是2016年初,国内房地产进入牛市,半年后我的房子实现价值翻倍。我当时跟我爸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把房子卖了让我出国读书?我爸妈是保守的人,自然不会同意的。我妈说“你去读个在职学历吧。”
                如果说当年从考研失利到踏入职场,这是发展的第一次否定,那么重新拿起书本开启考研征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看似回到原点,实际上则是螺旋式上升。2016年夏天,我开始关注在职研究生考试。在进行了大量研究之后,我决定考MPACC,并购买了一些199管理类联考的参考书。直到2016年8月,我偶然间发现了对外经贸大学招收“统考非全日制金融硕士”,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与全日制相同,分别是政治、英语1、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431金融学综合。在职人员单独划线,毕业发毕业证和学位证。“没错,就是它”我告诉自己,把握住,弥补缺憾的机会来了。这一次我考的不是研,而是情怀。
                当我重新拿起大学数学课本,5年前的种种景象又浮现在眼前。然而心境却不一样了,当年的焦虑变成的此时的淡定,当年的浮躁变成了此时的淡然,当年的自负变成了此时的自知。在这里自夸一下,我挺佩服自己的长期记忆力。做了几道题之后,我惊奇的发现5年前的数学知识我居然还记得大部分。很多同学会问,跨专业考研难度大吗?我想谈一下自己的体会。私以为在考研这件事上,比专业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你的学习习惯、思维深度和自控能力。如果大学四年来你一直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每天早起、阅读、跑步、背单词、认真学习专业课,那么无论从哪个专业跨考经济类专业都不会太难。相反,如果你的大学过得像我当年一样浑浑噩噩,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丧失了大部分学习能力,那么你真的是要警惕了。


                8楼2019-08-29 18:01
                回复
                  2025-07-03 07:38:50
                  广告
                  396的数学确实比数三简单,虽然当年数三我学的也很烂,但是复习396的过程丝毫没有让我觉得痛苦。借着乐观情绪的东风,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又看完了逻辑学的核心知识点,并基本掌握了逻辑写作的框架。接下来的问题是431怎么办?外经贸的431考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和罗斯公司理财两本书,我之前从未接触过这方面内容。好吧,求己不如求人,何况是我这种学渣。在咨询了几家考研辅导机构之后,从此我的考研征程进入了新时代。


                  9楼2019-08-29 18:03
                  回复
                    有人看吗


                    10楼2019-08-29 18:08
                    收起回复
                      求楼主继续更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10-09 23:43
                      收起回复
                        开始听某机构的课已经是2016年9月了,而这时我还没有把米什金和罗斯的书通读一遍。当时我还住在租的房子里,每天晚上六点到家,吃完饭收拾完7点左右,然后立刻开始看书。情况好的时候一天大概能挤出4-5个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如果遇到加班的情况,连3个小时都达不到。此外,周末两天我还要去我的新房操持装修的事(由于审美观不统一,装修的事我没让爸妈参与)。


                        14楼2019-10-22 10:32
                        回复
                          我记得有一次,包工头给我家安厨卫吊顶,我就铺张报纸坐在地上,一边看着人家干活,一边看专业课。期间我还因木地板出现质量问题同商家打到了消协,最后顺利获得双倍赔偿。虽然时间紧迫,但我并没有太多焦虑感。一方面,我对自己的读书效率很满意。另一方面,我坚信张丽敏老师可以带我飞。


                          15楼2019-10-22 10:33
                          回复
                            国庆长假期间,我用足了7天时间没出屋,坐在电脑前一边看橙啦的暑期强化班录播,一边啃书。老师讲一段,我就对着课本看一段。7天下来我几乎累到虚脱。就这样,在11月之前,我完成了专业课的第一轮复习(确切说是学习)。其中国际金融部分我并没有单独看课本,而是纯粹跟着老师的课程和讲义走的。11月之后,我开始跟着老师的划重点课程和外经贸定向班进行第二轮复习。当时我把四套讲义存到了手机里:米什金教材划重点,罗斯教材划重点,经典简答题30问,常考名词解释。从12月开始,每天在上下班地铁上,我都会对着手机把这四套讲义反复研读、背诵,一直持续到考试。


                            16楼2019-10-22 10:34
                            回复
                              2025-07-03 07:32:50
                              广告
                              2017年2月,我查到了成绩,339分。可能有同学了解,这一年外经贸431压分很严重,过100分的聊聊无几,而我考了93分已经算是中上游水平了。我最大的弱项是英语,只有62分。坦白的说,我真的没有更多精力分配给英语了。本来按照往年的情况,我是稳上的。但是这次我又失算了。关注过的人都知道,2017年是“非全入统”的第一年,非全日制和全日制要统一划定复试线,最终贸大复试线346,我遗憾落榜(据说,这一年的贸大金砖只有两名非全日制考生上榜,贸大因上线人数太少取消了非全班)。但是这次考研经历给了我一定的信心,我知道自己离上岸只差一点点了。调剂系统开启后,我先后收到两所一本院校非全日制专硕的复试通知(东北财大金砖非全、华北电力大学应统非全),由于不想跑太远的路,我都放弃了。我决定拼尽全力再战一次。综合考虑难度、距离、学校知名度等因素,我把目标定为南开大学金融专硕(非全日制)。


                              17楼2019-10-22 1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