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常军在谈到他的创作体会时反复说过这么一句话:用我手写我心。我也极力赞同此言!散文,很大程度上是心灵流露出的歌声,它来自于对生活、生命的感知和体验。记得有一位画家教学生学画时,要求学生看什么画什么,当然,这是一种直观的体验,是真实的。散文创作也经历了这么一个直观的体验,这种体验一旦皈依于精神和灵魂,便会蓬勃出生命和张力。所谓“发乎于心”,在我看来,散文是否精美、睿智以及意蕴的厚度完全取决于心灵的表露,换句话说,散文是精神和灵魂的灯火照耀下的产物。
通读《阳光的味道》这部文集,感受较强烈的是作家恬淡和闲适的心态,这在日益快节奏和人心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下,无疑是人们所渴盼和呼唤的。文学是人学,一个有责任心的作家始终是关注人类的;或者说,人类的生存形态也始终与作家的命运休戚相关。作家只有融入生活,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才能弹奏出悠扬的旋律(当然,这是谁都知道的废话)。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心情散文,几乎是相同的“面孔”,这些心情散文,大部分貌似很精美,辞采飞扬,但读过一遍后,就没有读第二遍的欲望了。因为,你读过之后,发现似乎并没有告诉你什么。当然,作者也写伤心,而且伤心得很;也写快乐,好像如痴如醉的样子,但你读完之后,却又感受不到这些伤心和快乐。这使我想起看了一场摇头舞,其实,舞者看似踏着鼓点,摇头晃脑,张扬而自我陶醉,然而,对看客来说,就显得空虚和疲劳。读杨常军的散文,好像没有看摇头舞的那种感觉,他的散文,反而让你看出了一些门道。相比于心灵的浮躁和文化精神的饥渴,常军先生的散文则更多地表现为恬淡和闲适,这是林语堂式的生存情态,也是当下社会所追求的生活心态。在他的散文中,《让灵魂留住时间》、《让风儿带你去远方》、《笑过季节的雪花》以及《阳光的味道》等,都是这方面成功的篇章。我很推崇《让风儿带你去远方》的结尾一句话“不怕孤独,不怕寂寞,把你的花儿开到高山厚土上去,与清风明月为友,让风儿带着你的芳香飘香天际,飘向远方”,卒章显露出胸怀,这显然不是痛苦的呻吟,也不是一味地高调,而是发乎于心的表白,有一定的亮度。《笑过季节的雪花》中对八哥生活情状的描述使人颇受启迪,八哥的诚实、敬业、隐忍以及与世无争都流露于作家的文字中,尽管八哥地位低下但并不卑微,他始终微笑着面对生活,看书、喝酒成了他的最大爱好,这无形中为他的人生辟出一方豁达闲适的心境。佛家认为,人生大约有三重境界,即:看山是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