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吧 关注:227贴子:476
  • 6回复贴,共1

谈画论 | 从魏晋到明清,中国人是怎么学画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来在读王世襄的《中国画论研究》,抽时间把里面一些生涩难懂的句子稍稍译了一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交流看看


IP属地:广东1楼2019-08-28 13:03回复
    最早的画论,从顾恺之开始,最早的画法也是源于此人。《魏晋胜流画赞》中,对于临摹的方法进行了很详细的描述。《画云台山记》也略有涉及画法的地方,只不过单单是对人物画进行论述,山水画在当时还没有盛行。
    梁元帝《山水松石格》是最早论述山水画的文章。尽管后来证实这篇文章是伪托之作,宋代韩纯全曾作文引用自这里,自然可以确定这是宋代以前的人所著作。若是对其中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划分出山、水、树石、点缀、时景、墨、设色、杂论等项目。这些都是后世论述山水画法文章的雏形。
    唐朝王维有两篇画论,也是经伪托而成的。这两篇画论的性质和梁元帝的论述有颇多相似之处。伪作的时期,和梁元帝相差不会太远。除此之外,唐代整个朝代,竟再也没有别的与绘画技法相关的著作了。
    绘画技法到了宋代才逐渐滋生,郭若虚编写的模范篇章,齐全地介绍了各种类别的画法技巧,郭熙的《林泉高致》、韩拙(韩纯全)的《山水纯全集》,则是专门对山水画进行论述,其中篇幅覆盖的内容,是前朝的数倍之多。郭淳夫(郭熙)文中的论述涉及到了点、擢等用笔的技巧,而韩纯全则是列举了山石皴法的名称,这些都成为了后人所喜欢谈论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IP属地:广东2楼2019-08-28 13:03
    收起回复
      2025-05-21 11:16:40
      广告
      仲仁(中国墨梅画始祖)画谱,尽管明知道是伪作的,但仍不失为最早的画梅技法相关著作。但观看宋代以后论述画梅技法的许多文章,没有一篇不是继承自它的“一丁二体”等等技法,由此可知此书成书之早。
      宋代仁伯(徐元杰,字仁伯)的《梅花喜神谱》大概就是梅花画谱最开始的技法著作,只可惜它不以切实简明的表述为宗旨,而是用不容易理解的、标奇炫异的方式进行表述,对于学画的人来说,竟然没有办法学习其中的技法。
      元代饶自然所著作的《绘宗十二忌》,对布置、境界、山、水、树石、以及点缀等等技法,都有论及到。文章中的要领都十分简明扼要,足够成为初学者的渡口桥梁,以此进行过渡入门。谈画法技巧却专门针对绘画大忌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做法是前代所没有出现过的。知道了大忌就知道了哪里不可以犯错,知道了哪里不可以犯错就知道了哪里是应该有的,举一反三,因而不难推测出其中的技法
      黄公望可算是董源、巨然的嫡长子,一脉相传下来,他的技法在元朝至元年间开始振兴。《写山水决》当中提及披麻皴、矾头皴、淡墨入手等各种技法。画法技巧当中足以代表南宗一派的书,大概就是黄子久(黄公望)的这本书。后世学习的人非常多,破墨长皴,于是乎就风靡天下了。
      刻画外形的专著,是从元代王绎的《写像秘诀》开始。书中从用笔层次的先后顺序,到赋彩上色的技法种类,有非常多的论述。后世即使有十分详尽介绍技法的书籍,没有一个不是出自这里。
      墨竹在元朝十分流行,专门画墨竹的名家和学习的人多不胜数。李息斋(李衎<kan>)写的《竹谱详录》,陈列出各种各样的画法技巧,秩然有序,图谱和文字特别能相互应征,这本著作经过周密布置、精审考证,不仅空前,就算是后来各家也进行了相关著作,也没有能和它相比的。柯久思著有《墨竹谱》,图文样式极其简单,方便了初学者,但里面解释文字较少,整个著作跟画稿差不多,并非专门为著作而著。
      讨论山水画技法的专著,到了明代才丰满富足起来。董其昌《画旨》、《画眼》、《画禅室随笔》等等一些书中,就不止数十条之多。唐志契的《绘事微言》,收集整理了古人的论述,也添加了自己的一些心得进去,就成了山水画技法的专著。另外还有陈眉公的《妮古录》,李竹嬾的《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周履婧的《画评会海》,顾青霞的《画引》,沈灏的《画麈》,汪砢玉的《珊瑚网》,也有很多对画法技巧的论述。说到重要性,就不得不提及詹东图的《玄览编》和龚半千(龚贤)的许多种山水画册。詹东图的著作,尽管是记录方面书籍,但具体详尽地介绍了绘画的方法和技巧,甚至仔细到了一树一石的先后用笔顺序,设色层次用笔顺序,这些都毫无保留的告诉了世人。龚贤的画谱,原本是墨迹版,由于当时印刷技术不昌盛,一幅画只能被一个人收藏在家中。可一旦印刷出来流传在世,这天下的人都会得到他的滋养。画一棵树必须从一笔开始,画一块石头必须从勾画轮廓开始,逐渐积累就成了篇章。学画的人遵循他们的画技步骤学习,就不会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下笔了。

      《八花图》卷(局部),元代,钱选作


      IP属地:广东3楼2019-08-28 13:04
      回复
        明代雕版印刷术到了精致的地步,因此出现了许多图谱作品。关于画梅花的书籍就有沈小霞的《梅谱》、刘世儒的《雪湖梅谱》,关于画竹的书籍就有高遁山的《竹谱》,而周履婧的《画评会海》竟然会有人物、梅、竹、兰、花鸟五中之多。其中高遁山的画谱最好,分段画图解释,从简入繁,深知教学方法与技巧。
        清代论述绘画的著作,以画法技巧一类为多,在画法技巧当中,又以山水画技法居多。笪江上(笪重光)用姘文对画法技巧进行了细微的诠释,布啸山(张文虎(1808~1885),字孟彪,号啸山)采用问答的方式,讲述了绘画技巧的精要。戴以恒(字用柏,钱塘(今杭州)人)则采用浅显易懂的修辞方式,把绘画技法写成了歌诀,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读懂,他们的文体都和其他家有所不同。唐静岩的《绘事微言》自己标注了目录,与前朝唐志契的《绘事微言》大致差不多。恽南田、戴醇士每次评价绘画的文字中,都会谈论到画画的方法。方兰坻、钱松壶、李乾斋、盛大士等各家的著作,跟随笔写作比较接近。但对于山、水、树石、时景、点缀多项来说,都有美好和艰难的地方,这些足够成为后人敬重的榜样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论述画法的书,但篇幅不是很长,也有因为记录前人的事迹,才论述到画法的,还有的是自己没有选择某个方向进行论述,而论述别人采集进画家传记当中的,片段论述多见于各类画学理论书籍当中,而且数量不少。
        麓台用干笔皴擦,在《雨窗漫笔》对一些画的评价里面,是不是会论述到。学者喜欢他的笔墨凝厚浓重,像金刚杵一样力透纸背,竟然都要模仿他的画法。在清代的山水画中,可谓是自成一派。不仅如此,麓台的弟子里面,大多擅长用墨技巧,因此就画论来说,就已经成了一个独立的系统。
        张庚《图画精意识》,记叙前代名家事迹最多,对于画中结构和位置,有时候论述到解刨构图的方法,还做了一段段一截截的划分。因此对于学画的人来说,比较容易领会。与一般的记录鉴赏类的书来说,是没法相比较的
        山水画谱从《芥子园画传》开始,才有了些规模。画谱的图例样式精美,门类广,足以和论述内容相称,实在是讲解画法方面的一款巨著。后来人例如费汉源、郑纪常等等的著作,都不及《芥子园画传》
        关于人物画法的书籍,沈熙远《芥舟学画编》卷四和郑纪常《梦幻居学画简明》卷二,都能自成篇幅。沈氏注重遵循宗派画法,不赞同放纵霸悍、没有宗派传承的画风,是学习了黄慎、杨芝等各家的画法而提出的观点。郑纪常将人物画分成工笔、意笔、逸笔三种,并附上了图例示范。但关于衣服纹理的画法,杜撰的地方很多,恐怕未必全部都能学习。
        刻画人物外形的著作,最重要的是蒋赤霄的《传神秘要》,丁鹤洲的《写真秘诀》和沈熙远的《芥舟学画编》卷三。蒋赤霄注重面部各尺寸比例,丁鹤洲具体介绍了鼻子、眼睛、嘴巴、眉毛各种不同的类别,沈熙远则是画法中不时掺杂了抽象的理论,这是三家的不同之处,也可看做是三家的特色
        梅花、竹子、兰花、菊花,清代都又相关的画谱。《青在堂梅谱》文字论述多是抄袭前人,若不是画谱图示范例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王寅《冶梅梅谱》论述方面还有一点自己的见解,但图例示范又十分恶劣甚至接近低俗。
        竹谱当中,蒋醉峰的《写竹简明法》最为切实。画成范例之后,再加上分解的步骤,相比高盾山的方法,又进了一步。汪之元《墨竹指》提到的画法有点新意,《青在堂竹谱》则是尽数记载了李息斋的文章。看那李景黄的《李似山竹谱》、杨士安的《瓶花书屋竹谱》、释竹禅的《画家三昧》,都没什么价值。李似山的著作太过简略,而且又是从石刻上面临摹的,臃肿不堪,杨士安则是全部学习蒋醉峰,释竹禅则是夸叹画竹的技巧作为心得,已经陷入了不正规的道路却丝毫不知。
        兰谱则以汪之元的《墨兰指》为佳。画菊却唯独《青在堂菊谱》一种。的确,历代花卉画家多是兼顾画菊,而专门的画菊名家,却是寥寥无几。严格来说,菊不如梅、竹、兰三者,能够独立成为绘画中专门的一科。四君子绘画当中,菊居于最后,而图谱中画菊的种类最少,也是有原由的。

        《八花图》卷(局部),元代,钱选作


        IP属地:广东4楼2019-08-28 13:05
        回复
          花鸟画法,清代有不少专门著作。说起著作种类,不外乎下列几种。以图谱为主,文字为辅,《芥子园三集》、张子祥的《课图稿》就是。文字和图谱都有,而并没有分个谁高谁低、谁重谁轻的,有郑纪常的《梦幻居画学简明》。仅有文字,没有图谱的,邹一桂的《小山画谱》、方兰坻的《山静居画论》、洪朴的《燕脂录》就是。若是谈论起此类画法的价值,却并不在于它所采用的范围之内,而在于它的内容是什么。邹小山专门讲述了各种花的类型、花瓣花蕊的奇偶、叶子的形状枝丫,而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笔法画出来,很少有说到。《画学简明》也有这些毛病,于是反倒不如芳兰坻夹杂论述了各宗派、记录前人事迹和洪朴只介绍恽氏一派画法的技巧,这些也能成为学画的人学习的地方。
          原作:王世襄 译:长风无稽


          IP属地:广东5楼2019-08-28 13:06
          回复
            整理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IP属地:广东6楼2019-08-28 13: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