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14日漏签0天
大中部吧 关注:5,548贴子:410,247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 76回复贴,共5页
  • ,跳到 页  
<<返回大中部吧
>0< 加载中...

备份个帖子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镇河妖塔
  • 武当道骨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在分子人类学发了个帖 介绍新近考古观点
结果吧务 道理讲不过 还偷偷摸摸删帖 删了4次本人的帖 本人一再帖就 把本人封禁了
其实本人基本没怎么玩贴吧了 只是讲个考古观点
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强势北上和西进东征
看到有人贴了个论文(部分) 转了几张图
论文是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考古》学术期刊 2019年7月
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王家塝墓地
看了下图上论文的结论 解开了一些疑惑
先上图






  • 镇河妖塔
  • 武当道骨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距今5000年前后,在庙底购类型、红山文化和凌家滩遗存的衰落引发的大范围文化动荡和整合中,发生了强劲的屈家岭文化北进河洛、西入关中的扩张。”
“王家塝墓地的发现和发掘,也为我们观察距今5000年前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强势北上和西进提供了新的基点。本次发掘墓葬中出土的直壁圈足杯在庙底沟类型末期到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期和良渚文化中均有发现,是屈家岭文化扩张的典型例证。”
@掌掴洋奴
这个结论基本告诉大家5000年前屈家岭文化北上西进取代了仰韶 大汶口 向东取代了 安徽凌家滩 浙江良渚文化。
‘文化动荡和整合’这一说法就是征服占领,墓葬就是身份族群的认同,墓葬文化的扩张其实就是族群的扩张。


2025-07-14 08:58:53
广告
  • 镇河妖塔
  • 武当道骨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掌掴洋奴 你常贴的图 跟现在新出的论文印证了


  • 镇河妖塔
  • 武当道骨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这贴是吧务小号,刷1996年老论文,是当年技术水平不够的时候的错误判断
-------------
大汶口文化的一支向西南迁移,最终与大溪文化融合,形成屈家岭文化。也就是说,屈家岭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南下的殖民产物。



  • 镇河妖塔
  • 武当道骨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本人指出其老论文的问题
---------
14楼的论文图 在贴吧看到无数回了 刚才搜了下 也是一大片
但注意 这是1996年的论文 已经老了
要看刚才本楼贴的 2019年的 7月份刚出的
----新的论点:屈家岭O3强势北上取代大汶口中期
谁有期刊数据网 发个全的pdf版本的 我这贴图是别人翻拍的 还只有几张
但是结论是明确的 而且是社科院考古所出的论文 基本应该是当下社科院的主流观点


  • 镇河妖塔
  • 武当道骨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详述
----------
1996年论文里面都是推测用的是诸如“暗示” “可能”是大汶口南下,
现在2019年论文社科院结论直接说了是屈家岭强势北上西进 还有东向
----明摆着是以前1996年论文先后次序搞错了 将大汶口硬套在屈家岭之上
现在考古发现屈家岭石家河遗址丰富年代久远 北上痕迹尤其是墓葬文化明显
“距今5000年前后,在庙底购类型、红山文化和凌家滩遗存的衰落引发的大范围文化动荡和整合中,发生了强劲的屈家岭文化北进河洛、西入关中的扩张。”
“王家塝墓地的发现和发掘,也为我们观察距今5000年前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强势北上和西进提供了新的基点。本次发掘墓葬中出土的直壁圈足杯在庙底沟类型末期到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期和良渚文化中均有发现,是屈家岭文化扩张的典型例证。”-
----庙底沟 红山文化 凌家滩 衰落被取代 仰韶 大汶口 良渚 被入侵取代
这明摆着就是屈家岭O3全面出击北上西进东征 奠定华夏基础


  • 镇河妖塔
  • 武当道骨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小号被驳
-------
拓扑维度: 屈家岭文化的分布区很小,只有大汶口文化分布区的10%,天下哪有小鱼吞吃鲸鱼的谬事?山背文化从江西北上征服了屈家岭文化,进军中原,迫使屈家岭文化缩回到湖北四川的小部分地区。。。
掌掴洋奴: 回复 拓扑维度 :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晚期遗迹被屈家岭晚期文化直接叠压,说明屈家岭文化取代了大汶口文化。
掌掴洋奴: 回复 拓扑维度 :山背文化被屈家岭文化发展出来的石家河文化征服


  • 镇河妖塔
  • 武当道骨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拿翻博物馆拍图 p几个字上去
且不说博物馆资料会没跟上考古学术动态
而且自己p几个字 博物馆会背书?能算到博物馆头上?
--------

此图里面的几个字明显的是p的
修图的自我发挥: “此图距今大约5000年红山文化消失,可能被大汶口文化的黄帝族征服”
按照此图里p的字的逻辑和现在社科院考古所的结论
应该写上:“此图距今大约5000年红山文化消失,同大汶口文化一样被北上的屈家岭文化的黄帝征服”
根据就是社科院考古所结论:
“距今5000年前后,在庙底购类型、红山文化和凌家滩遗存的衰落引发的大范围文化动荡和整合中,发生了强劲的屈家岭文化北进河洛、西入关中的扩张。”
-----------红山文化衰落被整合
“王家塝墓地的发现和发掘,也为我们观察距今5000年前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强势北上和西进提供了新的基点。本次发掘墓葬中出土的直壁圈足杯在庙底沟类型末期到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期和良渚文化中均有发现,是屈家岭文化扩张的典型例证。”
------------大汶口中期被取代


2025-07-14 08:52:53
广告
  • 镇河妖塔
  • 武当道骨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拓扑维度: 屈家岭文化的势力范围很小,只有大汶口文化分布区的10%,天下哪有小鱼吞吃鲸鱼的谬事?山背文化从江西北上征服了屈家岭文化,进军中原,迫使屈家岭文化缩回到湖北四川的小部分地区。。。
镇河妖塔: 回复 拓扑维度 :印第安人之前占整个北美那么大,而最后在强势的欧洲人打击下被swap赶入自留地了 也就2百多年 大小有时效性的----古代族群并吞可不是像现在跨省份迁移这样温情脉脉 ,丧葬文化就是族群认同, 丧葬文化的改变就是族群的改变 ,很直白很残酷。
掌掴洋奴: 没错,屈家岭文化在农业,纺织,陶器,建筑等诸多领域领先全国其他文化,向四方扩张很明显
镇河妖塔: 回复 掌掴洋奴 :这一切 郭静云教授的书都串起来了 华夏古国就在江汉平原上 从黄帝到夏禹 屈家岭到石家河 证据越来越多 越来越明显
镇河妖塔: 北上东征西战的屈家岭O3族群可能是传说中的黄帝族群 -----根据传说和当今社科院考古所的推测----当然可以等官方些的论文出来在来p图


  • 镇河妖塔
  • 武当道骨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认为屈家岭分布小还是局限在以前的老论文和老图,之前这些1996年的论文和老图有局限,现在再经过多年考察的数据和资料多了,2019年社科院考古所才能下结论:屈家岭文化强势北上西进兼并仰韶大汶口 还有替代凌家滩和良渚----就这社科院考古所的结论 ------影响是全国范围的一点都不小 大汶口中期被替代了,大汶口分布多大还有用吗?
印第安人占北美那么大,而最后在强势的欧洲人打击下被swap赶入自留地了----一样的道理 :古代族群并吞可不是像现在跨省份迁移这样温情脉脉 ,丧葬文化就是族群认同, 丧葬文化的改变就是族群的改变 ,很直白很残酷。


  • 镇河妖塔
  • 武当道骨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roomx 刚才搜到你的贴了 真厉害 跟论文的推论符合
O3-M117基因,汉族15%,缅族和壮族40%,这基因是从缅甸北部进入中国的,一路打到了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地盘,把N系红山人赶到了贝加尔湖,在赤峰和辽宁形成夏家店文化。
期间:
该部落在首先湖北建立屈家岭文化(前身是湖南彭头山文化),然后分出一支进入河南,形成河南龙山文化煤山类型和王湾类型,这是大禹这个部落。这是夏朝的祖先。
其实河南龙山文化跟山东龙山文化毫无关系,是因为当初还没挖到屈家岭和石家河,就把山东龙山误以为是首创者,这就跟以前错把河南渑池的仰韶错以为是仰韶文化首创者一样,实际是甘肃秦安大地湾最先建立仰韶文化,这是以前的考古学家掌握遗址不多,资料不够,就乱下结论,根本不知道黑陶的来源是湖北而不是山东,灰陶也是如此,湖北领先于山东。
河南龙山,山东龙山,都是湖北屈家岭的后代,就是O-M117.
不同的是,北上河南的是黄帝以及之后出生的大禹夏后氏,而东进皖北,苏北,再北上山东、河北、辽宁的是颛顼。它打败了山东的蚩尤。
颛顼控制的地盘介乎接近秦始皇。
黄帝和颛顼都是5400年前屈家岭炎帝的后代。
期待大佬更多发言 !


  • 镇河妖塔
  • 武当道骨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牙璋礼器起源石家河论文







  • 镇河妖塔
  • 武当道骨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郭静云 认为 石家河就是夏 盘龙城是早商
这里还有一篇 石家河玉器传承的论文 商的玉器就是传承与石家河 按照这个逻辑 石家河就是夏
郭静云、郭立新: 从石家河玉质礼器看殷商玉器渊源
2019-02-20 21:46
【编者按】殷周礼仪制度从何而来?中国文明的源头在哪里?人们围绕这些问题持续争论,本文指出这样一个事实:殷商玉礼器最重要的源头居然是长江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祖先崇拜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然后作为祖先崇拜重要象征器物之一的祖先牌位,竟然最早出现于石家河文化并经盘龙城文化传承和发展而来。这些线索,都为郭静云教授所主张的中国文明起源于长江中游说提供了“实锤”!
摘要
殷商玉器文化已非常发达,为了解其源流脉络,本文将其与石家河文化玉器进行对比观察,发现二者在玉器制造技术、纹饰与造型等方面均极为相似,如都用青铜工具加工,采用阳起减地或弯曲线条阴刻技法,都习见饕餮神目与夔纹、扉棱,造型常见龙、凤、虎、蚕或蝉、立鹰等;这些相似性说明二者系同出于一源,石家河文化应是殷商玉质礼器文化最重要和直接的源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着重于讨论原来被称为“柄形器”的玉器,实际上宜改称为“祖形器”,即后世所谓祖先牌位;这一文化传统亦肇始于石家河文化晚期,经商文明发展成为关键礼器,而后传至后世并续用至今。前述观察为理解夏商文化源头及时空关系提供了例证。
【关键词】石家河 殷商 玉器 祖形器
在对中国玉器时代(3500-2000BC)的研究中,经常将石家河玉器归入到包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和湖南广大地区的龙山玉器项下进入讨论。这样做虽然有助于指明这一类玉器在空间上广泛分布,[1]但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此一类玉器的来源。近年的发现表明,石家河才是此类玉器的真正源头;[2]相关研究也表明,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影响力非常大,其所隐含的精神与信仰要点,既保留于本土商文化之中,同时又往北、向西、向东传播。[3]譬如,西北掠夺族群遗址如陕西石峁中亦发现很多石家河文化玉器;[4]而在长江上游的文化之中,石家河文化玉器器型持续存在了很长时间,后来发展成为三星堆文化的标志物。[5]此外,亦有许多学者认为在山东日照所出土龙山时期玉圭的图案,也与石家河文化玉器密切相关并可能是后者的源头[6]。但是,从碳十四测年来看,该遗址时代晚于石家河文化,因此山东龙山所见器物可能是直接继承石家河文化的盘龙城文化的礼器,其源头诚如朱乃诚先生所言,来自石家河文化晚期。[7]
同样,殷商也有许多源自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其中大部分也先经过盘龙城文化的传承,而再见于殷周文化之中;其中,人面像、立鹰、祖形器、璋、戈等许多殷周时期遗址出土的精致玉器,其造型和刻纹之母题和艺术,皆明显可见到源自石家河、盘龙城的痕迹。本文首先从制玉技术、饕餮神目夔纹与扉棱以及器型等方面指出这一关联,然后通过对祖形器的考证这一具体的例子,复原从石家河玉器到殷商玉器的演变过程。本研究将为理解夏商文化源头及其时空关系提供线索和参考。
一、殷商玉器传承自后石家河文化的因素
1.技术的传承
石家河玉器制造技术远高于红山、凌家滩、良渚等其他玉器文化,器型很小、刻得很细,普遍采用阳起减地技法以及弯曲线条细阴刻技法,红山、凌家滩文化玉器所用的技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牟永抗先生认为当时人只能使用金属砣才能制造这种效果[8],细线条刻纹也不可能用绳砂磨出来,需要用金属钻;并且,这不可能是硬度不足的红铜器,而至少是与邓家湾发现的性质相同的青铜或比其更加成熟的合金材料。罗家柏岭玉器制作坊应该已采用小型的青铜工具[9],该地点曾经发现过五块铜片,可能是玉器作坊的工具残件。[10]这种玉器加工技术被后来的早商文明所继承,日后又被殷商传承。
2.饕餮神目夔纹与扉棱

图一 石家河至殷商时期玉器上的神目图案
石家河玉器造型有一些关键特征,后来普遍成为商文明玉器和青铜器造型的特点,如饕餮眼形强调眼瞳,外眼角上扬,内角弯一小钩。这种眼形最早见于石家河玉器上(图一:1-7),不仅影响后来之商文明中的饕餮神目造型(图一:10-12,图三:2,图四:6,图六:3),也影响到三星堆面像的神目形状[11]。
商文明礼器中,最关键的纹饰是夔纹[12],夔纹亦最早见于石家河玉器上。如最近在石家河城内谭家岭瓮棺出土的獠牙神人面像上,冠下用细线对称阴刻二组钩曲夔纹(图二:1);此类钩曲夔纹亦见于殷墟妇好墓所出玉器(图二:2,图三:2,图四:4-5),殷商青铜器上亦常见(图二:3)。

图二 石家河与殷商妇好墓出土礼器上的夔纹

图三 石家河与殷商妇好墓出土玉器上的扉棱
商文明玉质和青铜礼器上常见的扉棱(图三:2,图四:4-5),最早可见于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器上(图三:1,图四:3)。此外,后世所出玉器中,亦有不少被认为是石家河时代的遗物(图一:8-9)。


  • 镇河妖塔
  • 武当道骨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3.器型的传承

图四 石家河与殷商妇好墓出土玉龙造型的比较

图五 石家河与妇好墓出土玉凤造型的比较
殷商玉器中玦形龙和凤等鸟类造型、老虎、蚕或蝉、立鹰等器型亦源自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的玦形龙(图四:1-2)虽然不见有夔纹装饰,但都呈首尾相衔状,尾刺对着张开的嘴口,造型与殷周玦形龙神似(图四:4-6)。罗家柏岭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凤(图五:1),因其造型及风格与中原地区周代玉器相似,曾一度被误认为是西周的作品[13]。这种误认也反过来说明二者同出一源,石家河玉器才是后世殷周玉器的直接源头,殷墟妇好墓所出玉凤很可能就是石家河文化的遗物(图五:2)。

图六 石家河与妇好墓出土玉虎造型的比较


2025-07-14 08:46:53
广告
  • 镇河妖塔
  • 武当道骨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玉虎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代表性器物,常见有玉虎头(图一:1-4)或全身造型(图六:1),后者与殷墟妇好墓中所出玉虎造型非常相似(图六:2-4)。玉蝉(一般以“蝉”相称,但实际上应为“蚕”)亦多见于石家河文化(图七:1-3),此后在殷周玉器中常见,造型也非常相似(图七:4)。玉立鹰则始见于石家河文化(图八:1-2),在盘龙城文化大放光彩(图八:3-8),其后续见于殷周(图八:9-10);其造型均极相似,柄形,上雕鹰首钩喙,下出尖圆形榫头;盘龙城玉立鹰背上还常见线刻的神祖面(图八:4-5,7-8)[14]。玉立鹰与原本称为被称为“柄型器”者,意义上具有相关性,下文拟着重分析之 。

图七 石家河与妇好墓出土玉蚕或蝉造型的比较

图八 石家河至殷商太鹰造型图
二、祖形器传承的线索
以往所谓“柄形器”,实际上是石家河人、盘龙城人所用的祖先牌位(图九),这种代表长江中游文化精神信仰的器形亦见于其后的殷商文化。为具体说明这一文化传承与发展脉络,下面拟以祖形器为例,探讨其从石家河到盘龙城的变迁过程,并说明其这种变化所隐含的社会文化意义。

图九 1—5.石家河文化祖形器(肖家屋脊出土);6—8.盘龙城李家嘴出土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 76回复贴,共5页
  • ,跳到 页  
<<返回大中部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