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吧 关注:30,917贴子:554,541

回复:【广而告之】谈网络著名谣言之“郭嘉被三国演义吹起来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天再收尾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08-15 06:54
回复
    三国演义还吹郭嘉?几乎整部都是为某人服务的好吧,某些团体还真是神奇的很


    IP属地:河北18楼2019-08-15 09:50
    回复
      郭嘉议征刘备
      《三国志通俗演义》(曹操勒死董贵妃):操犹豫未决,忽见郭嘉自外而入。操问曰:“吾欲东征刘备,争奈有袁绍之忧,未敢动也。”嘉曰:“绍性宽多疑,迟慢未决,手下谋士,各相妒忌,何必忧乎。刘备目今新整军兵,众心未服,丞相引精兵一战而可定也。”操大喜曰:“此机正合吾意。”遂起大军二十万,东征刘备。
      《三国演义》(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正议间,郭嘉自外而入。操问曰:“吾欲东征刘备,奈有袁绍之忧,如何?”嘉曰:“绍性迟而多疑,某谋士各相妒忌,不足忧也。刘备新整军兵,众心未服,丞相引兵东征,一战可定矣。”操大喜曰:“正合吾意。”遂起二十万大军,分兵五路下徐州。
      ————————————
      《傅子》:太祖欲速征刘备,议者惧军出,袁绍击其后,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语在武纪。太祖疑,以问嘉。嘉劝太祖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太祖曰:“善。”遂东征备。
      《武帝纪》: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
      郭嘉料袁绍有谋而迟,并且刘备势力不稳,迅速出击可以击败刘备,果如郭嘉所言,此事两版演义内容皆出自史料。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9-08-15 18:54
      回复
        郭嘉谈曹操收关羽
        《三国志通俗演义》(玄德匹马奔冀州):操曰:“吾素爱关公人才武艺勇冠三军,吾欲得之以为己用。”郭嘉曰:“吾闻关公义气深厚,必不肯降。若使人说之,恐被其害。先以兵围之,若事危急,彼必降矣。”帐下一人出曰:“我与关公有一面旧交,某亲往下邳说之使降,若何?”众视之,乃张辽也。程昱曰:“文远虽与云长有旧,吾看此人非可以言词说也。某有一计,使此人进退无门,则用文远说之,关公自然归于丞相也。”
        《三国演义》(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操曰:“吾素爱云长武艺人材,欲得之以为己用,不若令人说之使降。”郭嘉曰:“云长义气深重,必不肯降。若使人说之,恐被其害。”帐下一人出曰:“某与关公有一面之交,愿往说之。众视之,乃张辽也。程昱曰:“文远虽与云长有旧,吾观此人,非可以言词说也。某有一计,使此人进退无路,然后用文远说之,彼必归丞相矣。”
        ————————————
        此事历史上无,为演义所虚构。
        这个事情可以说是郭嘉在演义中的一个智谋被程昱比下去的典型事例,我们看下两版演义中郭嘉对于曹操要收关羽这件事给出的应对策略。
        嘉靖本中,郭嘉:我听说关羽这个人很义气,直接派人劝说肯定是找死,直接大军包围他,一旦危急关羽肯定投降。
        毛本中,郭嘉:我听说关羽这个人很义气,直接派人劝说肯定是找死。
        实话实说,郭嘉这个意见跟没说一样,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号称为“三绝”中的“义绝”,也就是关羽是最讲义气,按小说的人设关羽是绝无可能因被包围城池紧迫就投降曹操的(详见关羽走麦城也没直接投降孙权)。所以嘉靖本中郭嘉所谓的先包围再迫降关羽的计策可谓失败。而在毛本中郭嘉的看法就是无法说服关羽,并且郭嘉也给不了任何能够招降关羽的办法,结果倒是程昱及时出来解围,出了妙计,最后又依靠关羽老友张辽才有了土山约三事降曹的故事。
        所以,显然在招降关羽这一回合,演义中郭嘉被程昱抽打得体无完肤,何谈《三国演义》吹郭嘉?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楼2019-08-15 19:05
        回复
          郭嘉料孙策必死于小人之手
          《三国志通俗演义》(孙策怒斩于神仙):策乃笑,又问曰:“操帐下谋士皆惧吾否?”来人曰:“惟有郭嘉不服主公。”策应声问曰:“嘉曾有何话说?”来人不敢言。策怒,欲杀之。来人只得从实告之曰:“郭嘉对曹丞相言,说孙策不足惧也: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安敢横行中原。说主公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倘有一刺客起,便为强b之鬼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三国演义》(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使者曰:“曹操甚惧主公;其帐下谋士,亦俱敬服;惟有郭嘉不服。”策曰:“郭嘉曾有何说?”使者不敢言。策怒,固问之。使者只得从实告曰:“郭嘉曾对曹操言:主公不足惧也。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
          《三国志郭嘉传》: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郭嘉料孙策必死这件事在历史上很有名,演义此内容完全取自史书,所以不必多言。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楼2019-08-15 19:08
          回复
            郭嘉料二袁内讧
            《三国志通俗演义》(袁谭袁尚争冀州):郭嘉进言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并,各有余党,击之则相救,缓之则争心生。不如收兵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候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
            《三国演义》(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郭嘉进曰:“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
            ——————————————————
            《三国志郭嘉传》: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这件事还依然是历史上有的,演义取材于史书。


            IP属地:北京22楼2019-08-15 19:11
            回复
              郭嘉说曹操以曹丕镇袁府
              《三国志通俗演义》(曹操引兵取壶关):操至绍府门下,问曰:“谁曾入此门去来?”末将对曰:“世子在内。”操急唤出,欲杀之。荀攸、郭嘉曰:“非世子,无以镇此府也。”操方免之
              ——————————————
              《魏略》:文帝入绍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
              《世语》: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揽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
              历史上曹丕入袁绍府邸纳甄后之事确有,然而没有郭嘉、荀攸什么事,这件事是嘉靖本给二人虚构的事迹,在毛本中被删减。此外,这件事与郭嘉本身的智谋无甚关系。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楼2019-08-15 19:17
              收起回复
                郭嘉说曹操攻二袁残部
                《三国志通俗演义》(曹操引兵取壶关):操又得王修,甚喜,问修曰:“今袁尚已投袁熙,当用何策取之?”修不答。操曰:“真乃忠臣也。”问郭嘉,嘉曰:“可使袁氏降将焦触、张南等自攻之,可以取也。”操用其言,随差焦触、张南、吕旷、吕翔、马延、张顗,各引本部兵,分三路进攻幽州。操兵缓行接应。袁尚知操兵到,前队皆是河北降兵,二人商议弃城,引兵星夜奔辽西而去投乌丸。
                《三国演义》(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问郭嘉,嘉曰:“可使袁氏降将焦触、张南等自攻之。”操用其言,随差焦触、张南、吕旷、吕翔、马延、张顗,各引本部兵,分三路进攻幽州、、、且说袁尚、袁熙知曹兵将至,料难迎敌,乃弃城引兵,星夜奔辽西,投乌桓去了。
                ————————————————————
                《武帝纪》:是月,袁熙大将焦触、张南等叛攻熙、尚,熙、尚奔三郡乌丸。
                《袁绍传》:十年正月,攻拔之,斩谭及图等。熙、尚为其将焦触、张南所攻,奔辽西乌丸。
                历史上二袁是被部下焦触、张南所赶跑的,而《三国演义》则把这件事说成是郭嘉所建议得了。终于,我们看到了第一条演义绝对给郭嘉一个人订制虚构的并且成功的计谋了
                然而就这条计策而言,其实也没什么太多技术含量。如果从演义的角度来看,不过就是郭嘉让袁氏部将和袁氏自相残杀罢了,也不能说是什么妙计。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19-08-15 20:25
                回复
                  郭嘉提议奇袭乌桓
                  《三国志通俗演义》(郭嘉遗计定辽东):郭嘉进曰:“诸公言者,错矣。公虽威震于天下,胡人恃其边远,必不设准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于番邦有恩,而尚兄弟犹存。今舍乌丸之资而往南征,尚兄弟因乌丸之助,招死主之臣,以生冒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矣。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操曰:“奉孝之言,真大议论!”遂率大小三军,车数千辆,出卢龙寨。但见黄沙漠漠,狂风暗起,山谷崎岖,操有回军之心,问于郭嘉。嘉此时不服水土,卧病于车上。操泣曰:“以吾欲平夷狄,使公远涉艰辛而染病耶?”嘉曰:“某感丞相大恩,虽死不能报万分之一。”操曰:“吾见北地崎岖,意欲回军,若何?”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而难以趋利;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虏可擒也。须得曾识径路者以引之。”操遂留郭嘉于易州养病,求乡导官以引路。
                  《三国演义》(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郭嘉曰:“诸公所言差矣:主公虽威震天下,沙漠之人,恃其边远,必不设备;乘其无备,卒然击之,必可破也。且袁绍与乌桓有恩,而尚与熙兄弟犹存,不可不除。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也。”操曰:“奉孝之言极是。”遂率大小三军,车数千辆,望前进发。但见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操有回军之心,问于郭嘉。嘉此时不服水土,卧病车中。操泣曰:“因我欲平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嘉曰:“某感丞相大恩,虽死不能报万一。”操曰:“吾见北地崎岖,意欲回军,若何?”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而难以趋利,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但须得识径路者为引导耳。”遂留郭嘉于易州养病,求乡导官以引路。
                  ——————————————
                  《三国志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三国志武帝纪》:将北征三郡乌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
                  这件事本人也实在懒得再多做分析了,因为历史上郭嘉提出“兵贵神速”奇袭乌桓基本上人尽皆知,演义里也不过是适当加了一些剧情来润滑而已。并且两版演义里面还明确提到了郭嘉声称【但须得识径路者为引导耳】,也就是说即便是正史中的历史史实,演义也基本上是按照郭嘉提出计策,田畴引路来描写的。并没有把郭嘉吹成是无所不能,一个人独占所有功劳。


                  IP属地:北京25楼2019-08-15 21:05
                  回复
                    如果说郭嘉的“遗计定辽东”是为演义所虚构的,就算作是吹捧郭嘉的话,我们先不说《三国演义》当中给某三字到底虚构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计谋,就来说说程昱、荀彧、荀攸的三条虚构并且大获全胜的计谋吧。
                    程昱的“十面埋伏”:
                    【人报袁绍聚四州之兵,得二三十万,前至仓亭下寨。操提兵前进,下寨已定。次日,两军相对,各布成阵势。操引诸将出阵,绍亦引三子一甥及文官武将出到阵前。、、、袁绍见子得胜,挥鞭一指,大队人马,拥将过来混战。大杀一场,各鸣金收军还寨。操与诸将商议破绍之策。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劝操退军于河上,伏兵十队,诱绍追至河上;我军无退路,必将死战,可胜绍矣。 操然其计。左右各分五队:左一队夏侯敦、二队张辽、三队李典、四队乐进、五队夏侯渊;右一队曹洪、二队张合、三队徐晃、四队于禁、五队高览。中军许褚为先锋。次日,十队先进,埋伏左右已定。至半夜,操令许褚引兵前进,伪作劫寨之势。袁绍五寨人马,一齐俱起。许褚回军便走。袁绍引军赶来,喊声不绝;比及天明,赶至河上,曹军无去路。操大呼曰:“前无去路,诸军何不死战?”众军回身奋力向前。许褚飞马当先,力斩十数将。袁军大乱。袁绍退军急回,背后曹军赶来。正行间,一声鼓响,左边夏侯渊、右边高览,两军冲出。袁绍聚三子一甥,死冲血路奔走。又行不到十里,左边乐进、右边于禁杀出,杀得袁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又行不到数里,左边李典、右边徐晃,两军截杀一阵。袁绍父子胆丧心惊,奔入旧寨,令三军造饭。方欲待食,左边张辽、右边张合,迳来冲寨。绍慌上马,前奔仓亭;人马困乏,欲待歇息,后面曹操大军赶来,袁绍舍命而走。正行之间,左边曹洪、右边夏侯敦,挡住去路。绍大呼曰:“若不决死战,必为所擒矣!”奋力冲突,得脱重围。袁熙、高G皆被箭伤。军马死亡殆尽。绍抱三子痛哭一场,不觉昏倒。众人急救,绍口吐鲜血不止,叹曰:“吾自历战数十场,不意今日狼狈至此!此天丧吾也!汝等各回本州,誓与曹贼一决雌雄!”】
                    评:官渡大败之后的河北之雄袁绍,仍然有实力聚拢二三十万大军与曹操在仓亭再度决战,并且在战初还曾获胜,让曹操不知如何是好。而程昱在此时献上了他最经典的“十面埋伏”之计,此计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场面宏大了,曹操当真是埋伏了十队人马,并且杀得袁绍【军马死亡殆尽】、【不绝昏倒、口吐鲜血】,还感叹自己打仗数十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狼狈,老天要亡我啊!
                    虽然说程昱的计策用嘴说的很简单,但是实施起来堪比hollywood特效大片,这条计策是完完全全虚构出来的,虽然仓亭之战历史上是确实有的,然而是如何记载的?
                    《三国志武帝纪》:夏四月,扬兵河上,击绍仓亭军,破之。
                    1、没有记载程昱在其中的任何实质性事迹
                    2、战争场面远没有那么宏大,甚至袁绍到底有没有亲临仓亭战场都很难讲
                    所以《三国演义》虚构出了袁绍二三十万大军,让程昱一条“十面埋伏”杀得屁股尿流,并且袁绍自此之后病情加重,再难东山再起,咱想请问一下,按照这个逻辑,罗贯中凭什么不是”程昱吹"?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7楼2019-08-16 07:15
                    回复
                      荀彧的“驱虎吞狼之计”:
                      【彧曰:“又有一计,名曰‘驱虎吞狼之计’。”操曰:“其计如何?”彧曰:“可暗令人往袁术处通问,报说刘备上密表,要略南郡。术闻之,必怒而攻备,公乃明诏刘备讨袁术。两边相并,吕布必生异心:此‘驱虎吞狼之计’也。”操大喜,先发人往袁术处;次假天子诏,发人往徐州。却说玄德在徐州,闻使命至,出郭迎接;开读诏书,却是要起兵讨袁术。玄德领命,送使者先回。糜竺曰:“此又是曹操之计。”玄德曰:“虽是计,王命不可违也。”、、、且云:玄德已往淮南,今夜可乘飞醉,引兵来袭徐州,不可错此机会。吕布见书,便请陈宫来议。宫曰:“小沛原非久居之地。今徐州既有可乘之隙,失此不取,悔之晚矣。”
                      评:当时刘备占据了徐州,实力也称得上是雄厚了,连袁术都忍不住说“今辄占据大郡,与诸侯同列”。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和刘备直接面对面交手,还会和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对敌,以及还有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天下第一的吕布。因此直接进攻显然不是最明智的上策。而荀彧献上的“驱虎吞狼”就非常巧妙的让刘备、吕布、袁术三家分崩离析。
                      荀彧明确说道“公乃明诏刘备讨袁术”,说明荀彧充分利用了曹操当时掌控了皇帝的优势,刘备不得不承认他虽然知道曹操想让他和袁术两败俱伤,但是“王命不可违也”。知道什么计策是最狠的吗,就是让你能看出来是计但是你还必须要上钩。知道什么战术是最阴的吗,就是利用了你的内心,代入到演义小说当中,就是利用了刘备忠汉的心理
                      历史上这件计策依然是完全被虚构出来的
                      《三国志先主传》:袁术来攻先主,先主拒之於盱眙、淮阴。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
                      1、袁术当时也算是直接主动出击,刘备相距,曹操必定当时还是站在袁绍立场上的,所以支持刘备反袁术很正常。
                      2、根本看不出来这里和荀彧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局势使然
                      所以《三国演义》既描绘了当时刘备、吕布、袁术三家并立的徐州、江淮间的复杂形势,然后又被荀彧一条“驱虎吞狼”之计轻松破解,以至于后面接连刘备和袁术开衅成为死敌,吕布偷袭徐州将刘备逼入曹操阵营,以及吕布和袁术不久后也闹崩。再请问一下,按照这个逻辑,罗贯中凭什么不是”荀彧吹"?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8楼2019-08-16 12:33
                      回复
                        荀攸的“调虎离山”之计:
                        荀攸献计曰:“今可扬言调拨人马,一路取酸枣,攻邺郡;一路取黎阳,断袁兵归路。袁绍闻之,必然惊惶,分兵拒我;我乘其兵动时击之,绍可破也。”操用其计,使大小三军,四远扬言。绍军闻此信,来寨中报说:“曹操分兵两路:一路取邺郡,一路取黎阳去也。”绍大惊,急遣袁尚分兵五万救邺郡,辛明分兵五万救黎阳,连夜起行。曹操探知袁绍兵动,便分大队军马,八路齐出,直冲绍营。袁军俱无斗志,四散奔走,遂大溃。袁绍披甲不迭,单衣幅巾上马;幼子袁谭后随。张辽、许褚、徐晃、于禁四员将,引军追赶袁绍。绍急渡河,尽弃图书车仗金帛,止引随行八百馀骑而去。操军追之不及,尽获遗下之物。所杀八万馀人,血流盈沟,溺水死者不计其数。】
                        评:在官渡之战进行到最后时刻的时候,虽然当时曹操已经听从了许攸之策,偷袭乌巢大破袁绍军,斩杀大将淳于琼等人。后来随着张郃、高览等人的投降,更加是人心惶惶。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袁绍军数量依然十分庞大,并且曹操难以对其造成致命的必杀一击,而荀攸的计策就是“调虎离山”,派军声张袭击黎阳、魏郡,断其归路,等袁绍军回援时,主力大举进攻彻底消灭袁绍在河南的总部。
                        果不其然,袁绍上当,立刻袁尚、辛明各率五万人回军救援,曹军八路冲击袁军大本营,致使袁绍军死伤八万以上,袁绍止和长子袁谭等人八百人逃得性命。历史上关于这件事记载为:
                        《三国志贾诩传》: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馀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
                        《献帝起居注》:辄勒兵马,与战官渡,乘圣朝之威,得斩绍大将淳于琼等八人首,遂大破溃。绍与子谭轻身迸走。凡斩首七万馀级,辎重财物巨亿
                        历史上也是曹操在乌巢之后,大军尽出导致袁军大溃的,最终斩首、坑杀共七万余多。等于是说《三国演义》将这个功劳直接奉送给了荀攸,变成了荀攸出计让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最终阶段的决定性胜利
                        请问一下,按照这个逻辑,罗贯中凭什么不是”荀攸吹"?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楼2019-08-16 12:47
                        回复
                          回归正题,说来说去,本人决不认为《三国演义》有吹捧过曹营的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人,应该说对于一个古典小说来看,将一些著名战役、事件中的内容浓缩成为一些谋士文官的“智慧”本身实属正常。
                          就好比说罗贯中也同样将古代两军数万人对决的阵势,多次简化为两方主将出马进行单挑,赢得一方瞬间就可以追杀对方,形成“兵败如山倒”的气势,这在现实世界中都是不存在的。
                          通过本人上述所有列举和分析的郭嘉事例当中可以发现,《三国演义》对于郭嘉的塑造整体还是依照于史书中的一些事件,郭嘉也算作是小说当中的一流谋士无疑。然而郭嘉也绝非书中的最顶级谋士,因为最顶级的谋士必然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这里都不用说你们也都能知道了。
                          “遗计定辽东”作为小说给郭嘉最大塑造的一个虚构计谋,其核心还是借用了《三国志》中郭嘉料二袁急则同心,缓则内讧的逻辑,并无特别创新之处。因此所谓 郭嘉是被《三国演义》吹捧起来的观点至此来看完全是不攻自破了。如果有人依然持有这种观点,那么请去对比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并从书中寻找具体的事迹来证明,而不是一拍屁股就琢磨出个奇谈怪论去开地图炮。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0楼2019-08-16 12:58
                          回复
                            最后的最后,本人知道一定会有人提到嘉靖本中对于郭嘉的那首赞诗:
                            虽然天数三分定,妙算神机亦可图。
                            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
                            这首诗也同“遗计定辽东”一样,是被嘉黑当做《三国演义》疯狂吹郭嘉的一个相当滞涨的论点,先不说小说当中的诗词本身就是小说家摘录得当时一些民间文人骚客的作品,与小说情节无关。其次就是作为一部小说,自然要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留给读者一些思考空间,而不是一锤定音下一个终极结论,即便是武勇能战三英的吕布,也有后来和张飞打得不分上下的时候,即便是智力近妖的某某某,也有渭水失于司马懿的时候。老虎还能打盹呢,凭什么就不能给人一定的畅想,那还叫小说吗?
                            再举一个演义赞诗的例子
                            【那许攸字子远,少时曾与曹操为友,此时却在袁绍处为谋士。当下搜得使者所赍曹操催粮书信,迳来见绍曰:“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曹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本初豪气盖中华,官渡相持枉叹嗟。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岂得属曹家
                            因为袁绍没有听从许攸兵分两路袭击许昌的计谋,导致许攸叛变投靠了曹操,于是乎有了一首赞诗,其中一句就是许攸的计谋如果被袁绍用了,山河岂能还属于曹操?
                            先不说许攸这个计谋本身如何,因为事实就是没有被用,既然没有被用就是存在一定的争议。然而演义依然给了许攸一个超高的评价,就是只要许攸计谋被用了,天下都很可能会被袁绍所取,这么一来是不是能说明许攸的计谋实力在曹操那一方的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人之上了?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演义里许攸智谋能比曹操那方所有人都强,这就说明了赞诗只能侧面体现了当时人对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感叹,或者说很多人认为这个不确定因素很可能大到会成为必然因素。所以才会特别留下一句咏史诗,仅仅代表个人对这个事件的看法,而无法代表小说本身的立场,也不能影响小说当中人物的事迹。仅此而已。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楼2019-08-16 13:18
                            收起回复
                              鲁迅先生有一句话说的好啊,显明的点出了吹的谁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9-08-16 13: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