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跃吧 关注:14贴子:1,274
  • 4回复贴,共1

【不讲道理,只谈思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马赛克ing: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停止思想了……    ——恩格斯
人类最不应放弃的权利是思考与批判  ——关娜
坐月子的时候不要老思考,以后容易老年痴呆~
                                  ——医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毛主席
你遇事过过脑子!!                ——俺妈
思考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       ——汉语大词典
你能够思考的唯一原因,完全是因为存在着从神经细胞突飞到神经细胞的神经冲动,任何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行动都取决于这些神经冲动。         ——生物学
老三回到家左思右想,终于决定建造一栋用砖石砌成的房子,因为这种房子非常坚固,不怕风吹雨打……  
              ——三只小猪
思考的时间和做题的时间分配应该是7:3   ——祁校长
马赛克完毕………………………………………………………………
思考的速度有多快?
思考的范围有多广?
思考的深度有多深?
不许联想!立即回答!
总之,我们不讲道理,只谈思考!


1楼2009-08-04 14:01回复
    童年
    如果一个人的童年不完整,那么他的一生都将追寻他的童年(周国平)     ——题记
    童年应是记忆最浅的,我们只记得支离破碎的几个镜头而已
    童年却是影响最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行为,思考,反映……
    从浅义心理学角度讲,每一个习惯的形成,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回路
    它潜藏在潜意识中,你感觉的不到,更发现不了
    但能看到它的表象——每当某种情况发生时,你都会下意识的这么做
    比如:你吃饭时喜欢先把好吃的部分吃掉,再艰难的对付不喜欢的部分
          吃蛋糕先吃掉可口的奶油……
    由此能看到,你的习惯是:先处理易处理的,最后处理艰难的部分
    那么进一步,由于这个习惯,它带来的效应真的会令你失望——工作学习中,你更愿意学习没有挑战性的部分,而对更高要求的部分敬而远之,这将限制你的发展与潜力,你的效率会比别人低……
    当然如果你恰恰相反,从小就喜欢先吃讨厌的食物,然后再慢慢享受心爱的部分,像我一样,那么恭喜你,这个习惯会使你收获颇丰~~
    把话题拉回来,例子是要说明这样一点:
    童年是初次形成回路的时候,它更深刻,更不易改变
    这种潜意识的作用往往延续一生长久
    这就是题记这句话的意思
    海灵格的心理学著作《谁在我家》中,系统地对家庭中父母长辈对孩子的影响做了分析
    分析后的结果很恐怖,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父母长辈性格和心理疾病的延续
    这说明什么?他认为,不存在什么自己的个性,它不是凭空的,而是家族的传承,这是否意味着你是这个家族中的一个傀儡呢?
    海灵格的学说引起心理学界的巨大争议,有人说它是无稽之谈,又有人说它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我并没有读过《谁在我家》,但用取中的方法,我认为,父母的性格及缺陷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且无可替代的,但是如果说因此每个人的性格是100%的传承,未免太绝对了
    但毕竟,海灵格为心理学的研究又打开了一条路,那就是童年时期家庭中长辈对孩子的影响
    解释清楚了一些基本问题后,终于可以开始我的长篇大论了~~
    这篇文章的主题并不是从理论角度来解析童年时期的心理形成
    而是从更温和更易懂的角度来谈谈我对童年的感受
    最近看了一部连续剧,有六六的小说改编,《王贵与安娜》
    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王贵是大学教师,安娜正好生育了第二个孩子
    家里开始忙不过来,于是两人决定将安安,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送到幼儿园
    面对陌生的环境,安安紧紧抓着爸爸的裤腿,躲在爸爸身后
    面对陌生的一切,眼中满是委屈
    老师一把把安安抱离王贵,示意王贵快走
    安安拼命挣扎着,踢着两条小腿,大哭着回头对爸爸说:“爸爸,你一定要来接我!”
    王贵说这是他一辈子都忘记不掉的哭声
    我能感受到浓浓的爱在这一刻蔓延开来……
    所有的孩子都和安安是一样的,他们在哭什么?害怕什么?
    在童年时期的心理中,爸爸妈妈和孩子这种关系,在孩子眼里是坚不可摧的铁三角关系
    那时的父母就是完完全全的上帝,是孩子的全部世界
    他们无法承受任何有抛弃和远离和迹象和征兆
    安安极度恐惧的就是爸爸妈妈抛弃她,离开她,把她放在陌生的环境里不再来接她
    在孩子眼中,这其实就意味着死亡,它与死亡具有同样的重量
    而相反,如果在早期童年时期,父母与孩子长期远离
    心理疾病的萌芽就将由此萌芽……
    孩子是最脆弱的,无辜的孩子不会怪罪父母,
    他们会认为一定是自己的原因爸爸妈妈才不要他
    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是不被期待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这种自我定位并不会无时无刻的表现出来
    孩子在短期之后适应了新环境,又将快乐的继续玩耍
    但这种自我定位将形成深深的回路,埋藏在潜意识中
    在某些情况下,跳出来作祟……
    在成人之后,他们比普通人自卑,自我评价低,敏感脆弱
    不会拒绝,希望以自己为他人的付出来取悦别人赢得别人的认可
    抑或争强好胜,爱比较,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轻微的倾向会给他们自身带来感伤与痛苦,但同时这样的人更懂得付出与努力,上进,更易获得动力,他们更易成功
    但严重的倾向将使他们认为自己本应被抛弃,被厌恶,没有自我价值
    带着这样情绪生活着的他们也许会辞掉前景优厚的工作,终结幸福的婚姻……
    在别人看来不可理喻,但其实是他们自己的潜意识发挥作用,认为自己本不配得到这些东西,于是自己下意识的终结掉,这是一个悲剧——童年时期烙下的悲剧
    由此可见我们童年的影响之大,之深了
    而接下来呢?如果带有比较严重的这种心理疾病的人生儿育女,有了孩子会怎样呢?
    答案是:悲剧重演……
    他会觉得孩子是唯一自己可以完全控制的角色,是完全属于自己,听从自己的角色
    于是心理上他认为孩子是唯一依附于自己,不在自己权威之上的人
    而这种倾向的人,会在与孩子的接触中,过分夸大自己的价值已满足自己受压抑的潜意识
    强加自己的思想,抑或威胁孩子接受自己的决定
    孩子会因此认为只有当自己按照父母的想法做事才会受到表扬与认可
    这样长期下来,孩子必定会降低自己的自我评价
    认为自己的存在价值在于取悦别人,同样敏感脆弱,极度在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
    不懂得拒绝……
    因此悲剧就这样一轮接一轮的上演——这就是海灵格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只能说,海灵格的思考很有价值
    例子不胜枚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例子
    这就是心理学的魅力,因为它就是你自己,就在你身体里
    不曾远离你
    童年时期与父母的三角关系构成了千变万化的人格心理特征
    第三者情节,严重嫉妒心理都源于童年时期与父母双方的爱的失衡
    而冷漠,道德缺失,拖延症源于童年爱的缺失与误导
    神经官能症一般是源于父母的责备与强加因果
    人格失调则是过于溺爱和关注,过于满足孩子的结果……
    当然,没有人每个回路都是最佳的
    但每个回路都发挥作用是无疑的
    在回路最初形成的童年时期,父母对孩子正确而充足的爱是最好的甘露
    这种温暖的看不见的却潜移默化的爱,是每个孩子一生悲喜的基调


    2楼2009-08-04 14:28
    回复
      天使爱美丽剧照


      3楼2009-08-04 14:47
      回复
        • 114.241.161.*
        真深……


        4楼2009-08-06 00:02
        回复
          • 118.202.225.*
          深刻地理解了!


          5楼2010-05-08 11: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