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鲸类保护联盟
上个月就听说长江江豚要迁地保护,除了去故道保护区,会有一些个体去海昌和长隆。看了报道(评论里)的具体细节还是倒吸一口凉气:
1.迁地一共19头,其中6头(4头去了海昌,2头去了长隆)去了海洋馆,也就是近1/3的“迁地保护”个体最终去了海洋馆。
2.如果海洋馆要繁殖,今后一定还会从野外获取个体来增加基因多样性;而长江江豚仅剩余1000余头,每一次有个体被野捕圈养,对野外的基因多样性都是巨大的掠夺。
3..圈养下出生的鲸豚几乎无法被放归,鲸豚的生存能力和文化代代相传;当父母也被野捕和长期被圈养,想要靠人类来教会鲸豚如何成为野外有存活能力的个体是不可能的。而当动物不被放归,这个繁殖就只是场馆在增加盈利的工具,而没有任何真正的保育上的价值。
4.鲸豚圈养产业已经有大半个世纪的历史了,迄今依然没有可以维持种群的圈养个体,所以野捕不会停止——野外种群和个体会不断被伤害;而圈养个体(包括在圈养下出生的个体)只要没有死亡,圈养给它们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造成的伤害就一直持续。
5.圈养下能得到的数据,包括这些妊娠数据,早就已经有记录了,没有任何新的产出。圈养下的妊娠数据和动物在野外的数据有很大偏差,这些数据很难被应用于对野外种群的研究——越自然,越没有侵入性获取的数据越能准确反应动物的自然状态。
6.已有的圈养鲸豚,没有哪个物种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优于野外同类。那至少说明,“有吃有喝很安全”也无法弥补圈养给动物造成的伤害—这些伤害甚至比“野外的捕食者、食物匮乏、极端天气、繁忙航运、废弃渔具…”还要严重。
7.圈养环境无法在任何纬度反映自然栖息地,无论在生物学、生态学还是行为上圈养鲸豚都备受压抑;圈养能向公众传达的只有各种误导信息,甚至让人们觉得鲸豚野捕和圈养是可以接受的,对动物实际面临的困难和栖息地问题脱敏。
我们支持长江江豚的栖息地保护和故道迁地保护,但是“迁地”去海洋馆繁殖无论对野外种群、圈养个体、公众教育都很难有实际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