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经六气概述
六经六气,就是我们讲十二经络的根据。十二经络就是由六经分为手足经而成,六经包括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经,和太阴、少阴、厥阴这三阴经,再分为手足即成十二经络。以后学《伤寒论》,就要涉及这六经六气的内容。现在学六经六气是为今后学习创造条件。所谓太阳,即阳之至大也;太阴,即阴之至大也;少阳,即一阳之初生,开始的意思;少阴,亦即阴之初生;阳明,即阳气到了极盛的地方,叫阳明;厥阴,即阴气到了极致的时候。这是名称的含义。六经六气就表示了阴阳变化的道理和理论。知道了六经六气的正常变化规律,我们就能知道疾病的传变和身体的盛衰,这些也是我们学习六经六气的原因。《伤寒论》就是讨论六经的传变规律、对人造成的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内经》云:“五行以为本,六气以为用。”我们讨论六经六气的目的,就是指导在治病的实践中怎么去运用。作为五行为体,联系到身体就是人的五脏,这是根本的内部的东西,木火金水土,对应肝心肺肾脾;如何解释生病,如何理解病理,就靠六气。人的五脏和六气有密切的关系,人就是靠六气正常运行,六气与六经密切相关,六经在人的身上,张仲景只是讲了足经(六经),《伤寒论》只讲了六经。我们刚才讲的十二经络是整个人的手足经,所以,所谓六经,应天地六气。因此,只讲足经就比较明确了。六经六气就是人身体气化的道理,知道了这个气化道理,就知道病的原委,也可以知道人的养生之道。这就是讲六经六气的原因。以上都是气化的原理,古人用了很多的心思把这意义表达出来,在《内经》上就归纳成这么几句话。
《伤寒论》讲来讲去,就是把六经的变化引述出来,《伤寒论》本来源于《内经》,《内经》的气化又从《易经》上来的,《易经》最初就是讲的太极,太极变阴阳,就是讲的气的变化。关于阴阳,在《内经》上写了厚厚的一本,都在讲阴阳和气的变化。《伤寒论》也是在讲气的变化,这是《内经》的理论在《伤寒论》里具体化了,变成六经辨证,一日太阳,二日阳明……这个以后我们具体再讲。我们说的路子是正的,从《易经》,到《内经》,到《伤寒论》,都是本着我们中国最根本的哲学思想来讨论的,从哲理上、人的身体上来讨论阴阳的变化,气的变化。
归纳气的变化规律,三个字:开、合、枢 。《内经》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太阳为开:太阳指膀胱,膀胱气化上行外达,充于皮毛,卫外,所以为开。阳明为合:阳明主受纳水谷,化为精汁,将精汁运行到五脏六腑,把糟粕输送到小肠,所以它也是在气化,这个气化是外行下达,所以称为合。少阳为枢:少阳就是三焦网膜。网膜和外面肌肉、腠理相通,在内就是气化的运行上下往来都靠三焦,所以叫枢。太阴为开:太阴就是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都是主运行的,一个运行气,一个运行食物。凡是气血的流通、津液的四达,都是肺经和脾经来主持,所以叫开。厥阴为合:足厥阴肝经主收藏,藏血,主藏下焦的阴气,就是血,血脉的潜存,使其精气不泄漏、血不泄;手厥阴心包经,主要藏上焦的阴气,使其阴血不至于燥火外着。所以为合。这两个厥阴都是把气和血管住,不使外溢,一个管上焦,一个管下焦。
少阴为枢:手少阴心经,下生脾土,我们说的火生土,指的是心火生脾土。脾和心两经都是起转枢作用。足少阴肾经,上面是肺金生水,下面是水生肝木,肾在中间,起到转枢作用。转枢什么呢?转枢肺气,将天然之气输到肾,转化为正气,输送到全身,即所谓的金生水,水生肝木,通过肝即木生火把气供给心。这就是所谓的心肾相交。少阴肾就起个转枢作用,把精气输送到肝,然后输送到心脏。
所以我们说的心肾相交就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这里讲的,另一个就是任督相交。我们常用的就是这里讲的,少阴肾的转枢作用而产生的心肾相交。了解了这两个相交的含义,连贯起来,那气的运行和与各经络的关系就联系起来了。开、合、枢是气化的三大关键, 人身气血的周流、津液的四达,均由于气化的开、合、枢的作用而成。这是经络学说里最重要的理论要点,也是我们辨证、施治的关键,我们治病就是在解决气的开、合、枢的问题,使气能够周流不息、**四达。我们学医,就要把这个气化的理论理解透,与经络的理论联系起来思考。也是我们学习郑卢医学必须要解决的。《内经》讲了这个,《伤寒论》也讲了这个,郑钦安的理论很多地方讲了这个,卢铸之的用法也是在讲这个道理,讲气化,讲开、合、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