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学社吧 关注:97贴子:465
  • 9回复贴,共1
《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说的是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即格物致知。如何格物以及格物目的又是什么?致知目的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回到道和术的层面。前者属于术的层面,后者属于道的层面。也就是说,格物是靠术来实现,致知则是探索和总结事物的规律,即求道。所以说格物于术,致知成道。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07-28 23:57回复
    道和术是不分开的,道是术的皈依,术是道的下达。在《老子》第一章中说到:“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在这里论述“道”和“名”,实则也是论“道”和“术”。“名”则务必有“实”,才能有“名”,“实”赖“术”的承载,所以言“道”和“名,即言“道”和“术”。二者同出而异名,为众妙之门。可见,老子也是认为“道”和“术”二者也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7-28 23:58
    回复
      2025-05-09 17:14:27
      广告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非常注重道和术的合一。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她首创养生治病要“知道”、“法阴阳”、“和术数”。“知道”是理的层面,“和术数”是术的层面。道术合一才能尽终天年而度百岁。也就是既要按照“道”的规律,又要实践“术”的方法。简单地说即医道和医术兼备。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07-28 23:58
      回复
        医道是为医的原则和方向,包括中医核心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医术就是养生保健和治疗的方法,包括砭、针、灸、药、按跷、导引、祝由等。可见在中医学的开始时期就注定了道和术是合二为一。因此,中医药发展,必须遵守道术合一的发展道路,才能有科学的未来。这被无数中医大家成才和布道、治病救人的事实所验证。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9-07-28 23:58
        回复
          中医史上金元四大家的集大成者朱丹溪为医治母亲的疾病自学《黄帝内经》,然后又修习理学,为治疗老师的疾病再次学医,理学的修炼功夫朱丹溪在学医的道路上起了促进作用。朱丹溪是中国传统文化道与术结合的典范,更是中医道术结合的典范。他在《格致余论》序言中写到:“《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学人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如嚼蜡。遂直以为古书不宜于今,厌而弃之,相率以为《局方》之学;间 有读者,又以济其方技,漫不之省。医道隐晦,职此之由。”、“又知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何以模仿?……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由是不能不致疑于《局方》也。《局方》流行,自宋迄今,罔间南北,翕然而成俗,岂无其故哉……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余论》。”这足见先生对道和术的重视。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9-07-28 23:59
          回复
            古之医者,皆立格物致知之志,穷医理,研医术。所以中医能传承几千年而久久为功。但细观当今中医学的发展,却是另一片场景。临床中许多中医大夫只注重是病用是药。对疾病产生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置之不理。这种医生治病就像盲人摸象一般,碰对了则能治好,反之则贻误病情。这是医学的悲哀,病家的灾害。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9-07-28 23:59
            回复
              《中国中医药报》曾登载一片文章《读经典,别让中医消失特色》,其中有段话我比较认同“目前,有些医生开方不见法度,废医存药。别说用经方了,真正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来开时方的也不多见了,会辨证开方的不多,而套症状开药的却多见”这是对“医道”丢失的担忧,时人多套症状开药,不去辨证论证。岂不是把根本给丢失了吗。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几千年前黄帝的疑惑“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虽然言养生,但实则关乎临床一切医事活动。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07-29 00:00
              回复
                医学关之健康、攸之性命,不能不谨慎。古有言,大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在宋代范仲淹更有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医与相可以同日而语。这可见,为医是多么神圣的责任,肩负与治国良相相当的责任。正如《景岳全书》中头几篇便是“医学传忠”。医学是要传给那些忠厚、善良有爱心有悟性之人。因为医者一生要救死扶伤,人的生命就掌握在医者手中,要真正学医一定要学医道,穷究医理。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9-07-29 00:00
                回复
                  2025-05-09 17:08:27
                  广告
                  如何通医道,究医理,则需格物于医事,探究医经先贤圣言,以求医道圣旨。所以我们最基本要做到的则是为医者则勿不能离开经典论医道,离开经典则离开医道,则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典为何能成为经典,必须是囊括了医学的精髓,才能万古流芳,传之后世。所以我们要在穷究经典的过程中,探寻医理。众观历代名医大家,无不对医学经典了如指掌,甚至有些被尊称为“中医活字典”。在通晓医经之理后,总结为医之方和法,付诸临床道生和疗疾的实践,验证医道的真理所在,从而精湛医术,实现道和术的统一,真正实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9-07-29 00:00
                  回复
                    格穷医事之理,以成大医之道。以道驭术,以术诠道,道术合一,犹人之抱元守一,术才可有精气神,道才可厚德载物,中医学才可以华英成秀,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9-07-29 00: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