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学社吧 关注:97贴子:465
  • 8回复贴,共1

中医为什么称为岐黄之术?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究其根源还是来自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医为什么称为岐黄之术?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究其根源还是来自于上古时代,君不见一本《黄帝内经》,乃是当今中医的始祖。纵使百般变化,其根源还是源于此。所以咱们有必要探寻上古时代的神医,了解本源。当然很多人想要看黄帝内经白话,思越建议看黄帝内经原文,翻译的往往会丢掉它的本意!至于某些拍的黄帝内经视频60集高清,这类的可以当入门。至于黄帝内经讲座,建议先看了原文再去听,否则容易先入为主!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07-24 23:29回复
    上古名医有一位叫做黄帝。黄帝是传说中远古年代华夏民族的共主。相传黄帝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名号轩辕氏,在姬水生长成人,所以又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树立国家,故又称有熊氏。轩辕一族可以御水便是这个道理!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7-24 23:29
    回复
      2025-05-09 18:41:34
      广告
      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黄帝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中最精彩的就是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了。传说他的创造许多东西,比如:养蚕、舟车、武器、引箭、文字、衣服、乐律、算术等,我国古文献也多有黄帝创造创造医药之记载。《帝王世纪》说:“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通鉴外记》亦说:“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上述医学作品所以冠以“黄帝”之名,反映了人们对其爱崇和敬慕之心境。依据我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我国各部落。建都在曲阜、新郑、涿鹿三地。他计算历法,教大众耕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合作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阴历。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07-24 23:29
      回复
        另外一位就是黄帝内经里面的第二位人物!上古名医-岐伯。岐伯是我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威望的医学家。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9-07-24 23:30
        回复
          接下来解释一下,我们平时经常称中医为“岐黄之术”,一些中医学者自称为“杏林中人”。岐黄之术又称岐黄医术,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岐伯被誉为中医学的鼻祖,而且其不但是皇帝的臣子,还被誉为皇帝的老师,所以后世将其名放于皇帝之前,有“岐黄”之称。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黄帝内经就是这两位先人的一问一答的形势写出来的,通过对岐伯与岐黄的研讨发现,其间充满了浓郁的我国传统文明气味,由此阐明中医药学与其母体文明的密切联系。岐伯是我国远古年代最出名的医师,关于他的原籍有不同的说法。一般以为,岐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而新近有材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如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岐伯从小善于考虑,有远大的志趣,喜爱调查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丈量日影,文武双全,才智过人。后见许多大众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师。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同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大都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后人为了留念他们所做的奉献,专门修建了岐伯庙。如《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据《辞海》说,北地,郡名,战国秦置。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9-07-24 23:30
          回复
            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作品约有8种。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2.《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3.《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4.《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以上诸书皆已失传,仅存书目,因而只能从书名知其与岐伯有关,内容首要是针灸,别的有按摩、藏象等。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9-07-24 23:30
            回复
              当今国人注重西医,中医是古人留给中国人的一个财富,中医治不了病这是荒谬,为什么西医还没有进入中国之前的千百年来。中国人生病是靠什么来治疗的?是我们的中医解决了病苦的折磨。如今我们不能否认西医的先进之处,可是中医是古人聪明智慧的结晶,我们中国人要言传下去。中医基础理论告诉我们: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 ,已病防变。学医的都知道疾病是有变化过程的。我觉得既然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我们也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医的科学之处 也不能忘记中医的精髓的博大精深,必进中医是经过历史的见证延续至今,我们不能闭关锁国,要放眼世间!我相信中医一定会走出国门,冲向世界。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07-24 23:31
              回复
                你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可以评论区回复。前10位,我会一一作答。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9-07-24 23:31
                回复
                  2025-05-09 18:35:34
                  广告
                  说中医讲中医用日本车做头像,咋想的?


                  9楼2019-10-24 1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