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离我而去已一年了。这一年是我生命中最痛苦、最难熬的一年,也是我对生命的意义想得最多的一年。
我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摆脱过的虚无感,在小波去世后救了我。在他走了以后,我只能这样想,才能苟活于世。
一位哲人说:“人必须完全自觉个人在这个无意义的世界中的不合理的存在,才能解脱。”我原以为我的后半生会是平静、幸福的。可是,上天并不如此安排,它夺走了我的小波, 夺走了我的幸福,夺走了我内心的平静。我又一次深刻感到生命的无意义、不合理。人从来到世上,一路挣扎、追求、修炼,然后就那么离开了。
这有什么意义呢?
小波的离世使我憎恶自己的肉身,憎恶我有形的生命。生命和生活本身是无意义的,这一点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小波从来不爱跟我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没有答案的,或者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已有,但是没有人愿意接受它。这一答案就是:毫无意义。既知答案如此,又要勉强自己生活下去,这是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要想活下去只有不去想这个问题。小波就是这样的,活着就兴致勃勃地活着,然后就死去,想也不想。
记得1997年2月,我在英国剑桥大学作访问学者,45岁的生日是我一个人独自过的。每到生日时,我总会想人生,想死亡,想生命的意义。这是我半生的积习。当时,我每天和小波通email。就在他出事前一两个月左右,我突然无缘无故地和他讨论起死的感觉。记得当时我写道:想到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好像是冷冰冰的,四野空寂无人的一种感觉。小波对此未置一辞。他对这个问题是完全回避的,然后就径直去经历了它。也许这是一个解决办法:活着时就把生活变成节日,死时就去死,不用多想什么。因为想也无用。明知想也无用就干脆不去想它。小波就是这样做的。
在生命意义的问题上,荣格和海德格尔有不同的看法。荣格认为,对于正常人来说,有什么必要追寻生命的价值或存在的意义呢?这样的问题只是对于精神分裂了的、异化了的人来说才会发生。而海德格尔却认为应当追问存在本身的意义,“人就是一种领会着存在的在者”。
从很年轻时起,虚无主义对我就一直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大到令我胆战心惊的程度,使我不敢轻易地想这些问题。我不敢长时间地看星空。看着看着,我就会想到,在这众多的星星中,地球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人在地球上走来走去,就像小蚂蚁在爬来爬去。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其中显得毫无价值。人们孜孜以求的一切实际上都是毫无意义的,或者说得更精确些:最终会变得毫无意义??吃饭对于饿的人有意义,睡觉对于困的人有意义,但对于死人来说,它们全无意义。每个人最终都会死,死就是无意义,生因此也无意义。人为什么要在世上匆匆忙忙地奔来跑去呢?有时我会很出世地想(好像在天上俯瞰大地):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奔忙些什么呢?我仿佛看到, 在这小小的地球之上,人海汹汹,日月匆匆,不知人们都在追求些什么。
有一段时间,我的情绪有周期性的起落,差不多每个月都会出现一次“生存意义”的危机。在情绪低落时,就会有万念俱灰的感觉。人怎能永远兴致勃勃呢?一个永远兴致勃勃的人一定是个傻瓜,因为他从没想过他为之忙禄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过:“我只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以主角菲利浦的口吻说:“人生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什么目的。一个人生出来还是没有出生,活着还是死去,都无关宏旨。生命似轻尘,死去亦徒然。”“万事万物犹如过眼烟云,都会逝去,它们留下了什么踪迹呢?世间一切,包括人类本身,就像河中的水滴,它们紧密相联, 组成了无名的水流,涌向大海。”他还这样写道:“我早已发现,当我最严肃的时候,人们却总要发笑。事实上,当我隔了一段时间重读我自己当初用我全部感情所写下的那些段落时,我自己竟也想笑我自己。这一定是因为真诚的感情本身就有着某种荒谬的东西,不过为什么这样,我也想不出道理来,莫非是因为人本来就只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行星上的短暂生命,因此对于永恒的头脑来说,一个人一生的痛苦和奋斗只不过是个笑话而已。”
我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摆脱过的虚无感,在小波去世后救了我。在他走了以后,我只能这样想,才能苟活于世。
一位哲人说:“人必须完全自觉个人在这个无意义的世界中的不合理的存在,才能解脱。”我原以为我的后半生会是平静、幸福的。可是,上天并不如此安排,它夺走了我的小波, 夺走了我的幸福,夺走了我内心的平静。我又一次深刻感到生命的无意义、不合理。人从来到世上,一路挣扎、追求、修炼,然后就那么离开了。
这有什么意义呢?
小波的离世使我憎恶自己的肉身,憎恶我有形的生命。生命和生活本身是无意义的,这一点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小波从来不爱跟我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没有答案的,或者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已有,但是没有人愿意接受它。这一答案就是:毫无意义。既知答案如此,又要勉强自己生活下去,这是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要想活下去只有不去想这个问题。小波就是这样的,活着就兴致勃勃地活着,然后就死去,想也不想。
记得1997年2月,我在英国剑桥大学作访问学者,45岁的生日是我一个人独自过的。每到生日时,我总会想人生,想死亡,想生命的意义。这是我半生的积习。当时,我每天和小波通email。就在他出事前一两个月左右,我突然无缘无故地和他讨论起死的感觉。记得当时我写道:想到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好像是冷冰冰的,四野空寂无人的一种感觉。小波对此未置一辞。他对这个问题是完全回避的,然后就径直去经历了它。也许这是一个解决办法:活着时就把生活变成节日,死时就去死,不用多想什么。因为想也无用。明知想也无用就干脆不去想它。小波就是这样做的。
在生命意义的问题上,荣格和海德格尔有不同的看法。荣格认为,对于正常人来说,有什么必要追寻生命的价值或存在的意义呢?这样的问题只是对于精神分裂了的、异化了的人来说才会发生。而海德格尔却认为应当追问存在本身的意义,“人就是一种领会着存在的在者”。
从很年轻时起,虚无主义对我就一直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大到令我胆战心惊的程度,使我不敢轻易地想这些问题。我不敢长时间地看星空。看着看着,我就会想到,在这众多的星星中,地球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人在地球上走来走去,就像小蚂蚁在爬来爬去。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其中显得毫无价值。人们孜孜以求的一切实际上都是毫无意义的,或者说得更精确些:最终会变得毫无意义??吃饭对于饿的人有意义,睡觉对于困的人有意义,但对于死人来说,它们全无意义。每个人最终都会死,死就是无意义,生因此也无意义。人为什么要在世上匆匆忙忙地奔来跑去呢?有时我会很出世地想(好像在天上俯瞰大地):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奔忙些什么呢?我仿佛看到, 在这小小的地球之上,人海汹汹,日月匆匆,不知人们都在追求些什么。
有一段时间,我的情绪有周期性的起落,差不多每个月都会出现一次“生存意义”的危机。在情绪低落时,就会有万念俱灰的感觉。人怎能永远兴致勃勃呢?一个永远兴致勃勃的人一定是个傻瓜,因为他从没想过他为之忙禄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过:“我只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以主角菲利浦的口吻说:“人生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什么目的。一个人生出来还是没有出生,活着还是死去,都无关宏旨。生命似轻尘,死去亦徒然。”“万事万物犹如过眼烟云,都会逝去,它们留下了什么踪迹呢?世间一切,包括人类本身,就像河中的水滴,它们紧密相联, 组成了无名的水流,涌向大海。”他还这样写道:“我早已发现,当我最严肃的时候,人们却总要发笑。事实上,当我隔了一段时间重读我自己当初用我全部感情所写下的那些段落时,我自己竟也想笑我自己。这一定是因为真诚的感情本身就有着某种荒谬的东西,不过为什么这样,我也想不出道理来,莫非是因为人本来就只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行星上的短暂生命,因此对于永恒的头脑来说,一个人一生的痛苦和奋斗只不过是个笑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