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相信过某些电视讲座“专家”的冰点论,后来也对同人小说里的一往情深抱有期待,后来仔细看了史料,才发现卫青刘彻相处的三十三年,是一场下了三十三年的君臣棋局,卫青用他的智慧把这局棋下成了和局。
首先,冰点论阴谋论很无聊,汉武帝如果真的忌惮卫青,绝对会明着来,武帝朝腹诽都能定罪,刘彻要是真的对卫青有疑虑估计直接搞死他了,对于卫青,他最基本的君主对臣子的信任还是有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刘彻的谜之自信让他觉得自己完全能掌控卫青。
其次,刘彻刻薄寡恩是显而易见的,卫青在刘彻的一众臣子中,算是特别的一个,而刘彻本人又是一个文艺青年(参见刘彻名作《秋风词》),这种特别也容易让卫青从刘彻那里得到的待遇区别于其他臣子,好的时候特别的好,比如封卫青为大将军,要知道韩信被宰了以后,大将军的官职就不再常设了,战时立战后免,刘彻为了给卫青加官居然把封存多年的大将军印刨了出来,后来那个群臣下大将军更是让人惊掉牙齿。但是如果到了不好的时候呢,可能就要面对特别糟糕的状况了(好在卫青没有让这种情况出现) 。卫青固然特别,但终究是跳脱不出君臣的界限,刘彻也没有那么深情, 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一直喜欢一个功高盖主的臣子,即便他有十足的把握能确认这个臣子的忠诚,后来卫青渐渐不再那么得刘彻恩宠也是正常情况。庙堂之路,从上升到顶峰,巅峰过后能归于平淡是最好的结局,这样一个结局是历朝历代多少功高盖主的功臣权臣求都求不来的。卫青漠北决战后确实没有霍去病风头胜了,刘彻也应该也有冷落他的趋势,一方面是喜新厌旧,另一方面,卫青地位和权力确实到顶了,刘彻没什么可以给他的了,刘彻不喜欢权力过大的臣子,仅仅是不喜欢,和什么平衡势力无关,(再说一遍,刘彻有事明着来,不玩阴的,何况卫霍明显是一伙的,真要玩平衡就不该用霍去病),小霍死后刘彻卫青就是平平淡淡的君臣两个,大司马大将军的工作每天正常干着,卫青对于刘彻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当时唯一的选择,毕竟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可靠又顺手,卫青并不是全无漏洞,他的下属犯过不少事,但是卫青足够精明,他的漏洞属于刘彻可接受的 ,所以卫青一直平平安安在高位上呆到死。在卫青死的时候,刘彻应该有那么一瞬间难过的时候,但也就难过那么一会儿吧,帝王心就是这么凉薄,元封五年下求贤诏的时候估计挺怀念卫青的,因为用别人帮他理政显然不可能像卫青那么顺手。
最后,再说一遍,历史没那么多阴谋,更不会有那么多一往情深。与其讨论刘彻对卫青抱有什么感情,不如讨论他们共同缔造的伟业有意义。
卫青是幸运的,从人奴之子到位极人臣,他生前死后得到的恩宠是汉武朝大臣里绝无仅有的,哪怕霍去病都没有享受过群臣参拜的礼遇。生前种种特殊优待,手握军政一体的大权。死后的顶级谥号,睡茂陵最大的陪葬墓。刘彻对他无疑是在乎的,哪怕是没留下什么记录的漠北决战后那段时间 ,卫青还是娶了大汉朝最尊贵的长公主,陪着刘彻到处去巡游,皇后太子担心子不类父,刘彻就专门找卫青言辞温和态度诚恳的解释。任安不愿意投奔霍去病坚持留在卫青身边,刘彻还赞赏任安。让一个生性凉薄的帝王,为他做到了这份上,还能怎么样,卫青还能要求什么,霍去病后起之秀,风头盖过他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他会去计较吗?何况霍去病明显是卫家的孩子,向着舅舅,向着太子表弟。后期刘彻给卫青的恩宠少了,两人之间变得淡漠了,但是打压什么的,似乎是没有,有的话司马迁肯定会记下来。卫青的影响力一直都在,甚至是在他死后多年,他的余威,或者是他给刘彻留下的那一点点情分,还是保住了他的二儿子三儿子 ,保全卫氏成为牵涉巫蛊之乱里唯一一个没有灭族的家族。
霍去病也是幸运的,他在最好的时候离去了,他要是多活几年,也一样要面对卫青后来的处境,却不一定有卫青那样的心态和智慧来应付这些。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元狩六年离世的是卫青 那么也许后世对卫青的评价会不会大不一样。
首先,冰点论阴谋论很无聊,汉武帝如果真的忌惮卫青,绝对会明着来,武帝朝腹诽都能定罪,刘彻要是真的对卫青有疑虑估计直接搞死他了,对于卫青,他最基本的君主对臣子的信任还是有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刘彻的谜之自信让他觉得自己完全能掌控卫青。
其次,刘彻刻薄寡恩是显而易见的,卫青在刘彻的一众臣子中,算是特别的一个,而刘彻本人又是一个文艺青年(参见刘彻名作《秋风词》),这种特别也容易让卫青从刘彻那里得到的待遇区别于其他臣子,好的时候特别的好,比如封卫青为大将军,要知道韩信被宰了以后,大将军的官职就不再常设了,战时立战后免,刘彻为了给卫青加官居然把封存多年的大将军印刨了出来,后来那个群臣下大将军更是让人惊掉牙齿。但是如果到了不好的时候呢,可能就要面对特别糟糕的状况了(好在卫青没有让这种情况出现) 。卫青固然特别,但终究是跳脱不出君臣的界限,刘彻也没有那么深情, 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一直喜欢一个功高盖主的臣子,即便他有十足的把握能确认这个臣子的忠诚,后来卫青渐渐不再那么得刘彻恩宠也是正常情况。庙堂之路,从上升到顶峰,巅峰过后能归于平淡是最好的结局,这样一个结局是历朝历代多少功高盖主的功臣权臣求都求不来的。卫青漠北决战后确实没有霍去病风头胜了,刘彻也应该也有冷落他的趋势,一方面是喜新厌旧,另一方面,卫青地位和权力确实到顶了,刘彻没什么可以给他的了,刘彻不喜欢权力过大的臣子,仅仅是不喜欢,和什么平衡势力无关,(再说一遍,刘彻有事明着来,不玩阴的,何况卫霍明显是一伙的,真要玩平衡就不该用霍去病),小霍死后刘彻卫青就是平平淡淡的君臣两个,大司马大将军的工作每天正常干着,卫青对于刘彻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当时唯一的选择,毕竟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可靠又顺手,卫青并不是全无漏洞,他的下属犯过不少事,但是卫青足够精明,他的漏洞属于刘彻可接受的 ,所以卫青一直平平安安在高位上呆到死。在卫青死的时候,刘彻应该有那么一瞬间难过的时候,但也就难过那么一会儿吧,帝王心就是这么凉薄,元封五年下求贤诏的时候估计挺怀念卫青的,因为用别人帮他理政显然不可能像卫青那么顺手。
最后,再说一遍,历史没那么多阴谋,更不会有那么多一往情深。与其讨论刘彻对卫青抱有什么感情,不如讨论他们共同缔造的伟业有意义。
卫青是幸运的,从人奴之子到位极人臣,他生前死后得到的恩宠是汉武朝大臣里绝无仅有的,哪怕霍去病都没有享受过群臣参拜的礼遇。生前种种特殊优待,手握军政一体的大权。死后的顶级谥号,睡茂陵最大的陪葬墓。刘彻对他无疑是在乎的,哪怕是没留下什么记录的漠北决战后那段时间 ,卫青还是娶了大汉朝最尊贵的长公主,陪着刘彻到处去巡游,皇后太子担心子不类父,刘彻就专门找卫青言辞温和态度诚恳的解释。任安不愿意投奔霍去病坚持留在卫青身边,刘彻还赞赏任安。让一个生性凉薄的帝王,为他做到了这份上,还能怎么样,卫青还能要求什么,霍去病后起之秀,风头盖过他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他会去计较吗?何况霍去病明显是卫家的孩子,向着舅舅,向着太子表弟。后期刘彻给卫青的恩宠少了,两人之间变得淡漠了,但是打压什么的,似乎是没有,有的话司马迁肯定会记下来。卫青的影响力一直都在,甚至是在他死后多年,他的余威,或者是他给刘彻留下的那一点点情分,还是保住了他的二儿子三儿子 ,保全卫氏成为牵涉巫蛊之乱里唯一一个没有灭族的家族。
霍去病也是幸运的,他在最好的时候离去了,他要是多活几年,也一样要面对卫青后来的处境,却不一定有卫青那样的心态和智慧来应付这些。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元狩六年离世的是卫青 那么也许后世对卫青的评价会不会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