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里评论的,说话的,绝大多数是非全在读或者毕业,或者大四的同学。我是在职人士,你们和我不一样,面临着今后的就业,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在等着你们。你们赌不起,也输不起。
背景
2016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文中提到“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早不早晚不晚,次年,国家就推出了非全这一新生事物。
“非全”政策官方解读(请大家逐字逐句领回教育部的意图)

我先定调:国家出台非全政策,包括政策解读,暗示了一个信息:非全主要是给在职人士和本科毕业就打算就业的同学准备的(缓解读研还是就业的矛盾,两者可以并存,工作可以慢慢找,书可以继续读)。换言之,既然非全给你读书期间工作的自由,就不可能和“全日制”平起平坐。
只不过新政策刚刚出来,很多同学拿着自己的青春和前途当赌注,实在不值得!看了你们的评论,我感到痛心,也感到一些同学的幼稚。
为何众多的招聘公告都要求“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职称评定的文件、任职公示中,要把“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单独写明呢?,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每一个人,“全日制”的重要性。存在不一定合理,但它存在了太久太久,你怎敢拿自己几年的青春和前途去试探,拿自己微弱的声音和社会已经长期形成的认知去碰撞呢?
再说一个事实:找工作的人,从来都是天然的弱势群体。有些同学想通过自己发声,呼吁政府或社会“非全与全日制同等待遇”,问题是你的一封信,一句呐喊,真的有用吗?所有找工作的人,都不可能长期为一个招聘的诉求去奔走呼吁。除非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群人。关键是报考“非全”时,很多招聘,很多职称评定就已经强调“全日制”,如此,何谈“不公平”?
再谈谈我认为非全的实际意义吧。
1、对于应届生来说:非全不是全日制研究生,这点一定要记住。国家设立非全的目的:读书与就业两条腿走路。现在年年都是最难就业季,考研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同学可以在大四签一个单位,然后读个非全日制研究生。如果大四没找工作,读研阶段,也可以在社会上慢慢找工作,这样一方面就缓解了毕业生大四找工作的压力,也给找工作留了充分的挑选空间。给你两三年时间挑工作,总能挑到满意的吧!其次,产学研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带回学校来和导师研究解决;利用学校的资源,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第三,毕业时既有三年的工作经验,又有双证加持,想必已经是在社会上十分吃香的人才了。只要学业工作其中一方面有成就,天地就已经非常宽广,如果科研工作两手都很硬,非全不比全日制研究生强吗?想想就知道。
2、对于在职人士来说:各取所需。学校惦记着我的学费,我惦记着拿到两证用来高升发财。Win Win。这点不多说了,和看此吧的同学关系不大。
我现在才知道,非全也分两类人:定向和非定向。非定向是转档案,毕业有三方有报到证,除了一个“非”字和在学校的待遇外,和全日制并无二致。另外一类就是定向了,也就是绝大多数有单位的人和部分选择不转档案的应届生。
非定向的学生,听说是可以按本科学历报考公职或国企。那么我想问了,假如考上了,学校放不放档案?是否要退学才肯放档案?政策没有明确。不过可以说明的是,都是拿前途做赌注。
再谈谈研究生学习本身。“非全”这一称号注定了,可以比全日制水。有些非全的同学,被导师耍的团团转,吆五喝六,放自己的事业,前途不顾,在学校里做无用功,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俗话说,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全日制的尚且在混日子,你积极个什么劲!如果真有志做研究,请转身考个全日制的。
背景
2016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文中提到“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早不早晚不晚,次年,国家就推出了非全这一新生事物。
“非全”政策官方解读(请大家逐字逐句领回教育部的意图)

我先定调:国家出台非全政策,包括政策解读,暗示了一个信息:非全主要是给在职人士和本科毕业就打算就业的同学准备的(缓解读研还是就业的矛盾,两者可以并存,工作可以慢慢找,书可以继续读)。换言之,既然非全给你读书期间工作的自由,就不可能和“全日制”平起平坐。
只不过新政策刚刚出来,很多同学拿着自己的青春和前途当赌注,实在不值得!看了你们的评论,我感到痛心,也感到一些同学的幼稚。
为何众多的招聘公告都要求“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职称评定的文件、任职公示中,要把“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单独写明呢?,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每一个人,“全日制”的重要性。存在不一定合理,但它存在了太久太久,你怎敢拿自己几年的青春和前途去试探,拿自己微弱的声音和社会已经长期形成的认知去碰撞呢?
再说一个事实:找工作的人,从来都是天然的弱势群体。有些同学想通过自己发声,呼吁政府或社会“非全与全日制同等待遇”,问题是你的一封信,一句呐喊,真的有用吗?所有找工作的人,都不可能长期为一个招聘的诉求去奔走呼吁。除非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群人。关键是报考“非全”时,很多招聘,很多职称评定就已经强调“全日制”,如此,何谈“不公平”?
再谈谈我认为非全的实际意义吧。
1、对于应届生来说:非全不是全日制研究生,这点一定要记住。国家设立非全的目的:读书与就业两条腿走路。现在年年都是最难就业季,考研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同学可以在大四签一个单位,然后读个非全日制研究生。如果大四没找工作,读研阶段,也可以在社会上慢慢找工作,这样一方面就缓解了毕业生大四找工作的压力,也给找工作留了充分的挑选空间。给你两三年时间挑工作,总能挑到满意的吧!其次,产学研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带回学校来和导师研究解决;利用学校的资源,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第三,毕业时既有三年的工作经验,又有双证加持,想必已经是在社会上十分吃香的人才了。只要学业工作其中一方面有成就,天地就已经非常宽广,如果科研工作两手都很硬,非全不比全日制研究生强吗?想想就知道。
2、对于在职人士来说:各取所需。学校惦记着我的学费,我惦记着拿到两证用来高升发财。Win Win。这点不多说了,和看此吧的同学关系不大。
我现在才知道,非全也分两类人:定向和非定向。非定向是转档案,毕业有三方有报到证,除了一个“非”字和在学校的待遇外,和全日制并无二致。另外一类就是定向了,也就是绝大多数有单位的人和部分选择不转档案的应届生。
非定向的学生,听说是可以按本科学历报考公职或国企。那么我想问了,假如考上了,学校放不放档案?是否要退学才肯放档案?政策没有明确。不过可以说明的是,都是拿前途做赌注。
再谈谈研究生学习本身。“非全”这一称号注定了,可以比全日制水。有些非全的同学,被导师耍的团团转,吆五喝六,放自己的事业,前途不顾,在学校里做无用功,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俗话说,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全日制的尚且在混日子,你积极个什么劲!如果真有志做研究,请转身考个全日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