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军是我一辈子的自豪”
赵克祥 口述
我今年91岁了,托党和人民政府的福,身板还算硬朗。70多年前,我由一个苦丫头有幸成为一名为劳苦大众而战的红军战士,艰难困苦,血火考验;戎马倥偬,征战数省。现在只要提起这个话题,红军和西路军里的那些情景恍若昨日,如走马灯般在脑海里盘旋不停,总是令人激动不已;想起我那些牺牲了的兄弟姐妹,我的眼泪怎么都擦不干;多少个夜晚,我都因梦见当时腥风血雨的场面而在高喊冲杀中惊醒。几十年来,我给儿孙们不知讲了多少遍这些事,多少次给他们唱起“当兵就要当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当年唱过的歌曲。
苦难童年
出岐山县城沿关中公路环线东行不久,一坐雄伟的孔头沟大桥横跨深壑之上,周围景色秀丽,风光引人入胜。我的家就坐落在大桥东侧的蒲村镇赵家台村(原孔头村)宋家组,这是我的第二个家了。我的祖籍在四川,1920年12月我出生在四川巴中县(现为巴中市)赵家湾村一个十分贫穷的农家里。幼年本应被人呵护,在无忧无虑中生活,而在哪个年代,苦难与我时时相伴,阿爸和阿妈在贫病交加中过早的离开了我和姐姐。家里没有大人支撑,光景实在凄凉,我们以弱小之躯仅靠打柴和帮人干活维持生计。后来姐姐为了糊口出门嫁了人,剩下我一个人孤单的生活着。好在叔父赵应军和舅家的人常常照应我,众乡亲也不时接济,才能勉强打发着难捱的时光,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穿着到处开花的补丁衫。和生活在苦难中的无数女孩子一样,在学龄期还说上学呢,就是当时我连个名字都没有,由于排行小被称为幺女子。就是在这样的煎熬中长到了10余岁。
参加红军
大约在1932年前后,常年很少在家的叔父赵应军回到家乡,通过暗中串联在贫苦农民中组织农会和农民赤卫队,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到当年冬,我们这里开始公开闹“红”,巴中、南江、通江等县到处都是红军。后来我才知道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进入了川北,与当地地下武装会合,在巴中一带建立了一块苏维埃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巴中是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我的叔父赵应军这时也成了地方苏维埃主席,我的堂兄赵克明及表兄罗益先,也都先后担任了赤卫队队长等职务。
1933年上半年,巴中真正成了穷苦人和红军的天下,到处都是红军的宣传队在宣传,村里的青年人当红军的很多。叔父看到我无依无靠,又比较机灵,便叫我去赤卫队和红军中给跑跑腿作点事,就这样慢慢留在了红军部队中,不久剪去了长辫子,穿上了红军服。我没有名字,红军中有文化的同志得知我们堂兄弟中都以克字排名,便给我起名赵克祥。那年我刚刚13岁,大字不识一个,在部队中听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穷人要过好日子,就要扛枪当红军,红军打仗为穷人……”的宣传,感到这些说的都很对我的心思,我有一种找到了自己新家的感觉,我时常哼唱着学会的“当兵就要当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歌曲,做起事来也常常有使不完的劲。
起初我主要为各区赤卫队和红军部队之间传递情报。后来在红军的一个宣传队,说是宣传队,其实什么都干:部队行军,就在各个路口搞宣传;部队扎营,便到驻地筹粮食、买药品、购蔬菜;有时还到连队帮战士洗衣服,反正有什么杂活就干什么。部队里无论年长年少、男战士还是女战士互相之间都很关心,虽然每天干这干那很紧张,但心里很高兴。
当时出外采买东西时给我的主要任务是带钱,战友们说我是小女孩子,碰到特殊情况好应付,但有一次也遇到了危急的情况。那次我带了20块银圆,与另外3人去江油县城买菜购东西,费了一番工夫买好所需的东西后,分头带上便往回赶。江油当时是属于拉锯战的地区,我们几人出城走了没多远,一伙国民党的民团士兵不知从那里冒了出来,在我们后面飞快追来,眼看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危急中随行的2名男战士让我们先撤,他们持枪返身还击断后,阻击敌人掩护撤退,这时子弹在我们周围乱飞,我与另一个女战士拼尽力气向部队方向飞奔,好在周围地形有利,我们才得以安全返回,但采买的物品全部丢失了,为此我遗憾了好多天。
1933年冬到1934年,国民党军队常来围攻苏区,红军与国民党部队在巴中苏维埃区域展开了拉锯战,红军部队今天撤走,过几天又打回来,慢慢的向西越打离家越远了。经过这一时期近10个月的苦战,红四方面军最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川陕根据地的六路围剿。记得庙儿湾战斗,仗打的很激烈,伤员很多,我奉命由宣传队去前线参加伤员救护。看着负伤的红军战士,我的眼泪无声的掉着,尽自己的所能跑前跑后的忙碌。在前线转移下来的一批伤员中,有一位急需在医院救治,我立即与另一名女兵抬着这位伤员,不停歇的赶了几十里路,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时,累得我吐起了血,只得在医院接受治疗,康复后由于医院人手紧张就让我留在了医院。
一个时期部队转战到了川北藏族地区,因我会说一些简单的藏语,常去老乡家为医院买粮买菜。这里是土匪民团出没无常的地区,出外采买人员一般都佩带枪支。有一次,让我负责带了7个人去土人家买粮,走村串户买好后返回医院时,途中遭遇土匪来抢,我们边还击边撤退。土匪人数众多地形熟悉,很快围了上来甩也甩不掉,激战中,一位女战士当场牺牲,一位负伤,我们眼看有被包围的危险,幸好有红军部队听到枪声赶来,击溃了土匪,我们才返回了驻地。
赵克祥 口述
我今年91岁了,托党和人民政府的福,身板还算硬朗。70多年前,我由一个苦丫头有幸成为一名为劳苦大众而战的红军战士,艰难困苦,血火考验;戎马倥偬,征战数省。现在只要提起这个话题,红军和西路军里的那些情景恍若昨日,如走马灯般在脑海里盘旋不停,总是令人激动不已;想起我那些牺牲了的兄弟姐妹,我的眼泪怎么都擦不干;多少个夜晚,我都因梦见当时腥风血雨的场面而在高喊冲杀中惊醒。几十年来,我给儿孙们不知讲了多少遍这些事,多少次给他们唱起“当兵就要当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当年唱过的歌曲。
苦难童年
出岐山县城沿关中公路环线东行不久,一坐雄伟的孔头沟大桥横跨深壑之上,周围景色秀丽,风光引人入胜。我的家就坐落在大桥东侧的蒲村镇赵家台村(原孔头村)宋家组,这是我的第二个家了。我的祖籍在四川,1920年12月我出生在四川巴中县(现为巴中市)赵家湾村一个十分贫穷的农家里。幼年本应被人呵护,在无忧无虑中生活,而在哪个年代,苦难与我时时相伴,阿爸和阿妈在贫病交加中过早的离开了我和姐姐。家里没有大人支撑,光景实在凄凉,我们以弱小之躯仅靠打柴和帮人干活维持生计。后来姐姐为了糊口出门嫁了人,剩下我一个人孤单的生活着。好在叔父赵应军和舅家的人常常照应我,众乡亲也不时接济,才能勉强打发着难捱的时光,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穿着到处开花的补丁衫。和生活在苦难中的无数女孩子一样,在学龄期还说上学呢,就是当时我连个名字都没有,由于排行小被称为幺女子。就是在这样的煎熬中长到了10余岁。
参加红军
大约在1932年前后,常年很少在家的叔父赵应军回到家乡,通过暗中串联在贫苦农民中组织农会和农民赤卫队,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到当年冬,我们这里开始公开闹“红”,巴中、南江、通江等县到处都是红军。后来我才知道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进入了川北,与当地地下武装会合,在巴中一带建立了一块苏维埃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巴中是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我的叔父赵应军这时也成了地方苏维埃主席,我的堂兄赵克明及表兄罗益先,也都先后担任了赤卫队队长等职务。
1933年上半年,巴中真正成了穷苦人和红军的天下,到处都是红军的宣传队在宣传,村里的青年人当红军的很多。叔父看到我无依无靠,又比较机灵,便叫我去赤卫队和红军中给跑跑腿作点事,就这样慢慢留在了红军部队中,不久剪去了长辫子,穿上了红军服。我没有名字,红军中有文化的同志得知我们堂兄弟中都以克字排名,便给我起名赵克祥。那年我刚刚13岁,大字不识一个,在部队中听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穷人要过好日子,就要扛枪当红军,红军打仗为穷人……”的宣传,感到这些说的都很对我的心思,我有一种找到了自己新家的感觉,我时常哼唱着学会的“当兵就要当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歌曲,做起事来也常常有使不完的劲。
起初我主要为各区赤卫队和红军部队之间传递情报。后来在红军的一个宣传队,说是宣传队,其实什么都干:部队行军,就在各个路口搞宣传;部队扎营,便到驻地筹粮食、买药品、购蔬菜;有时还到连队帮战士洗衣服,反正有什么杂活就干什么。部队里无论年长年少、男战士还是女战士互相之间都很关心,虽然每天干这干那很紧张,但心里很高兴。
当时出外采买东西时给我的主要任务是带钱,战友们说我是小女孩子,碰到特殊情况好应付,但有一次也遇到了危急的情况。那次我带了20块银圆,与另外3人去江油县城买菜购东西,费了一番工夫买好所需的东西后,分头带上便往回赶。江油当时是属于拉锯战的地区,我们几人出城走了没多远,一伙国民党的民团士兵不知从那里冒了出来,在我们后面飞快追来,眼看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危急中随行的2名男战士让我们先撤,他们持枪返身还击断后,阻击敌人掩护撤退,这时子弹在我们周围乱飞,我与另一个女战士拼尽力气向部队方向飞奔,好在周围地形有利,我们才得以安全返回,但采买的物品全部丢失了,为此我遗憾了好多天。
1933年冬到1934年,国民党军队常来围攻苏区,红军与国民党部队在巴中苏维埃区域展开了拉锯战,红军部队今天撤走,过几天又打回来,慢慢的向西越打离家越远了。经过这一时期近10个月的苦战,红四方面军最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川陕根据地的六路围剿。记得庙儿湾战斗,仗打的很激烈,伤员很多,我奉命由宣传队去前线参加伤员救护。看着负伤的红军战士,我的眼泪无声的掉着,尽自己的所能跑前跑后的忙碌。在前线转移下来的一批伤员中,有一位急需在医院救治,我立即与另一名女兵抬着这位伤员,不停歇的赶了几十里路,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时,累得我吐起了血,只得在医院接受治疗,康复后由于医院人手紧张就让我留在了医院。
一个时期部队转战到了川北藏族地区,因我会说一些简单的藏语,常去老乡家为医院买粮买菜。这里是土匪民团出没无常的地区,出外采买人员一般都佩带枪支。有一次,让我负责带了7个人去土人家买粮,走村串户买好后返回医院时,途中遭遇土匪来抢,我们边还击边撤退。土匪人数众多地形熟悉,很快围了上来甩也甩不掉,激战中,一位女战士当场牺牲,一位负伤,我们眼看有被包围的危险,幸好有红军部队听到枪声赶来,击溃了土匪,我们才返回了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