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1:义理之学到了明中后期变成心学具有革命性。随着明朝灭亡,心学造就志大才疏之弊被检讨,加上满清的限制,朱学中的小学特质复兴,新学问而日益注脚化。这个传统我感觉一直延续至今:明末心学被乾嘉学派推翻——>五四新思潮中整理国故延续旧学——>90年代保守主义思潮推翻80年代自由化思潮。
心学崛起,个人感觉不乏这个原因,就是明清中央一级考试第一名400多人里贫寒出身比重大增到了一半以上。贫寒出身,寒窗数十载,更靠的是玩转宋学四书五经,甚至浓缩到四书,这个路线来自宋神宗,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科举改革,说【昔者(唐至北宋熙宁变法前)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求道就是追求义理,先不说谁难,求道只需要认准某个类型的经书,杂学至少要诸子兼通。比起宋-元以来让经术定于一遵的科举,之前那种需要杂学的科举更利于有一定出身的士子。贫寒意味着家学渊源匮乏,科举考什么学什么,一般不考就不学,从这个角度看,一味求道对贫寒学子更方便,杂学对有家学渊源的人更有利。打个比方,像今天的高考,限定考教科书的内容对贫寒学子更方便,如果考人的创造力、综合素质,乃至对社会上某一方面专业事务的基础,那显然对家庭环境支持的人更有利,耳濡目染的比较多,要是家长有意识的去培养,那竞争力更强。一个明白人的老师肯定清楚,不要说什么专业上的童子功,很多学生对初心一无所知,入组织只是为了图取个人名利,同学间把爱国当成愚笨的象征,对党政机关的主要印象是警察………这种现象大量出现在普通贫寒学子身上。那又怎么样?八股化更有利于社会公平~!!这种情况下不要你综合素质,记诵能力很重要,我相信宋濂的情况不普遍:【余幼年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借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盖浙西多豪族,更多的是欧阳修这种【予少家汉东(投靠湖北随州的叔父),汉东鄙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靠桐城派作家吃饭的刘声木自称:【家本窶人,并无书手,只字均须自记。】有些有天分的儿童依靠周边读书的豪族遍观群书,却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大量这种豪族,群聚效应主要在华东特别是东南地区。故知欧九何以被同时代人嘲笑不读书,盖有先天缺陷。科举扩招、题库框定,人们上位往往靠死读书,代人论说,或许公知会批判应试僵化什么的,可是为了社会公平,这些代价肯定要付出。北宋初赵普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欧九学陋为文,王安石不认可,说诸君这是不读书;张居正认可,说大抵古今名臣能成大功业者,只是一个实心为学,虽半部论语,而其用无穷。不必记问之博,实心为政,只谨守法度,而其利无穷。云云。心学能在这个时代崛起,它肯定顺应了这个阶层流动性增强的时代。心学从儒学中的问学篇目论语孟子及禅宗这种市井宗教汲取营养,更讲究悟性,对经术造诣要求不高。所以在明朝他一度是革命的。
心学崛起,个人感觉不乏这个原因,就是明清中央一级考试第一名400多人里贫寒出身比重大增到了一半以上。贫寒出身,寒窗数十载,更靠的是玩转宋学四书五经,甚至浓缩到四书,这个路线来自宋神宗,苏东坡有感于当时的科举改革,说【昔者(唐至北宋熙宁变法前)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求道就是追求义理,先不说谁难,求道只需要认准某个类型的经书,杂学至少要诸子兼通。比起宋-元以来让经术定于一遵的科举,之前那种需要杂学的科举更利于有一定出身的士子。贫寒意味着家学渊源匮乏,科举考什么学什么,一般不考就不学,从这个角度看,一味求道对贫寒学子更方便,杂学对有家学渊源的人更有利。打个比方,像今天的高考,限定考教科书的内容对贫寒学子更方便,如果考人的创造力、综合素质,乃至对社会上某一方面专业事务的基础,那显然对家庭环境支持的人更有利,耳濡目染的比较多,要是家长有意识的去培养,那竞争力更强。一个明白人的老师肯定清楚,不要说什么专业上的童子功,很多学生对初心一无所知,入组织只是为了图取个人名利,同学间把爱国当成愚笨的象征,对党政机关的主要印象是警察………这种现象大量出现在普通贫寒学子身上。那又怎么样?八股化更有利于社会公平~!!这种情况下不要你综合素质,记诵能力很重要,我相信宋濂的情况不普遍:【余幼年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借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盖浙西多豪族,更多的是欧阳修这种【予少家汉东(投靠湖北随州的叔父),汉东鄙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靠桐城派作家吃饭的刘声木自称:【家本窶人,并无书手,只字均须自记。】有些有天分的儿童依靠周边读书的豪族遍观群书,却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大量这种豪族,群聚效应主要在华东特别是东南地区。故知欧九何以被同时代人嘲笑不读书,盖有先天缺陷。科举扩招、题库框定,人们上位往往靠死读书,代人论说,或许公知会批判应试僵化什么的,可是为了社会公平,这些代价肯定要付出。北宋初赵普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欧九学陋为文,王安石不认可,说诸君这是不读书;张居正认可,说大抵古今名臣能成大功业者,只是一个实心为学,虽半部论语,而其用无穷。不必记问之博,实心为政,只谨守法度,而其利无穷。云云。心学能在这个时代崛起,它肯定顺应了这个阶层流动性增强的时代。心学从儒学中的问学篇目论语孟子及禅宗这种市井宗教汲取营养,更讲究悟性,对经术造诣要求不高。所以在明朝他一度是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