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吧 关注:83,266贴子:2,053,849

【科幻观察】流浪地球2.0-兼谈中国科幻的寻乡之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献祭度娘,书评文章,学术话题,求吧务手下留情。


IP属地:四川1楼2019-07-11 01:18回复
    我参加了科幻世界杂志社于今年2月份组织的《流浪地球》评论比赛,最后虽然拿奖,文章却一直没有发表,所以贴在这里的还算首发。
    晚了点,但所谓评论,写出来就是给人看的。


    IP属地:四川2楼2019-07-11 01:24
    回复
      2025-07-23 20:20: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评“流浪地球2.0”——兼谈中国科幻的寻乡之旅
      “春节档”是中国最重要的电影档期,2019档期更是有史以来竞争最激烈的一届:同期上映14部贺岁大片,这其中,影片《流浪地球》以极短的时间脱颖而出,打破多项影史纪录,从容取得口碑票房双丰收,连一向持重的央视都赶第一时间出面为“小破球”点赞。
      笔者在为影片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禁不住想要问:为什么偏偏是《流浪地球》?原作小说发表于十九年前,为什么直到今天化身电影之后才迸发热度?
      本文将抛开一般性讨论,以心理史学为基础,从票房、口碑、核心内涵三个角度切入问题。
      1. 票房成绩:绝不是偶然。
      第一次提笔写科幻小说的时候,做梦都不会想到,我有一天要用科幻之外的东西去吸引读者,而那些东西是从那些以前看都懒得看的通俗小说中学来的。
      ——刘慈欣《混沌中的科幻》
      如果说《流浪地球》原作小说是1.0版本,那么电影版《流浪地球》从很多角度都可算得上原作的升级加强版——2.0版。
      首先是文字——影音变化:强烈的视觉冲击往往是科幻影片在票房大战中致胜的绝技,作为一部主打末日体验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0”果断创造了中国影史空前的视效奇迹。
      其次,制片方大刀阔斧地改编原作,极大地缩短了剧情上的时间跨度,一口气向电影语言靠近——如将小说中末世人类情感的淡漠和家庭的奇诡舍弃,替换上现实中感情澎湃激烈的普通人,而这些普通人又不是随意出场的,其组合搭配是经过了好莱坞电影公式精心计算的,为的是让角色和剧情更加贴近当今观众的心理预期。
      相比二十年前创造“流浪地球1.0”的个人作者刘慈欣,“流浪地球2.0”的作者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主创团队。团队中人才济济,改编手法专业,主创们有意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建立影片与现实世界的种种联系之上:故意把货车的控制器做成地球的样子、对交通口号等现实元素进行套用、有意使影片中的时空(春节)与现实(春节)同步,同时将原作中的概念“寻乡”替换为更应景的“回家”。
      以上种种变革表明电影主创方的目标非常明确,他们迫切想要追随并讨好大多数观众;其中真正深刻的事情是:新一代科幻人登上舞台,他们拥有不容忽视的、努力将科幻作品主流化、商业化的决绝决心。
      综上所述,电影《流浪地球》在票房上取得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一个大概率结果。
      可能有人会问:一样是贺岁档,一样的“魔改”,且一样是由刘慈欣的小说改编而来,为何喜剧电影《疯狂外星人》的表现大不相同?
      这个问题或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提出:科幻电影要不要沿袭科幻的核心内涵?


      IP属地:四川3楼2019-07-11 01:24
      回复
        2. 口碑效应:这是一个大众心理问题,要从大多数观众的心中寻找答案。
        目前国内科幻影视也只是处于一个调整阶段,时代的需求摆在那里,在不远的将来,井喷必将到来。
        ——刘慈欣《2013年,转化中的科幻文学》
        喜剧片过去一直是“春节档”影片的主力军,其中的缘由不难想象——春节是一个让人在心理上倾向于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是讲究“合家欢”三个字的。
        《流浪地球》上映后,一些影评人不加思索地称这是一部“以回家、救赎和父子情为主题的电影,其成功的关键是导演巧妙而机智地运用‘合家欢’元素击中了观众内心中最柔软的神经。”
        另有一些影评人轻率地下结论道:“电影《流浪地球》之所以意义重大就在于它是中国首部重工业科幻大片。”
        上述结论个人以为不可取。
        首先,今年春节上映的14部电影中大部分都是 “合家欢”, 《流浪地球》恰好是其中最不“欢”的一部——影片中大段的悲情和离别让许多观众为之神伤、洒泪影院。
        其次,在明星阵容、资金支持、宣传造势、大牌导演、大牌编剧等诸多方面,《流浪地球》并没有独占优势,甚至相较其他贺岁电影要差一些。
        再者,电影《流浪地球》确实意义重大,但“中国首部重工业科幻大片”不过是一句官样空话。坦诚地说,对一般观众来说,电影主只有好看和不好看的分别,我不认为除少数科幻爱好者和影史研究者之外会有多少人在乎所谓‘首部’的意义。
        可以说,电影《流浪地球》的超强口碑、上映前后引起的各方重视、以及中国科幻人从中获得的自信和鼓舞——与电影对小说的大幅改编无直接关系;相反,正是由于主创团队保留了原作小说的精神内核才使得影片最终没有落俗:小说版《流浪地球》是一篇硬核科幻小说,而改编后的“流浪地球2.0”也不单纯是一部娱乐电影,它继承了中国科幻的核心内涵并因此引起观者的深层次心理共鸣、极大地满足了他们潜意识中的某个愿望,所以电影《流浪地球》的好看被观众以口碑相传。
        有鉴于此,关于问题“科幻电影要不要沿袭科幻的核心内涵?”答案是:要,而且光有沿袭是不够的,一部成功的、市场化的科幻作品有必要在精神内涵方面呼应受众的心声,且制作方有义务设计修正科幻的表面形式,使之与当代主流价值观、与全民族的精神思想相和谐。
        而在这两个方面,刘慈欣和《流浪地球》都做到了。


        IP属地:四川4楼2019-07-11 01:24
        回复
          3. 刘慈欣的寻乡故事:《流浪地球》原作与电影的精神核心是相似和统一的,而这种精神,是一种主流的、共通的精神。
          科幻的定义时时在变,但每变一次就离科学更远一步,我伤心而无奈地看着这种变化。
          ——刘慈欣《混沌中的科幻》
          1999年,刘慈欣前往成都参加《科幻世界》杂志社举办的笔会,大半夜的他硬是凭自己摸到四川科协招待所的所在,在招待所的服务台前他偶遇一对少男少女,对方“俊美到仿佛是神话中走出来的人物”,他由此断定对方是来开会的科幻作家,等后来误会解开了,他为俊美的少男少女不是科幻作者感到失望,却又在回忆里将他们记作天使——科幻的化身。
          我为什么突然插入这样一段往事呢?
          因为它来自一篇名为《寻找家园之旅》的文章,文章中刘慈欣细致地回顾了他创作《流浪地球》时的种种心绪。有了这段往事和文章中的大量证据,我们就找到了小说诞生的时空背景,以及刘慈欣要借《流浪地球》表达的深层次精神内涵。
          这些往事中最令人感到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参加笔会时,作为新人的刘慈欣已经写了21年科幻小说,却从没有发表过,他不知道自己写的科幻小说能投往哪里、以及能不能发表。
          那一定是孤独的21年,而当他终于发现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时,而当他终于“找到组织”却还没有亲眼看到对方之时——那一刻他的心绪不难想象:充满渴望、期待与想象。
          渴望找到组织,期待美好的相逢,继而借想象力在内心中极大地美化对方——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为了这次笔会,刘慈欣特地带上了早就写好的《鲸歌》、《微观尽头》、 《时间移民》,小说《流浪地球》是他专门为这次笔会写的:这一次,他将过往一个人写作的经历、对这次笔会的美好向往,以及一个成年人现实的思考、担忧、怀疑全部注入科幻作品之中,为小说平添许多人文元素。
          而这些新增添的元素,其内涵恰巧契合一个世纪以来国人的普遍心理和主流价值观。没错,我没有用错词:恰巧。
          在《混沌中的科幻》一文中,刘慈欣曾引用科幻作家杨平的话说:“小说(流浪地球)流露出作者强烈的‘回乡情结’”。
          说完上面一句话刘慈欣又紧接着承认道:“这一真相是我自己都没看到的”,事实上,这个作者本人都认可了的“回乡情结”现在看来并不准确:一则是当时刘还没有计划离开太行山,何谈“回”乡?二则结合小说里地球面临的危机和作者这一时期与之相似的心境,我认为小说中的出发地地球轨道与目的地比邻星都含有一定的象征意思在里面,并非全部实指地理位置,“回乡”不如用“寻乡”,其中的“寻”除了寻求还有抉择的意思。
          更进一步,小说和电影的主题都可以用一句俗话概括:“忍受孤独、改变甚至牺牲自我、期望明天会更好”——简称之为“刘慈欣的寻乡之旅”,或更简单的“期望”二字。结论可由刘慈欣撰写的《流浪地球》小说发表十周年纪念文章《寻找家园之旅》证明,《寻找家园之旅》与《流浪地球》小说本体曾一起刊登在2009年8月发行的《科幻世界.30周年特别纪念增刊》上。
          似乎这就是全部真相了吧?可我之前预留了一个悬念“恰巧”——在对事物的动机与原理的诠释过程中出现“恰巧”说明论证距离真实还有段距离。
          此时若来个趁热打铁回顾一下刘慈欣的“金字塔说”,大家就能更深入认识刘慈欣这个人,以及他的真实身份——以及,我为什么会说:刘慈欣对科幻文学的认识,以及他在一部二十年前的小说中对今日中国人的心理和价值观之精准把握和预测源于一个美丽的巧合。
          我们可以玩一个模仿游戏,用游戏的方法更更更深一步探索《流浪地球》创作背后的真相——把这场中国科幻的寻乡之旅继续下去。
          游戏:把“乡”字套给科幻,“地球”就是“刘慈欣”,“流浪”代表(科幻人的)状态,这个“寻”字就是一个“该怎么写?”的问题。
          把诸元素联接排序:
          《流浪地球》——刘慈欣的寻乡之旅;
          刘慈欣的寻乡之旅——当下的科幻该怎么写?
          由此可以推导出:
          《流浪地球》——中国科幻该怎么写?
          换言之:《流浪地球》是当年刘慈欣写给中国科幻的一封情信,信时隔二十年被幻迷拍成了科幻电影,而且这部电影十分应景地提出今日大众非常关心的、一个有关“期望”的问题:
          “明年会更好?”
          “明年会更好!”
          电影作出如是回答,在场观众于是心满意足。


          IP属地:四川5楼2019-07-11 01:25
          回复
            4. 美丽的巧合:刘慈欣是科幻作家,是科幻金字塔基石的一部分。
            一座金字塔,最令人向往的是那高高的塔尖,但如果把塔尖切下来放到地上,它只是沙漠中一块不起眼的锥形石头……只有在宏大的塔身之上才能显示出它的神圣……我们向往着那座云中的金字塔,但现在要做的,还是齐心协力,在中国的大地上放好第一块沉重的基石。——刘慈欣《筑起我们的金字塔》
            刘慈欣的科幻创作经历是特别的、孤独的,从1978年到1999年间的21年里,他没有成功发表过科幻作品,而到了给《科幻世界》杂志投稿的第一年,又因为太过坚持作品的技术内核致使作品受众很狭窄,编辑部这边没有接;他找来杂志,开始研究《科幻世界》杂志的风格和读者构成,终于发现自己偏爱的科幻形式对年轻的读者缺乏吸引力,他反思:
            “我不想这么变化,但终于明白,就算我像之前那样执着于自己喜欢的科幻,最后也无法对那种科幻做出任何贡献。”
            他接着承认:“我完全错误地估计了中国科幻读者的价值取向,他们想看的不是我全心热爱的那种科幻。”
            刘慈欣个人的困惑,其实也是整个中国科幻界所面临的困惑与艰难抉择;即中国科幻应该坚持向内走保持科幻的纯洁性、服务核心粉丝——抑或向外走出去以扩大科幻受众群体的规模、去创造科幻的多样性繁荣?
            刘慈欣向往金字塔塔尖,但他知道金字塔塔尖只有摆在宏大的塔身之上才会显得神圣。
            他理智地总结道:海外科幻拥有庞大的学院派评论和研究体系做后盾,可以凭此保证那些不为普通读者所理解的“优秀技术核心型科幻”存继下去。我们没有这些,所以我们只能依靠最广大的读者群体来留存经典。
            唯有广大的读者!
            从上述思考出发,《流浪地球》成为刘慈欣科幻创作生涯的一道分水岭:小说依然是由技术内核拼成,但对人物角色的描绘大幅增加,作品在内涵上开始变得丰富。
            小说中,无论是叛军认为太阳没有问题想要回头,还是政府坚持前往新的家园,其精神不在于谁是正确的,而是双方都坚持自己的方案是更好的,且双方都不惜牺牲以博取更好的未来。
            电影版 《流浪地球》巧妙地继承了这一内涵,吴京饰演的父亲刘培强在影片的最后独自驾驶空间站冲向地球发动机尾焰,用生命演绎了“忍受孤独—牺牲自我—明天会更好”的精神,化身儿子和地球存继的期望之星。
            这种刘氏作品中秉持的坚毅的、混合着自我牺牲的、对明天满怀期望的精神,后来被一些评论者片面地称之为“技术乐观主义”,一直泛滥到今天。
            这种对电影和原作的误读,一方面是因为影评人不够专业——要么是不了解中国科幻的历史,要么是误读了刘慈欣这个人。
            刘慈欣或许不是一名合格的科幻作家。
            放弃自己最偏爱的方向,转去迎合市场、去迎合大多数人——按文学的语境这种行为不是人格独立的作家应有的表现,但是刘慈欣显然没有那样看待自己,他多次宣称自己只是一名科幻爱好者。
            在中国,一名科幻爱好者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当然是中国科幻的崛起!


            IP属地:四川6楼2019-07-11 01:25
            回复
              而把这句话中用做修饰的“科幻”二字去掉,那么这句话就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梦想与期望。
              从《三体》在美国拿奖开始“作家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小说提升到了世界水平”成为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句话,这种说法本身是浮夸的,但是用来形容刘慈欣作为一名科幻爱好者的品行却是合适的。
              认真地思考中国科幻的未来的那个夜晚,青城山笔会上,刘慈欣曾彻夜与其他参会作者探讨科幻的理想,当中他反思自己过去的科幻理想是“混乱和漫不经心的”,这促使他思考科幻艺术存继的问题,而非像过去、像大多数人那样专注于作品本身和个人的成就与喜好。
              赶赴成都之前,刘慈欣已经在为未来的科幻道路感到纠结,而在这万般纠结之中他的潜意识促成他把这段寻道经历写进科幻小说中,而那部科幻小说就是《流浪地球》。
              再往后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
              刘慈欣放弃了自己最喜爱的纯技术内核型科幻,转去投身创作对中国科幻事业真正有益的作品。
              放弃成为光华夺目的塔尖,甘愿做一块朴实的塔基。在中国,拥有这样觉悟的科幻编辑、译者很多,但是在小说作者的群体中这样的人却很少。
              更值得一提的是,刘慈欣当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会在二十年后带给他怎样巨大的荣耀和利益。
              所以我才说——刘慈欣当初的个人寻乡之作如今成为今日中国人的“流浪地球2.0”仅仅源于一个美丽的巧合。
              “忍受孤独、牺牲自我、期望明天会更好”的无畏精神一直支持着《科幻世界》、支持着中国科幻人一路披荆斩棘,这是刘慈欣的科幻精神,也是亿万中国人的精神。
              所以我才说——但凡读懂了刘慈欣,你就会读懂中国科幻。


              IP属地:四川7楼2019-07-11 01:25
              回复
                从三体来看,大刘并没有放弃对科幻的科学内涵的追求,《地球往事》几乎里的每一项科学技术,和幻想技术几乎都有现实的理论和技术作为支撑。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7-11 07:04
                回复
                  2025-07-23 20:14: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个人认为,科幻的一大魅力在于,他是基于科学的幻想,科幻小说里没有动辄蹂躏物理法则,无视引力的怪力乱神,有得只有普通人类利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奇迹,属于人类的奇迹——有的幻想技术——比如太空电梯——虽然像超人一样,并不存在于现实中,但是它却比那些如神明一般的超级英雄更加的真实和触手可及。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7-11 07:09
                  回复
                    其实不只是大刘,《科幻世界》有一段时间刊登的文章大多是套了个科幻壳子的通俗小说,那种带着技术内核的硬科幻小说几乎绝迹,这是一种悲哀——雨果奖后,大刘号称“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推到了世界水平——这是夸赞,也是讽刺,一个可悲的事实是中国有影响力,特别是世界级的科幻作家太少了,目前就只有大刘一个——反观国外,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群星璀璨,提起来个个如雷贯耳。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7-11 07:16
                    回复
                      我们的近邻,日本,在科幻方面的建树也要比我们强的多,《攻壳机动队》、《太空堡垒》、《机动战士高达》……可以冠以SF之名的动漫作品的名单长的可怕。而我们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目前只有大刘的《地球往事》可以撑撑场子,今年《流浪地球》大卖,我们可以把小破球再加到名单里,但是相比那些传统的科幻强国,我们在科幻领域的田地依然是荒芜的。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7-11 07:22
                      收起回复
                        写的一如既往地聪明和感人肺腑,而且还很正你不得奖天理难容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7-11 16:51
                        回复
                          拿的是头奖?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7-11 17:45
                          回复
                            阅读量真高,干脆我以后直发贴吧算了,感觉比sfw和星云等平台的读者多很多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7-15 22:59
                            收起回复
                              2025-07-23 20:08: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也就是说流浪地球成功的原因不仅是重工业制作,还有主创团队同样具有科幻的无畏精神,恰好贴合了大刘文章主旨。确实,这年头按原著改编的不多,改得好的更少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7-16 00: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