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要
修正行:发菩提心
【胜义和世俗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和布施波罗密
胜义菩提心的要旨,在修持以如意宝为象征的布施波罗密。布施西藏文是「jinpa」,意指给予、打开或分送。因此,布施的概念是不藏私,一直给予。布施是根本的开放,全然的开放,不再受制于开发自己。打开自己最好的方式——与自己和他人做朋友。
传统上,布施分为三种。㈠财布施:给予物质的帮助或提供他人舒适的环境。㈡无畏布施:消除他人的疑虑,并教导他们不须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全然的痛苦与噩梦;帮助他们了解,有个「本善」和修行方法能支持他们——这就是无畏布施。㈢法布施:你让他人知道,有一条由戒、定、慧构成的路。透过这三种布施,你就能打开别人的心胸。如此一来,人们的封闭、不幸和狭隘思维就能转变成更大的视野。
这就是整个大乘的基本见地——让人们想得更广、更大。我们有办法以广大的布施心、善心和富裕开启自己,融入世界的其它众生。我们给得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虽然我们不应特别为了获得而给予;反之,我们给得越多,就越能启发自己不断地给;而回报总会自然、自动发生。
布施的相反是吝啬、藏私,基本上,这是贫穷的心态。胜义菩提心口诀的基本原则,是安住于第八阿赖耶(alaya)识,而不是跟随我们的妄念。「Alaya」是梵文,意指基础,有时候是指住所或家,就像「Himalaya」(喜马拉雅)的意思是「雪乡」。因此,阿赖耶有范围广阔的意思。在人、我的概念产生之前,阿赖耶是意识的根本状态,是处理万法和万法存在的基础地。为了安住在阿赖耶的本性中,你必须超越贫穷的心态,了解自己的阿赖耶和他人的一样好,感到富裕和自足。你做得到,而且你也可以布施。胜义菩提心口诀(口诀二到六)是修心的基本依据,我们将透过它们熟习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和毕竟空性类似。要了解毕竟空性,就必须同时对毕竟悲心有基本的了解。空性的字面意思,是开放或空。基本上,空性就是了证「非眞实存在」。了证非眞实存在时,你就会更慈悲、更能布施。问题是我们通常想执着自己的领域,固定在某处。一旦固定,就无法布施。了证空性的意思是发现实无地面可得,了解我们终究是自由的、无瞋的、开放的。我们了解自己其实是非眞实存在的。我们不「是」(应该说我们是「没有」),就可以布施了。这时,我们得到很多,却没有失去什么。这是很根本的。
悲心是基于身上某个「柔软处」的感觉,好像身上长颗痘痘,很疼痛,痛到我们不想揉它或抓它。洗澡时,我们不想在上面抹太多肥皀,因为会痛。痛点或「柔软处」就是一揉就痛,碰到热水或冷水也一样。
身上的痛点,是悲心的比喻。为什么呢?因为即使在盛怒瞋恨当中、麻木不仁或懒散怠惰时,还是一直有个柔软处,某个可以让我们培养、至少不会弄伤的点。每个人都有那种基本的痛点,甚至动物也有。不管我们是疯狂的、沉闷的、强势的、自私自利的,不管如何,都有那个痛点,伤口(这可能是更生动的比喻)永远存在。那个伤口通常造成很多问题,非常不方便。
痛点或伤口有时候译成「宗教信念」或「神圣经验」,但我们不管这些。这和佛教无关,和基督教无关,和其它任何宗教也毫无关系。它只是一个伤口,非常单纯的伤口。有伤口其实是好事,至少我们还有别人可以接近的地方,不是随时都一身盔甲。我们在某处有个痛点、有个伤口,眞该谢天谢地!因为有那个痛点,所以即使我们是「非常人」(墨索里尼或希特勒……)也能够爱。我们仍能欣赏美、艺术、诗词或音乐。痛点之外的地方可能覆盖着铁甲,但某个痛点永远存在。眞是太好了。痛点就是大家所知的胚胎悲心、潜在悲心。至少我们的生命有某种空隙、裂缝,让基本健全的心智得以照射出来。
标准可以很基本,我们的痛苦可以只是纯粹喜欢玉米饼或咖哩,但这就够好了。我们有某种开口,喜欢的「对象」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有个痛点、伤口就好。那就是所有细菌的入口,它们从那里开始繁殖,占据我们全身,影响我们的身体系统,而悲心也正该如此生起。
除了外伤,还有内伤,称为「如来藏」或佛性。如来藏像一颗被智慧和慈悲切割、弄伤的心。当外伤和内伤开始接触相通时,我们就会了解,自己彻头彻尾是由一个完整的痛点构成的,这称为「菩萨烧」。这样的脆弱就是悲心,我们再也无法防卫自己了。巨大无边的伤遍一切处,同时有内伤和外伤。内外伤都对冷空气、热空气和小波动很敏感,我们的内在和外在都开始受到影响。那是燃烧中的爱之火焰(如果你想这么称呼的话)。但我们对自己所说的爱要很小心。什么是爱?我们知道爱吗?爱是个定义模糊的字。在这里,我们甚至不把爱称为爱。在青春期之前,没有人会对性欲或爱情有任何概念;同理,我们还没了悟自己的柔处到底是什么,所以不能谈论爱。我们只能谈论热情(谈论悲心听起来可能太伟大了)。悲心听起来很棒,但其实它跟爱有点不同,爱很沉重。悲心(compassion)是一种热情(passion),意思是同(com-)情(passion),用英文字根来看比较容易了解。
倘若我们的皮肤有道伤口,治疗起来就很辛苦;但另一方面又很温柔。治疗的意图是温柔的,但疗程却非常艰苦。结合两者,你可以说是同时受到「艰苦的」治疗和「温柔的」对待。这让你转变为菩萨。你必须经历那种过程,就像跳入搅拌器里。你必须这么经历,跳入搅拌器并跟随它一起运作,然后你开始觉得自己在搅拌器里游泳。你被搅拌器「处理」之后,甚至还觉得有点享受!因此,只有悲心才能使你对胜义菩提心有实际的了解。换言之,纯粹逻辑、专业或科学的推论,不会让你有眞正的了解。胜义菩提心的五句口诀是入慈悲之门的必要步骤。
修正行:发菩提心
【胜义和世俗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和布施波罗密
胜义菩提心的要旨,在修持以如意宝为象征的布施波罗密。布施西藏文是「jinpa」,意指给予、打开或分送。因此,布施的概念是不藏私,一直给予。布施是根本的开放,全然的开放,不再受制于开发自己。打开自己最好的方式——与自己和他人做朋友。
传统上,布施分为三种。㈠财布施:给予物质的帮助或提供他人舒适的环境。㈡无畏布施:消除他人的疑虑,并教导他们不须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全然的痛苦与噩梦;帮助他们了解,有个「本善」和修行方法能支持他们——这就是无畏布施。㈢法布施:你让他人知道,有一条由戒、定、慧构成的路。透过这三种布施,你就能打开别人的心胸。如此一来,人们的封闭、不幸和狭隘思维就能转变成更大的视野。
这就是整个大乘的基本见地——让人们想得更广、更大。我们有办法以广大的布施心、善心和富裕开启自己,融入世界的其它众生。我们给得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虽然我们不应特别为了获得而给予;反之,我们给得越多,就越能启发自己不断地给;而回报总会自然、自动发生。
布施的相反是吝啬、藏私,基本上,这是贫穷的心态。胜义菩提心口诀的基本原则,是安住于第八阿赖耶(alaya)识,而不是跟随我们的妄念。「Alaya」是梵文,意指基础,有时候是指住所或家,就像「Himalaya」(喜马拉雅)的意思是「雪乡」。因此,阿赖耶有范围广阔的意思。在人、我的概念产生之前,阿赖耶是意识的根本状态,是处理万法和万法存在的基础地。为了安住在阿赖耶的本性中,你必须超越贫穷的心态,了解自己的阿赖耶和他人的一样好,感到富裕和自足。你做得到,而且你也可以布施。胜义菩提心口诀(口诀二到六)是修心的基本依据,我们将透过它们熟习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和毕竟空性类似。要了解毕竟空性,就必须同时对毕竟悲心有基本的了解。空性的字面意思,是开放或空。基本上,空性就是了证「非眞实存在」。了证非眞实存在时,你就会更慈悲、更能布施。问题是我们通常想执着自己的领域,固定在某处。一旦固定,就无法布施。了证空性的意思是发现实无地面可得,了解我们终究是自由的、无瞋的、开放的。我们了解自己其实是非眞实存在的。我们不「是」(应该说我们是「没有」),就可以布施了。这时,我们得到很多,却没有失去什么。这是很根本的。
悲心是基于身上某个「柔软处」的感觉,好像身上长颗痘痘,很疼痛,痛到我们不想揉它或抓它。洗澡时,我们不想在上面抹太多肥皀,因为会痛。痛点或「柔软处」就是一揉就痛,碰到热水或冷水也一样。
身上的痛点,是悲心的比喻。为什么呢?因为即使在盛怒瞋恨当中、麻木不仁或懒散怠惰时,还是一直有个柔软处,某个可以让我们培养、至少不会弄伤的点。每个人都有那种基本的痛点,甚至动物也有。不管我们是疯狂的、沉闷的、强势的、自私自利的,不管如何,都有那个痛点,伤口(这可能是更生动的比喻)永远存在。那个伤口通常造成很多问题,非常不方便。
痛点或伤口有时候译成「宗教信念」或「神圣经验」,但我们不管这些。这和佛教无关,和基督教无关,和其它任何宗教也毫无关系。它只是一个伤口,非常单纯的伤口。有伤口其实是好事,至少我们还有别人可以接近的地方,不是随时都一身盔甲。我们在某处有个痛点、有个伤口,眞该谢天谢地!因为有那个痛点,所以即使我们是「非常人」(墨索里尼或希特勒……)也能够爱。我们仍能欣赏美、艺术、诗词或音乐。痛点之外的地方可能覆盖着铁甲,但某个痛点永远存在。眞是太好了。痛点就是大家所知的胚胎悲心、潜在悲心。至少我们的生命有某种空隙、裂缝,让基本健全的心智得以照射出来。
标准可以很基本,我们的痛苦可以只是纯粹喜欢玉米饼或咖哩,但这就够好了。我们有某种开口,喜欢的「对象」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有个痛点、伤口就好。那就是所有细菌的入口,它们从那里开始繁殖,占据我们全身,影响我们的身体系统,而悲心也正该如此生起。
除了外伤,还有内伤,称为「如来藏」或佛性。如来藏像一颗被智慧和慈悲切割、弄伤的心。当外伤和内伤开始接触相通时,我们就会了解,自己彻头彻尾是由一个完整的痛点构成的,这称为「菩萨烧」。这样的脆弱就是悲心,我们再也无法防卫自己了。巨大无边的伤遍一切处,同时有内伤和外伤。内外伤都对冷空气、热空气和小波动很敏感,我们的内在和外在都开始受到影响。那是燃烧中的爱之火焰(如果你想这么称呼的话)。但我们对自己所说的爱要很小心。什么是爱?我们知道爱吗?爱是个定义模糊的字。在这里,我们甚至不把爱称为爱。在青春期之前,没有人会对性欲或爱情有任何概念;同理,我们还没了悟自己的柔处到底是什么,所以不能谈论爱。我们只能谈论热情(谈论悲心听起来可能太伟大了)。悲心听起来很棒,但其实它跟爱有点不同,爱很沉重。悲心(compassion)是一种热情(passion),意思是同(com-)情(passion),用英文字根来看比较容易了解。
倘若我们的皮肤有道伤口,治疗起来就很辛苦;但另一方面又很温柔。治疗的意图是温柔的,但疗程却非常艰苦。结合两者,你可以说是同时受到「艰苦的」治疗和「温柔的」对待。这让你转变为菩萨。你必须经历那种过程,就像跳入搅拌器里。你必须这么经历,跳入搅拌器并跟随它一起运作,然后你开始觉得自己在搅拌器里游泳。你被搅拌器「处理」之后,甚至还觉得有点享受!因此,只有悲心才能使你对胜义菩提心有实际的了解。换言之,纯粹逻辑、专业或科学的推论,不会让你有眞正的了解。胜义菩提心的五句口诀是入慈悲之门的必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