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菩提心
菩提心是获致觉醒的不败法门。它有两个面向: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相对菩提心是运用凡夫心意来修持,比较容易培养。尽管如此,相对菩提心带来的利益是无量的,因为只要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起,我们就永远不会堕入轮回恶趣。在大乘的修道之路上,所有如海洋般广大丰沛的功德,全都粹集于菩提心,也就是所谓的觉醒心。
为了准备来修持菩提心,我们要遵循观世音仪轨的教示:“皈依三宝,禅修菩提心。思量一切身、语、意的善行,都是为了如虚空般广大的众生。”
法教中说:“由于众生是无量的,因此祈愿众生安乐的利益也是无限的。”众生究竟有多少啊!只要想一想,这块草坪上可能有上亿的众生!如果我们祈愿他们都能达到证悟成佛的境界,这种愿望所产生的利益,将如同众生的数量般广大。因此,我们不应把菩提心局限于少数众生身上。只要有虚空,就有众生存在,而所有众生都在受苦。为什么要在他们之中划分界限,拥抱一些被认为是可爱的朋友,排拒那些被认为是可怕的敌人?
从无始的生世以来,我们一直在轮回中流转,积聚恶业。当死亡来临时,除了下三道,还有什么地方可去?但是如果我们生起必须带领一切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和想法,那么我们已生起了所谓的“愿菩提心”。接着,我们要向上师及本尊祈请,愿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根。我们应当念诵“积聚资粮祈请文”(PrayerofPerfectAction)中的“七支献供”,身体坐直,心不受干扰地数息二十一次,中间不遗漏也不数乱。如果能用一串念珠来数息,心中的妄念会减少,相对菩提心的修持也会更容易。这就是成为适当的禅修器皿的方法。
究竟菩提心
视一切现象如梦。
对于敌人,我们总认为他们永远充满敌意。或许我们总认为,他们曾是我们祖先的敌人,如今他们与我们敌对,未来也会憎恨我们的子女。这只是我们的想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不知道在过去世,自己身处何地,是什么样的众生,因而也无法确定,此刻对我们充满敌意的人,在过去世是不是我们的父母!当死亡来临,我们不知道自己将投身何处,因此也不知道这些敌人未来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父母。此时,我们对如此关爱我们的父母充满信心,但当他们离开此生之后,谁能说他们不能轮回成为我们的敌人?由于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生世一无所知,于是我们产生一种印象,认为现在的敌人不会改变敌意,现在的朋友永远会是友善的。这只说明,我们从未真正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要仔细思量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情境:许多人一起从事一个复杂的计划。在某个阶段,他们是朋友,彼此亲近、信任、扶持。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他们反目为仇,互相伤害,甚至互相残杀。这种事情确实会发生,而在一生当中,诸如此类的变化也会出现很多次,因为一切聚合而生的事物或状况都是无常的。
虽然殊胜人身是获致觉醒的无上器皿,但它本身也不过是一个短暂无常的现象。没有人知道死亡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到来。在水面上形成的泡沫,下一刹那就消失了,毫不停留。难得的人身也是如此。在致力修行之前,我们耗费所有的时间,但谁知道生命会在什么时候消逝?一旦我们失去殊胜的人身,继续存在心识流或许会投生**道、地狱道或天道。在这些地方,要修行是不可能的。天道的众生享受一切的舒适惬意,但因为不断地放纵和分心,而不适合修行。
从我们的感官认知来看,外在的宇宙——土地、岩石、山峦和悬崖——似乎是恒永而稳定的,如同我们认为,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屋能够维持好几代。但事实上,没有什么是坚实稳固的。一切都如海市蜃楼。
过去佛陀在世时,身边环绕着许多阿罗汉,佛法盛行,功德主为他们建造了那么壮观的建筑!但一切无常,如今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空旷的平原。同样的,在戒香寺和那澜陀大学⑦,曾有成千上万个学者费心教导庞大的僧团。一切无常!如今在这些地方,连一位僧侣或一卷佛陀的法教都寻不着。
⑦戒香寺(Vikramashila)和那澜陀大学(Nalanda):印度最著名的两所佛教大学,直到十二世纪,佛教在诞生地印度没落为止。
……

菩提心是获致觉醒的不败法门。它有两个面向: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相对菩提心是运用凡夫心意来修持,比较容易培养。尽管如此,相对菩提心带来的利益是无量的,因为只要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起,我们就永远不会堕入轮回恶趣。在大乘的修道之路上,所有如海洋般广大丰沛的功德,全都粹集于菩提心,也就是所谓的觉醒心。
为了准备来修持菩提心,我们要遵循观世音仪轨的教示:“皈依三宝,禅修菩提心。思量一切身、语、意的善行,都是为了如虚空般广大的众生。”
法教中说:“由于众生是无量的,因此祈愿众生安乐的利益也是无限的。”众生究竟有多少啊!只要想一想,这块草坪上可能有上亿的众生!如果我们祈愿他们都能达到证悟成佛的境界,这种愿望所产生的利益,将如同众生的数量般广大。因此,我们不应把菩提心局限于少数众生身上。只要有虚空,就有众生存在,而所有众生都在受苦。为什么要在他们之中划分界限,拥抱一些被认为是可爱的朋友,排拒那些被认为是可怕的敌人?
从无始的生世以来,我们一直在轮回中流转,积聚恶业。当死亡来临时,除了下三道,还有什么地方可去?但是如果我们生起必须带领一切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和想法,那么我们已生起了所谓的“愿菩提心”。接着,我们要向上师及本尊祈请,愿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根。我们应当念诵“积聚资粮祈请文”(PrayerofPerfectAction)中的“七支献供”,身体坐直,心不受干扰地数息二十一次,中间不遗漏也不数乱。如果能用一串念珠来数息,心中的妄念会减少,相对菩提心的修持也会更容易。这就是成为适当的禅修器皿的方法。
究竟菩提心
视一切现象如梦。
对于敌人,我们总认为他们永远充满敌意。或许我们总认为,他们曾是我们祖先的敌人,如今他们与我们敌对,未来也会憎恨我们的子女。这只是我们的想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不知道在过去世,自己身处何地,是什么样的众生,因而也无法确定,此刻对我们充满敌意的人,在过去世是不是我们的父母!当死亡来临,我们不知道自己将投身何处,因此也不知道这些敌人未来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父母。此时,我们对如此关爱我们的父母充满信心,但当他们离开此生之后,谁能说他们不能轮回成为我们的敌人?由于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生世一无所知,于是我们产生一种印象,认为现在的敌人不会改变敌意,现在的朋友永远会是友善的。这只说明,我们从未真正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要仔细思量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情境:许多人一起从事一个复杂的计划。在某个阶段,他们是朋友,彼此亲近、信任、扶持。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他们反目为仇,互相伤害,甚至互相残杀。这种事情确实会发生,而在一生当中,诸如此类的变化也会出现很多次,因为一切聚合而生的事物或状况都是无常的。
虽然殊胜人身是获致觉醒的无上器皿,但它本身也不过是一个短暂无常的现象。没有人知道死亡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到来。在水面上形成的泡沫,下一刹那就消失了,毫不停留。难得的人身也是如此。在致力修行之前,我们耗费所有的时间,但谁知道生命会在什么时候消逝?一旦我们失去殊胜的人身,继续存在心识流或许会投生**道、地狱道或天道。在这些地方,要修行是不可能的。天道的众生享受一切的舒适惬意,但因为不断地放纵和分心,而不适合修行。
从我们的感官认知来看,外在的宇宙——土地、岩石、山峦和悬崖——似乎是恒永而稳定的,如同我们认为,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屋能够维持好几代。但事实上,没有什么是坚实稳固的。一切都如海市蜃楼。
过去佛陀在世时,身边环绕着许多阿罗汉,佛法盛行,功德主为他们建造了那么壮观的建筑!但一切无常,如今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空旷的平原。同样的,在戒香寺和那澜陀大学⑦,曾有成千上万个学者费心教导庞大的僧团。一切无常!如今在这些地方,连一位僧侣或一卷佛陀的法教都寻不着。
⑦戒香寺(Vikramashila)和那澜陀大学(Nalanda):印度最著名的两所佛教大学,直到十二世纪,佛教在诞生地印度没落为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