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重点任务
(一)建立区域战略统筹机制
1. 深化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产业实力、增强承载能力、彰显文化魅力,增强“三中心一枢纽一门户”功能。加快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完善规划体系,推进1小时通勤圈轨道交通网络和城际公路快速通道建设,强化郑开双创走廊、开港、许港、郑新、郑焦等重点产业带支撑,健全交通、产业、创新、市场、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机制,打造创新活力、生态宜居、魅力人文的现代化都市圈。支持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引领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增强对陕东、晋南地区的带动力。加快商丘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聚焦产业、创新等领域协同,带动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对鲁西南、皖北地区的辐射力。推进南阳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聚焦生态、旅游等领域协作,带动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对鄂西北、陕东南地区的影响力。推进安阳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聚焦交通、产业等领域联动,带动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对冀南、晋东地区的协同力。
(三)深化区域合作机制
1. 加强国际区域合作。推进空中、陆上、网上、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协同发展,加快落实“空中丝绸之路南南合作伙伴联盟”,推动国内外运输单证标准化,建立互利共赢的国际区域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欧区域政策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作用,探索建立中部中欧区域经济合作中心,研究制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长效机制。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开展多式联运创新发展试点。
2. 深化省际区域合作。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建立交通一体化、产业协同协作和污染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加强豫京、豫沪、豫鄂、沿淮等省际战略合作,健全产业、技术、资本合作机制。强化省际交界地区城市间交流合作,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区域、淮海经济区合作。建立健全省际区域合作会商机制。
3. 推动流域上下游协同发展。加快实施淮河、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推进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建立健全上下游毗邻地区规划对接机制。完善流域内相关政府协商合作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产业优势互补。
(四)优化区域互助机制
1. 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健全对口支援新疆、重庆三峡库区工作机制,强化规划引领,持续开展产业、教育、干部、技术人才对口支援。完善对口支援项目资金管理和协调联动机制。
2. 创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对口协作。健全京豫两地区县结对合作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政策,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对口协作体系。健全干部、技术人才合作机制,强化引智引技合作。
二、重点任务
(一)建立区域战略统筹机制
1. 深化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产业实力、增强承载能力、彰显文化魅力,增强“三中心一枢纽一门户”功能。加快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完善规划体系,推进1小时通勤圈轨道交通网络和城际公路快速通道建设,强化郑开双创走廊、开港、许港、郑新、郑焦等重点产业带支撑,健全交通、产业、创新、市场、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机制,打造创新活力、生态宜居、魅力人文的现代化都市圈。支持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引领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增强对陕东、晋南地区的带动力。加快商丘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聚焦产业、创新等领域协同,带动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对鲁西南、皖北地区的辐射力。推进南阳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聚焦生态、旅游等领域协作,带动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对鄂西北、陕东南地区的影响力。推进安阳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聚焦交通、产业等领域联动,带动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对冀南、晋东地区的协同力。
(三)深化区域合作机制
1. 加强国际区域合作。推进空中、陆上、网上、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协同发展,加快落实“空中丝绸之路南南合作伙伴联盟”,推动国内外运输单证标准化,建立互利共赢的国际区域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欧区域政策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作用,探索建立中部中欧区域经济合作中心,研究制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长效机制。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开展多式联运创新发展试点。
2. 深化省际区域合作。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建立交通一体化、产业协同协作和污染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加强豫京、豫沪、豫鄂、沿淮等省际战略合作,健全产业、技术、资本合作机制。强化省际交界地区城市间交流合作,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区域、淮海经济区合作。建立健全省际区域合作会商机制。
3. 推动流域上下游协同发展。加快实施淮河、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推进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建立健全上下游毗邻地区规划对接机制。完善流域内相关政府协商合作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产业优势互补。
(四)优化区域互助机制
1. 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健全对口支援新疆、重庆三峡库区工作机制,强化规划引领,持续开展产业、教育、干部、技术人才对口支援。完善对口支援项目资金管理和协调联动机制。
2. 创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对口协作。健全京豫两地区县结对合作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政策,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对口协作体系。健全干部、技术人才合作机制,强化引智引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