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孵的湿度控制
作为电孵时最重要的三个可控制参数之一,湿度控制可以说是最多人有疑问的一个。但是其实它或许也是最容易找到正确答案的一个。
只要计算失重(或称失水率或是眼睛看得到的气室的大小)基本上就可以找到适合「每颗蛋」的黄金数据。问题来了,那有没有适合每颗蛋的黄金数据?
答案很遗憾是没有。
湿度的控制其实就是破壳环境的朔造。什么样的水份状态下,幼雏有最低的呛溺风险,又有最适当的体重来维持破壳所需的体力?
依照品种不同虽然多少有点差异,但是大略在15%左右就不会有问题。实际上,10-20%都还算安全。换句话说,只要不是长期的设定、操作错误其实多半都不致命。
而失重到底在算什么?前面说过它也有人称失水率或气室大小,换句话说失重其实就是水份散失的程度或气室尺寸的观测。
用最直接的形容来说就是水份散失不够,蛋壳里面太湿,所以气室拉不下来,在孵化中前期问题不大,只要适时调整湿度帮助修正气室即可,但在孵化后期如果这情况持续可能对幼雏造成致命危险。
气室的变化与观测不是肉眼立刻看得出来的,因此经验够的人可以每隔几天看一次,经验少的,可以每隔几天秤一次重量⋯但多数人因为时间或种蛋置入机器不一而没有办法做到这件事,所以聪明的人就开始去找什么鸟种应该设定在多少相对湿度上。
简单说现在我们常用的40-50%的相对湿度设定就是这样推论出来方便没有办法测量的人设定的。而也因为这只是一个便利的大略设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我们必须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以下举2个范例:
1. 雨季孵育中后期取出,种蛋气室明显过小:孵育温度建议维持正常并尽可能降低环境湿度(利用冷气与除湿机等),以极低湿度协助气室快速拉大。到达正常位置后,以一般建议湿度继续孵育。
2. 中前期取出,血丝已发育但气室异常成长:立即检查是否有裂缝并随即补上后以高湿度,偏低温度孵育(36.8-37.1)。待幼雏成长与气室较一致后,湿度恢复正常,温度不动。
以上2个比较极端的范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增加对失重,失水率控制的理解。
重点整理:
1. 湿度控制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必因为短期起伏紧张。
2. 每颗蛋依照其大小、蛋壳厚薄、孵化前期环境等因素有其独自最适合的条件,并非一种条件就可以保证所有种蛋都能孵化。
3. 气室的成长与孵化的相对湿度与温度有正向关系,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给初学者的建议:
1. 置入种蛋前让机器先空跑5-7天以上并确认期间温度、湿度皆维持正常设定误差范围
2. 相对湿度稍低比偏高安全。
3. 减少验蛋次数,初期5-7天避免此动作,其后要压抑自己的好奇心每2-3日检查一次发育并移除问题蛋即可。
4. 采购温度稳定保温箱充作破壳机,勿让种蛋在机器内破壳。
给中级者的建议:
1. 取出种蛋后,先对其出生日与气室发展学习做判断,并适时调整机器湿度设定。
2. 切勿在没有指导者的情况下进行开孔、人工破壳等高风险介入动作。

作为电孵时最重要的三个可控制参数之一,湿度控制可以说是最多人有疑问的一个。但是其实它或许也是最容易找到正确答案的一个。
只要计算失重(或称失水率或是眼睛看得到的气室的大小)基本上就可以找到适合「每颗蛋」的黄金数据。问题来了,那有没有适合每颗蛋的黄金数据?
答案很遗憾是没有。
湿度的控制其实就是破壳环境的朔造。什么样的水份状态下,幼雏有最低的呛溺风险,又有最适当的体重来维持破壳所需的体力?
依照品种不同虽然多少有点差异,但是大略在15%左右就不会有问题。实际上,10-20%都还算安全。换句话说,只要不是长期的设定、操作错误其实多半都不致命。
而失重到底在算什么?前面说过它也有人称失水率或气室大小,换句话说失重其实就是水份散失的程度或气室尺寸的观测。
用最直接的形容来说就是水份散失不够,蛋壳里面太湿,所以气室拉不下来,在孵化中前期问题不大,只要适时调整湿度帮助修正气室即可,但在孵化后期如果这情况持续可能对幼雏造成致命危险。
气室的变化与观测不是肉眼立刻看得出来的,因此经验够的人可以每隔几天看一次,经验少的,可以每隔几天秤一次重量⋯但多数人因为时间或种蛋置入机器不一而没有办法做到这件事,所以聪明的人就开始去找什么鸟种应该设定在多少相对湿度上。
简单说现在我们常用的40-50%的相对湿度设定就是这样推论出来方便没有办法测量的人设定的。而也因为这只是一个便利的大略设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我们必须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以下举2个范例:
1. 雨季孵育中后期取出,种蛋气室明显过小:孵育温度建议维持正常并尽可能降低环境湿度(利用冷气与除湿机等),以极低湿度协助气室快速拉大。到达正常位置后,以一般建议湿度继续孵育。
2. 中前期取出,血丝已发育但气室异常成长:立即检查是否有裂缝并随即补上后以高湿度,偏低温度孵育(36.8-37.1)。待幼雏成长与气室较一致后,湿度恢复正常,温度不动。
以上2个比较极端的范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增加对失重,失水率控制的理解。
重点整理:
1. 湿度控制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必因为短期起伏紧张。
2. 每颗蛋依照其大小、蛋壳厚薄、孵化前期环境等因素有其独自最适合的条件,并非一种条件就可以保证所有种蛋都能孵化。
3. 气室的成长与孵化的相对湿度与温度有正向关系,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给初学者的建议:
1. 置入种蛋前让机器先空跑5-7天以上并确认期间温度、湿度皆维持正常设定误差范围
2. 相对湿度稍低比偏高安全。
3. 减少验蛋次数,初期5-7天避免此动作,其后要压抑自己的好奇心每2-3日检查一次发育并移除问题蛋即可。
4. 采购温度稳定保温箱充作破壳机,勿让种蛋在机器内破壳。
给中级者的建议:
1. 取出种蛋后,先对其出生日与气室发展学习做判断,并适时调整机器湿度设定。
2. 切勿在没有指导者的情况下进行开孔、人工破壳等高风险介入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