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吧 关注:154,103贴子:175,840
  • 6回复贴,共1

【原创】浅谈清康熙年青花瓷盛世由来第三篇:瓷绘的丰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陶雅》:“康熙人物衣褶最为生动,树则老干,则风枝袅娜,而作者姓氏湮佚无闻,可喟也

《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康窑常画者为长寿老人、八仙、西王母、三真三宝、佛、十八罗汉、观音、二十四孝;杂件则萧、剑、花篮、笛、葫芦、八吉祥、火球、寿字、戟、瓶、文房四宝、七星八宝、八卦、太极等项。。。。。。”

瓷器绘画由于受画材的工艺性质与画师的绘画水平决定了人物题材最难绘制,《饮流斋说瓷》“瓷品之画,以绘人物为上,绘兽次之,花卉山水又次之”。
明代御窑瓷器是皇权专制的器物象征,以规范、秩序的图案彩绘装饰为主,用于体现封建专制社会的伦理纲常。因此,御窑的绘画不多见,绘画题材的选择也只能是根据皇帝的个人喜好与意愿来绘制。明代民窑方面也受早期“严禁逾制”的规定,装饰图案纹饰单调。《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三年,“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戍口外”。正统十二年,“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

明末清初,极端的皇权专制在社会政治大剧变的冲击下暂时有所隐退。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发达产生了大批具有较强购买力的市民阶层。当新的消费群体的审美趣味成为社会风尚的主导时,景德镇瓷器装饰纹饰也逐渐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瓷器绘画代替了图案装饰的主流地位,并在康熙时期发展到历史顶峰。
文人向来“重道轻器”,画家更是不屑于在瓷器上绘画谋生的,很少参与瓷器绘画的绘制。一般而言,瓷器画师大多文化层次较低,又缺乏绘画技巧的专业训练,因而导致辞职绘画一直缓慢地发展。直到明末清初版画在全国的流行与传播,才从绘画题材与绘画技法方面推动了景德镇绘画的快速发展。明清书坊出版的版画插图许多都是画家与刻工密切配合完成的,一方面,书坊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争相邀请有名的画家打稿画样。另一方面,许多画家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也主动参与版画的画稿设计,像陈洪绶、丁云鹏、萧云等著名画家都绘制过大量版画插图稿。画家参与绘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书刊插画的艺术价值。

版画的传播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复制性和间接性。由于复制性与间接性,使版画极大地降低了欣赏、学习绘画作品的经济成本。瓷器绘画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画师们通过版画复制的画面间接的学习国画的笔法,提高了在瓷器上绘画的表现能力。但是版画毕竟有自身的局限,难以完全复制绘画作品的原貌及精髓,只能部分传播绘画艺术的构图、造型、笔法等,而像气韵生动的墨晕变化、以色貌色的工笔重彩均无法表现。所以明末清初瓷器彩绘大部分都是勾线平涂,不太讲究“墨法”,其原因一方面受版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当时制瓷绘制水平尚未成熟。直到康熙时期,随着瓷器绘画工艺的改进促进了绘画技巧的提高,可以表现更广泛的瓷器绘画题材,从而使瓷器绘画进入全面兴盛的时期。


IP属地:重庆1楼2019-06-28 18:09回复
    好帖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6-28 22:07
    回复
      都好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07-03 00:45
      回复
        大佬,麻烦帮我看下我这个是老的还是新的,谢谢大哥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7-05 02:37
        回复
          精华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2-23 01:50
          回复
            好帖,学习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0-04-01 20:36
            回复


              IP属地:辽宁7楼2021-04-09 18: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