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坐在家里,想都不用想,天下的事情,不论知和行,就全通晓了。这就是孔子说的生而知之者。境界太高了,没几个做得到。
庄子
老子只是让人别折腾,复归于道,提出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庄子更甚一步,认为灭掉知识之后可以把“人”也灭掉,提倡以天合天。人都没了,就更不要谈什么知和行了。
孔子
老庄的那个境界太高了脚不连地,无法企及怎么办。孔子认为既然不能生而知之,那也可以学而知之嘛。在生而知之者之下,还有三个更低的等次: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思而不学,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都是孔子的知行观思想。和老庄相比,孔子已经从天上降落到了人间,开始脚连地接地气了。所以说,儒学中人可至,只要智商别太低的人,都能掌握。不像老庄之道,唯有高人真人可至。
孔子的知行观,思,学,知,习,行,最重要的核心是学。这是为那些想得道又做不到生而知之,只能学而知之者的人准备的知行观。
荀子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这是荀子的知行观,荀子强调的是要学以致用,应该从现实世界里面的需求出发来针对性的掌握相应的知识。因为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要挑有用的学习,学完还要付诸实践,不然怎么知道有没有用呢。理论不可以脱离实际,脱离实际的理论,也是无用的,还反而会导致困扰。
荀子的思想,和孔子相比,又更加接底气了一步。既然不能得道,也没有学而知之再去弘道的那个使命,就自己的实际生活而言,让自己活的更好,改造现实,那么就应该学以致用。人人都可以企及。荀子的知行观,人人都可以运用。
理学
关键点,在于理学。理学之前,学而知之者,还是儒生们,知识分子的最高目标和境界。后来,又降了一等,学而知之者都不见了,滑到了第三等,困而学之者成了主流。
理学认为,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道。什么是天理呢,就开始格物致知了,试图穷尽万物而通晓出一个道。这是南辕北辙了,老子说为道要日损,理学则认为为道要日益。学而知之者,起码得知道学什么吧。困而学之者,则已经不知道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了。他们见什么学什么。这就是理学,一门为困而学之者准备的学问。下面看看理学之后的知行观。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坐在家里,想都不用想,天下的事情,不论知和行,就全通晓了。这就是孔子说的生而知之者。境界太高了,没几个做得到。
庄子
老子只是让人别折腾,复归于道,提出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庄子更甚一步,认为灭掉知识之后可以把“人”也灭掉,提倡以天合天。人都没了,就更不要谈什么知和行了。
孔子
老庄的那个境界太高了脚不连地,无法企及怎么办。孔子认为既然不能生而知之,那也可以学而知之嘛。在生而知之者之下,还有三个更低的等次: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思而不学,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都是孔子的知行观思想。和老庄相比,孔子已经从天上降落到了人间,开始脚连地接地气了。所以说,儒学中人可至,只要智商别太低的人,都能掌握。不像老庄之道,唯有高人真人可至。
孔子的知行观,思,学,知,习,行,最重要的核心是学。这是为那些想得道又做不到生而知之,只能学而知之者的人准备的知行观。
荀子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这是荀子的知行观,荀子强调的是要学以致用,应该从现实世界里面的需求出发来针对性的掌握相应的知识。因为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要挑有用的学习,学完还要付诸实践,不然怎么知道有没有用呢。理论不可以脱离实际,脱离实际的理论,也是无用的,还反而会导致困扰。
荀子的思想,和孔子相比,又更加接底气了一步。既然不能得道,也没有学而知之再去弘道的那个使命,就自己的实际生活而言,让自己活的更好,改造现实,那么就应该学以致用。人人都可以企及。荀子的知行观,人人都可以运用。
理学
关键点,在于理学。理学之前,学而知之者,还是儒生们,知识分子的最高目标和境界。后来,又降了一等,学而知之者都不见了,滑到了第三等,困而学之者成了主流。
理学认为,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道。什么是天理呢,就开始格物致知了,试图穷尽万物而通晓出一个道。这是南辕北辙了,老子说为道要日损,理学则认为为道要日益。学而知之者,起码得知道学什么吧。困而学之者,则已经不知道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了。他们见什么学什么。这就是理学,一门为困而学之者准备的学问。下面看看理学之后的知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