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学宫吧 关注:167贴子:1,254
  • 2回复贴,共1

中国先贤们知行观的嬗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坐在家里,想都不用想,天下的事情,不论知和行,就全通晓了。这就是孔子说的生而知之者。境界太高了,没几个做得到。
庄子
老子只是让人别折腾,复归于道,提出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庄子更甚一步,认为灭掉知识之后可以把“人”也灭掉,提倡以天合天。人都没了,就更不要谈什么知和行了。
孔子
老庄的那个境界太高了脚不连地,无法企及怎么办。孔子认为既然不能生而知之,那也可以学而知之嘛。在生而知之者之下,还有三个更低的等次: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思而不学,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都是孔子的知行观思想。和老庄相比,孔子已经从天上降落到了人间,开始脚连地接地气了。所以说,儒学中人可至,只要智商别太低的人,都能掌握。不像老庄之道,唯有高人真人可至。
孔子的知行观,思,学,知,习,行,最重要的核心是学。这是为那些想得道又做不到生而知之,只能学而知之者的人准备的知行观。
荀子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这是荀子的知行观,荀子强调的是要学以致用,应该从现实世界里面的需求出发来针对性的掌握相应的知识。因为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要挑有用的学习,学完还要付诸实践,不然怎么知道有没有用呢。理论不可以脱离实际,脱离实际的理论,也是无用的,还反而会导致困扰。
荀子的思想,和孔子相比,又更加接底气了一步。既然不能得道,也没有学而知之再去弘道的那个使命,就自己的实际生活而言,让自己活的更好,改造现实,那么就应该学以致用。人人都可以企及。荀子的知行观,人人都可以运用。
理学
关键点,在于理学。理学之前,学而知之者,还是儒生们,知识分子的最高目标和境界。后来,又降了一等,学而知之者都不见了,滑到了第三等,困而学之者成了主流。
理学认为,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道。什么是天理呢,就开始格物致知了,试图穷尽万物而通晓出一个道。这是南辕北辙了,老子说为道要日损,理学则认为为道要日益。学而知之者,起码得知道学什么吧。困而学之者,则已经不知道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了。他们见什么学什么。这就是理学,一门为困而学之者准备的学问。下面看看理学之后的知行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6-24 00:08回复
    朱熹
    认为知先于行,知难行易。通俗的讲,就是说世界存在着一套客观的先验的真理,掌握了这套理论,再用以指导实践,就会变得很容易。所以关键就是怎么掌握这个客观先验的真理呢,太难了。朱熹的思想,算是对老庄孔孟荀的反转,更接近西方的柏拉图。困而学之者,最高的思想,也只能走上这条路了。
    王阳明
    朱熹的思想把王阳明坑坏了。穷尽世界的知识,并总结出一套客观先验的真理出来,按照朱熹的思想,王阳明真的去这么干了,他格竹子把自己格的吐血,依然无法找到那个先验的客观的天理出来。
    于是,王阳明又颠覆了朱熹。既然不存在那个客观的先验的真理,那么我说什么是真理什么就是。“心外无物”“我心即宇宙”“六经注我”的观点都出来了。王阳明,类似于西方思想史上的存在主义者,也更像是个后现代主义者。西方人打倒了三流的柏拉图,王阳明打倒了三流的朱熹,东方柏拉图。
    但是打倒了三流,就能成为一流吗。非也。王阳明并没有返回到老庄孔孟的那个一流和二流思想界。他走向了和朱熹平行的另一种三流世界:解构。打倒了朱熹,也顺带这把孔孟之道也全拆除了。甚至是四流,困而不学以为知。
    知行合一,说的是什么呢。既然世界不存在先验客观的真理,那么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人人都是圣人,大家想干啥干啥就是了。于是,王学大兴,士大夫阶层的气节彻底沦丧,儒学的经世致用的宗旨也被废弃,以至于亡国之后,都没有知识分子感到痛心疾首,还乐不可支的赶着去做汉奸。
    王夫之
    明朝亡国之后,并不是所有的前朝知识分子都没心没肺的的甘愿做汉奸。王夫之就是个例外。他感到特别的痛心疾首,一直在苦苦思索寻求答案:为什么会亡国。
    他得出了结论,认为朱熹的理学,和陆王的心学正是最深层的亡国之源。这是两门亡国的学问。于是王夫之开始力僻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王夫之拨云见日,站在老庄孔孟的高度重新审视程朱陆王。他认为程朱一开始就错了,他们层次太低,只不过就是困而学之者之道,不过就是三流之人。而陆王呢,则不过是狂禅而已,也不过就是四流之人。困而学之者,是没有前途的,因为他们永远不可能“得道”,都南辕北辙了还怎么得道。而陆王的狂禅心学呢,则只是通篇的无聊废话,无病呻吟,对现实没有任何的影响力,都困而不学了,还怎么改变现实,还怎么经世致用。
    我们要改变现实,重返真正的久违的那个道。这就是王夫之的呼声。他在旷野中的呼喊,有人听到了吗?有。第一个听到的是曾国藩。第二个听到的是毛泽东。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6-24 00:08
    回复
      王夫之力僻陆王狂禅般的知行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未尝离行以为知”“先行后知”“行可兼知”。这几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存在脱离客观现实的超验真理,理论来源于现实,并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检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的呼喊,不仅曾国藩听到了,毛泽东听到了,连马克思也听到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6-24 00:09
      回复